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视域中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举隅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新高考,新在融综合思维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的学习力和实践力核心素养培育于立德树人教学根本宗旨,新在融地理情境问题导向教学、地理情境任务群学习于教考内涵的品质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核驱动;任务群学习;学情赤字;教考结合
  综观近年地理学科新高考,其新在地理试题本着“立德为先,树人为本,能力为重”的命题理念,融入深刻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情境、科学与文化的地理创新、丰富多彩的生产和生活实况等,着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界格局意识建构,着眼于传统文化观和核心素养的价值观树立,着眼于学生敏锐的地理观察力、高效的综合思维力和独到的地理创造力培育,着眼于可表达的地理思想、可量化的学科素养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品格,着力于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乡土意识和科学生活与高质量发展绩效理念,引领着地理核心素养教考结合的新高度。
  一、教考结合,知行统一,立德树人是为至要
  地理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引導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和学生把握教与学的深度与广度,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1]。”基于新高考视域下的教考结合教学,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就是让师生拥有创新弥坚的“地理味道”教与学成就获得感。
  基于新高考视域下的地理教考结合教学实践说明,一位教师要想在学校站稳脚靠的是分数,要想在市级层面站住脚靠的是教学优质课,而要在区域内外教得响亮,则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构适合于新高考视域下的教考结合教学体系(图1),积极遵循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客观规律和学生情智发展需求,了然学生地理学情赤字,贴近学生地理生活现实,以科学的精神、智慧的引领、高质量的教与学供给侧来有效消解学生地理生活赤字,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基于新高考视域下的高质量地理教考结合体现出地理教学思想的哲学指引(核心素养、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等)与工匠操作能力(技能技巧、逻辑实证等),源自于高质量的地理教学供给侧品质与优化的教与学资源配置,凝聚于指向任务群学习的品质任务性,藕合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触发地理教学的驱动力,形成高质量的地理任务学习集群;品质课堂地理教与学主张用任务议题统摄整个课堂教学,而任务群学习议题则是教与学的灵魂所在;地理教与学任务群学习的议题化,为任务群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操作的技术路径,而任务群学习议题化,则为地理教学的课堂品质澄清学习目标。新高考情境性指向任务群学习的教考结合,体现出地理单元任务群学习教学或类知识任务群教学的聚合性、集约性、关联性特点,融会学习、会做人于地理知识的考查中,达到以一融多,立地养德,实现新高考视域下地理品质课堂教学的德智融通核心素养塑造之路。
  二、新高考视域中教考结合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举隅
  新高考视域下的地理考试问题不在于该不该考,考核哪些内容,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考、如何学。以往通过一张考卷而决定学生一门课的考核方法,仅仅考该学生记了什么,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学习为考试的心理动机。地理教学能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但是如何学?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何体现?所以,只有提升教学供给侧品质,把教考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才能达到预期的地理知识教学目标和地理新高考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基于地理核心知识的教考结合,同步施培,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素养
  “常见地貌及其景观主要特点”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任务群学习“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的指定教学案例,笔者以班级行政小组为自然责任学习单位,由地理组长牵头,结合组员学情,利用学校千兆局域网互联网 学习平台,结合人教社电子教材网站等媒介网络资源,根据“常见地貌及其景观主要特点”课时单元的任务群学习单(表1),分类型(任务、内容、对象、思维驱动)搜集、梳理出“常见的地貌景观”,内容包括有常见的地貌类型、不同的地貌类型图、成因及社会经济影响等,以表格形式呈现。同时,辅以必要的基础训练,以检验课堂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成果。
  指向任务群学习的地理新高考教考结合教学实践,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把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地理情境中,以强化对直观材料的地理问题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在充满地理美的真实地理景观学习思考中,使学生对地理问题有亲近感、代入感,进而演绎为较强的地理事实理解分析能力、地理信息语言获取和地图语言信息总结的核心素养能力[2]。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教师在实施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和积极践行地理教与学的知识学习过程与当堂检测的相得益彰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科学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理念,秉承多元化的新高考地理教考结合观念,注重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训练品质力,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进而会学习、会做人。
  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知行统一,综合实践,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品位
  地理新高考视域下的指向任务群学习的教考结合教学,即“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考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通过教学和考核的有机互动结合,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地理学习,践行地理综合实践力,提升地理学习看见力品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形成一种全新的地理考核风格,即教学和考试结合,运用多种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既有卷面考核,更有实践性考核、应用性考查,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品位,养成学生良好地理生活习惯与地理生活学习力,培育充满“地理味道”的自研修与他研修地理区域综合思维认知品格与科学的人地协调观,这也是地理新高考的走势所在。   高中生已经具备科学的学习与生活能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对学生形成适度的挑战才有意义,应根据学生已有地理生活经验有效融入知识点,以地理学科课标要求和进度等作为设置挑战点的依据;根据学生年级段、年龄结构特点,形成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等适切的教学目标;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也应有层次,教师要善于分解这两个维度的目标,根据活动载体(内容) 的特质有效融入相关情感与能力发展目标;根据本班学生需求、兴趣与发展水平,确定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目标,关键在于每个活动的价值定位及关键经验挖掘[3]。以“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例,可指导学生收集丹阳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以及相关的自然灾害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等资料,并通过以下步骤,了解家乡的自然灾害情况,拟就“丹阳常见自然灾害”调查任务群学习单(表2),并进行成果交流。
  结合调查实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认真做好调查观察记录,撰写完整的调查报告(表3)。
  3.基于任务群学习的教考结合实战项目驱动,提高学生地理解题能力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与高中地理品质教学有机融合,是融通地理新高考视域下任务群学习的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教考结合教学实践,通过任务群学习驱动方法加强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通过任务群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综合实践能力,通过任务群学习项目考核全面而有深度地促进教考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和实战解题能力(图2)。
  三、地理新高考视域下的教考结合教科研微思考
  地理高考就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基本地理发展能力预备和知识储备给养检阅,是对师生创新品质地理生活的核心素养最近发展区的最高级修养。
  做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关键,一是定位性,虽为实践研究,但最关键的还是围绕新高考“如何考”以及“如何学”的方向问题。二是学的问题,每一节课都是独立而完整的,都有其教“学”灵魂,或地理概念的准确认知,或核心知识的运用,或地图语言的培育,或地理情境任务群学习问题题组的编辑与考查理念,或地理考查核心素养的导向,或地理基本技能技巧的考核等。三是主题性,每节课都应有一个明晰而确切的地理任务群学习主题,虽然也不排除“偶遇来自精挑”,即随机生成的“生发性”地理问题,因这可能正是学生所困惑不解的,也是地理新高考所赋能的生发点。四是核心知识性,即地理任务群学习的恰当组织与运用,教师要透彻了解该节课堂教与学的知识能力主张并辅之以高质量的学习策略指导,以充分让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发现、发生、发展、成长,彰显地理课堂教与学的生命价值力。五是实践性,课堂教与学以及为之而进行着的教学研究是师生教与学生命共同体积极主动的智慧共振互相生成过程,而基于任务群学习的高中地理新高考之教考结合正是其样本与实践的有机交融、互生共赢的生态发展。六是系统性,通过任务群学习的互生共振,铸就学生的地理科学知识结构力,生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的高品位地理课题研究成果,这也应该是地理新高考对师生高质量教学对话的品格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侯建成.实景地理景观类试题难点突破解题策略综览[J].地理教学.2018(16):41-45.
  [3]侯建成.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目标制订的维度思考——以鲁教版必修地理教材为例[J].地理教育.2013(10):6-7.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途径。文章以自媒体应用为例,探索拓展地理学习的新路径以及自媒体应用中教师关键作用的发挥途径,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自媒体;学习途径  一、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拓展地理学习途径  核心素养培养是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未
四川成都天府系统科学研究会参与的“人造月亮”构想有望在2022年初步实现。  “人造月亮”的构想最早源于一位法国艺术家:在地球上空挂一圈镜子做成的项链,让它们一年四季把阳光反射到巴黎的大街小巷。美国及俄罗斯都曾对“人造月亮”进行过深入探索,希望为人类夜间活动带来便利,甚至实现军事运用。  未来的“人造月亮”预计部署在500千米以内的低地球轨道上。研究人员表示:我国的“人造月亮”其实是一种携带大型空
摘要:中图版教材中“课题”贯穿全章,是与教学活动平行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以教材“课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开展一系列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获得较完整而具体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图版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针对中图版教材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教学内容特点和课标要求,笔者采用基于
我固执地相信,每一颗沙粒都有自己的故事。  ——三毛  我是一粒沙,一粒普通不过的沙。我的家族庞大,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我只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员。我们喜欢与人类打交道,会用自己的身躯紧紧压在香甜的阿克苏苹果树根上;会调皮地跑起来,与勇敢的沙漠探险者作伴;还会在不经意间跑上淳朴西北人的眉间,欣赏新疆姑娘又浓又密的睫毛。平凡的我们透露着不凡;我也有一个不凡的梦。  我羡慕沙漠里的绿洲,觉得绿色是世界
在地球北纬35°附近,湿地辽阔、林草丰实、水源充沛,发源于这里的大江大河,滔滔向东直达太平洋,迢迢南下直抵印度洋,水流所及之地养育着地球上超过20亿的人。这里是万水之源、万山之宗,是目前地球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具有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度,2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面积,居于大气对流层最活跃处,以自己强大的热力和地形动力作用,深刻影响着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中亚与西伯利亚广大范围
摘 要:研学小课题是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文章认为研学小课题选题方向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核心素养,结合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区域特征进行确定;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研学小课题进行全程指导、评价,以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研学小课题;研学旅行;质效;核心素养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
摘要:“森林课堂”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自主研发的区本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乡土地理特色。通过“森林课堂”研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森林课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教育是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核心素养已经置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国民素养的地位,它将指引地理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成为引领教育
一、知识导航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简要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分析,培养探究问题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探讨,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精品选修课程《地球的呼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探讨了高中地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意义、目标与内容以及关键,以期为中学地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思考  一、高中地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意义  高中地理精品选修课程主要分知识拓展(旨在拓展知识视野、夯实知识基础)、职业技能(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存、生活、劳动技能,培养专
摘 要:文章以“滑坡与泥石流灾害”一课为例,从“问题”设计,依托情境;“问题”呈现,紧扣素养;“问题”解决,达成目标这三个维度探讨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课堂;应用  问题式教学是2017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以“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贯穿课堂。笔者在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中执教了“滑坡与泥石流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