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研究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yu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穷国办大教育”,即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强烈需求与公共财政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办学主体多元化,即在坚持以国家办学为主,积极进行公立高校体制改革的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发展各种形式的民办高等教育,积极开展公、民办学校之间以及中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论文共五章。第一章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历史沿革、一元办学的特点及其弊端,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旨在构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体系,提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指导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
本文从阐释学视角在课本知识、学生和教师三者的复杂关系中探讨教师主体性及其发展问题。第一部分,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主体性概念作初步界定及理论基础介绍。第二部分,讨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主体性现状。在小组座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从教师与课本知识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角度分别讨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师主体性现状,
民办普通高校在发展中一直面临着两种严峻挑战:一个是系统强大的传统拉力,会造成民办高校发展的“组织趋同”。在不断吸取各种社会资源、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的同时,这些资源所附带的文化传统也进入了组织,造成对组织自身文化的冲击。另一种是组织内部资源流动性高、利益分散,会造成民办高校发展的“组织离散”。这两个现象反映的是组织自身诉求与资源供给的价值冲突。
教学秩序是一个常用的语汇,在学校内外被广泛使用,但往往停留在日常生活层面,较少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相关的学术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课堂纪律”、“课堂管理”等主题,而作为一个教学领域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教学秩序”与上述主题之间的区分度尚不够清晰,很容易被混淆。
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越来越需要组建创新学术团队,集中力量进行联合攻关。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和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有着学科众多和人才汇集的优势,有条件、有能力、有必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和建立一批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对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的研究,已成为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国家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愈益重视,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教师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相关的研究回顾显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向度研究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以城市的标准、技术的角度来分析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情况还比较普遍;相关的实践现状表明,有关政策制度还没有充分利用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变动带来的机遇和空间,
本论文各章的内容及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第一章:导言。在分析背景的基础上,提炼出本研究的主要问题一职业教育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建立一个分析框架来考察职业教育制度的变迁?如何评价职业教育制度的效率?确定与研究主旨相适应的历史分析、社会学功能分析、经济学制度分析、国际比较分析等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构成研究方案。第二章:概念、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现代日本的高等教育经过近120年的发展,通过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教育改革,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步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惊人的发展速度和社会适应性不仅表现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核心部分的大学教育的教育质量,还表现于短期高等教育体系的合理结构和分工统一、协调发展的整体功能。
20世纪20年代,中国本土大学的崛起、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在华传教士的分化成为教会大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这直接引发了教会大学的深刻变革。尽管过程极其复杂,但“巴顿调查团”提出的“更加有效率、更加基督化、更加中国化”的目标成为这场变革的主要诉求。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第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地方高校,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共性是地方高校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因此,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与社会稳定。第二,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路是:改革高等教育,畅通就业渠道;强调各类高校应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