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初探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滑坡与泥石流灾害”一课为例,从“问题”设计,依托情境;“问题”呈现,紧扣素养;“问题”解决,达成目标这三个维度探讨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课堂;应用
  问题式教学是2017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以“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贯穿课堂。笔者在第五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中执教了“滑坡与泥石流灾害”一课,正是采用这一教学方法。
  一、依托情境,设计“问题”
  1.情境设计“三贴近”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境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首先,应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创设,再适当地拓展加深;其次,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或事情入手,利用乡土地理来创设;再次,可从时事热点说起,将知识融入其所关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中,把情境作为连接地理学科知识和现实世界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把学生带入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一种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完全平衡的新问题并急需解决该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让这些看起来“似曾相识”的情境激发出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笔者执教的“滑坡与泥石流灾害”一课,用新闻热点视频——西藏昌都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堰塞湖导入,创设情境。该新闻热点发生在上课前一个月,不少学生对此事件都有所耳闻且印象深刻,这一段看似平常的新闻联播里播放的视频究竟隐藏着什么地理问题?被激发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接下去的问题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设计“二体现”
  情境设计应该体现开放性和关联性。布鲁纳说:“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親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有价值的情境应该蕴含问题,且要给学生提供可探究的空间。有些情境设计直接指向课堂教学,学生不需要思索,进入某种状态后就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如在地质灾害教学时,部分教师会采用很震撼的灾害图片或视频,把学生带入直指教学主题的情境,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本节课的主题,也会对本节课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思维的空间不够、探究的力度不够。开放性的情境应该是多元的,让学生有多个兴趣点、兴奋点或认知冲突点。
  关联性既指该情境要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相联系,便于学生找到基本的依据和资源,又指该情境要贯穿地理思维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设计的情境基本上都能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但却较少思考与课程标准的联系。如灾害地理的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若只用灾害发生时的图片或视频,和课标的要求关联不大。这样的教学情境也只起到“导入”或者“过渡”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用途。
  “西藏昌都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堰塞湖”这一新闻视频里,既包含了灾害发生地的地图定位画面,为课堂中的区域认知做了铺垫,又有灾害发生后各级各部门的救灾画面,与课标要求“了解避灾、防灾措施”相关联。通过挖掘情境中的问题——“为什么金沙江形成堰塞湖”“为什么出现山体滑坡”“当地会不会发生泥石流灾害”“中学生能为昌都灾民做些什么”“当地政府、地质工程师、灾区民众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思维随着问题的呈现得到一步步提升,并用该情境串联整节课,成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线,起到有效引导的作用。
  二、紧扣素养,呈现“问题”
  1.呈现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问题链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将学科知识内容整合成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围绕问题设计相互关联、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为了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笔者在设计“滑坡与泥石流灾害”一课的问题链时,对问题进行系统的整合,力求问题结构化,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图1)。
  2.关注学生发展的其他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应该融入对这六大核心素养的思考。
  (1)设计有深度的课堂问题,提升关键能力。学生能从课本或参考资料上快速找到现成标准答案的问题就不是有深度的问题。有深度的问题应该是从指向答案向指向思维过程的转变,或需要调动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析,对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或需要交流探讨,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或存在认知上的冲突,引发深层思考,进行质疑和批判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体验探索的快乐。
  如本节课“当地为什么会发生滑坡灾害”这个问题的设计,先让学生从滑坡的内涵中推导出可能导致滑坡发生的原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再结合导学案中关于当地的文字介绍,让学生找到本次滑坡灾害发生可能存在的原因。这个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答案也不是唯一固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探索“金沙江堰塞湖”形成背后的深层原因。
  (2)问题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课堂生成。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课堂上应该确保学生是探究问题的主体,对于预设的学习链条要灵活变通,避免用问题链过度“牵引”学生,学习过程的展开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线索,重视课堂上问题的生成,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分组学习时,尽量避免每个小组仅负责解决问题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以保证对地理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综合思维的训练。
  同样以本节课“当地为什么会发生滑坡灾害”这个问题为例。在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回答该问题时,在不同的班级会出现不同的情况。由于学情不同,有些班级的学生能快速说出答案的某些点,有些班级的学生却一筹莫展。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笔者在主导课堂时采用设问、反问、追问等不同的提问方式,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问题的分解、积极的引导,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不断的追问,生成新的问题,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植被覆盖率较低”这个知识点,面对能快速回答的学生,教师可进一步进行追问,“植被覆盖率与滑坡的发生有什么关系,能不能进行具体解释”,如果学生依然能快速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加大难度,继续追问“为什么有些山坡上植被覆盖率很高,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这里依然会发生滑坡灾害”,让学生继续思考不同的植被特性与灾害发生的关系,训练学生的反思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本节课的角色扮演活动中,笔者一开始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问题,要求全班对三个角色都要进行思考探讨,但在时间分配上不够理想。经过课后反思,笔者采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并增加了学生互评、换位思考的环节,即在各个角色代表分享交流后,要求其他角色的成员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对方角色提出意见和建议。如群众对政府官员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批判,让学生尝试批判思考,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创设自主、开放、多元的课堂,进行深层次思维训练,培养人文底蕴。
  (3)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必备的品格。生活化的地理问题是课堂知识在生活中的生长点,是最接地气的地理问题,能让学生从最熟悉的地理问题中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本节课中“中学生在避灾、防灾中该怎么做”,渗入了“责任担当”的素养;“怎么选择露营地”,亦是教会学生要健康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安全常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山体滑坡圖,了解滑坡的内涵,学会学习。
  三、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有没有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问题式教学法应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一步步达成既定的目标。“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包括课前的自学,自主完成基础类的问题;课中的探究学习,通过教师提供的脚手架,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实现多器官、多方向的有效互动;课后的延伸学习,通过查阅课后相关资料、走访调查、过程记录、整理统计相关数据并总结呈现成果等方式,把学科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本节课有一条预设目标为“通过关注滑坡、泥石流灾害,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乡、爱国的情感,增强避灾、防灾意识,学会生存与发展,坚定科学发展观,形成人地关系的正确价值观”。这条目标的达成就分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步。课前通过预习了解“什么是滑坡、泥石流灾害”;课中通过探究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原因,初步形成人地关系的正确价值观,通过避灾、防灾措施的探究,增强避灾、防灾意识;课后通过完成二选一的题目自助餐,进一步达成本条目标。课后作业设计如下:①对浙江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建议可以自行分组(4人一组)来进行,组内再从类型、成因、分布、危害、防治等方面分工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建议成果形式多样化,如研究报告、手抄报、漫画等,尽量用地理图表呈现)。②如果你的家人要去旅游,帮他分析哪些地方是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从防灾避灾的角度设计一份出行规划和注意事项(建议图文并茂)。
  问题式教学法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更能促进学生“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以致趣、学以致思、学以致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王志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环节[J].教学与管理,2018(10):64-67.
  [4] 李志厚.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5):24-28.
其他文献
一、单选题  2009年初,英特尔公司关闭上海封装测试厂,将其产能合并到成都工厂,同时增加上海总部及其投资性公司的投资。据此完成1~2题。  1.当初英特尔公司到上海投资建厂,主要考虑上海具有:  A.廉价劳动力,广阔的市场  B.发达的科技,便利的交通  C.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土地  D.温湿的气候,优美的环境  2.2009年初,英特尔公司将上海封装测试厂归并于成都市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方面,传统地理课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途径。文章以自媒体应用为例,探索拓展地理学习的新路径以及自媒体应用中教师关键作用的发挥途径,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自媒体;学习途径  一、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拓展地理学习途径  核心素养培养是落实党中央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未
四川成都天府系统科学研究会参与的“人造月亮”构想有望在2022年初步实现。  “人造月亮”的构想最早源于一位法国艺术家:在地球上空挂一圈镜子做成的项链,让它们一年四季把阳光反射到巴黎的大街小巷。美国及俄罗斯都曾对“人造月亮”进行过深入探索,希望为人类夜间活动带来便利,甚至实现军事运用。  未来的“人造月亮”预计部署在500千米以内的低地球轨道上。研究人员表示:我国的“人造月亮”其实是一种携带大型空
摘要:中图版教材中“课题”贯穿全章,是与教学活动平行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以教材“课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开展一系列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获得较完整而具体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图版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针对中图版教材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教学内容特点和课标要求,笔者采用基于
我固执地相信,每一颗沙粒都有自己的故事。  ——三毛  我是一粒沙,一粒普通不过的沙。我的家族庞大,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我只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员。我们喜欢与人类打交道,会用自己的身躯紧紧压在香甜的阿克苏苹果树根上;会调皮地跑起来,与勇敢的沙漠探险者作伴;还会在不经意间跑上淳朴西北人的眉间,欣赏新疆姑娘又浓又密的睫毛。平凡的我们透露着不凡;我也有一个不凡的梦。  我羡慕沙漠里的绿洲,觉得绿色是世界
在地球北纬35°附近,湿地辽阔、林草丰实、水源充沛,发源于这里的大江大河,滔滔向东直达太平洋,迢迢南下直抵印度洋,水流所及之地养育着地球上超过20亿的人。这里是万水之源、万山之宗,是目前地球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青藏高原具有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的巨大高度,2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面积,居于大气对流层最活跃处,以自己强大的热力和地形动力作用,深刻影响着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中亚与西伯利亚广大范围
摘 要:研学小课题是学生进行社会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文章认为研学小课题选题方向应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核心素养,结合研学旅行目的地的区域特征进行确定;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研学小课题进行全程指导、评价,以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研学小课题;研学旅行;质效;核心素养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
摘要:“森林课堂”是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自主研发的区本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乡土地理特色。通过“森林课堂”研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森林课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素养教育是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核心素养已经置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国民素养的地位,它将指引地理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成为引领教育
一、知识导航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简要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分析,培养探究问题与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探讨,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
摘要:本文以重庆市精品选修课程《地球的呼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例,探讨了高中地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意义、目标与内容以及关键,以期为中学地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思考  一、高中地理精品选修课程建设的意义  高中地理精品选修课程主要分知识拓展(旨在拓展知识视野、夯实知识基础)、职业技能(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一定的生存、生活、劳动技能,培养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