夏商周时期艺术产业与工匠管理研究

来源 :艺术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i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已经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工匠制度、工艺流程,但因为涉及这方面的古文献较少,所以目前学界对中国古代的工匠制度、工种、工艺的研究仍然较少.从《周礼正义》的记载和学界对其所做的研究可以大略看出,中国夏商周时期的工艺制作成就不仅在于其技术性、精湛性,更在于其严格的生产流程、产品规格,以及产品的象征意义和伦理意义,即“礼”的体现.在热议“碎片化”“眼球经济”的今天,若要提倡工匠精神,则这类中华工匠精神传统及其意义值得在文化上予以借鉴.
其他文献
近期公布的启簠铭文中有所谓的“献”字,其实整理者所释不确,本文将其改释成“”,按照用法读为“吾”。铭文中“飤”字用为动词,“吾以飤士、庶子及我父兄”即作器者启铸簠以款待士、庶子和父兄。封子楚簠铭文有与此相类的语句,本文一并予以讨论。同时启戟铭文中的自名用字写法特殊,本文也进行了辨析,并分析了曾国文字中一类特殊的“戟”字。
异体字中很多都是通过把正字的偏旁改换为另一个偏旁产生的,其中很多与原来的偏旁相比,字音或字义完全没有关联,只是字形类似.这些换旁异体字的正字,有时并不容易确定.整理字
介宾状语式给予类双及物结构不只见于北方方言,不少南方方言同样存在这种格式,其与格标记由受益者标记演变而来.北方方言的受益者标记多源于"给"义动词,南方方言则多源于伴随介词.由于受益者标记的来源有类型上的差异,与格标记也相应地呈现出类型上的差异.介宾状语式的双及物结构是汉语自身产生出来的,其在西北方言的高频使用是受SOV型非汉语的影响所致.
明清白话文献中有拟声词“(門)”,有的辞书释其义为“拳击声”,不确,太过狭窄,有的辞书注其音为“pī pāi”,也有学者将其等同于“乒乓”,亦不确.清末美国学者睦礼逊《宁波
《道行般若经》译出于东汉时期,其中“置”的意义和用法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作为反训词的相反二义同经共现;第二,连词用法出现。通过调查发现,反训词用法在中土文献和佛教文献中同样存在;“置”的连词用法仅在佛经异译中有扩展模仿,中土文献不见用例,明显处于临时性复制阶段。
处理学科独立性和知识整体性之间的矛盾,是当今推进学科创新发展时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艺术领域,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理论研究的截然相分状态虽然有其一定的自然基础,但从
为了探讨当代歌唱表演中的多元语汇现象,可运用中、西方美学理论中关于美和丑的诸多论述,对演唱中的音色、姿态、表情、力度、和声、节奏、声腔形态等方面做描述和对比.当代
“五行”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我们认识艺术媒介属性的新视角.运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哲学思维,可梳理艺术领域中的各五行属性媒介;并可
尊敬的廖书记、廖校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行:rn我首先代表王一川教授、王廷信教授、周星教授等前一届,乃至“前前届”的几位学科组成员,来给与会的各位老师道一声感谢,
期刊
20世纪上半叶,出版印刷事业及艺术刊物获得较快成长.印书馆等出版机构的艺术著作出版推进了艺术研究事业的发展.各类刊物为艺术批评、艺术思想传播、艺术知识普及,及艺术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