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现在进行时的兔子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s198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兔子”的故事,像斐波那契数列一样,接二连三没完没了。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以十年磨一剑的耐性,终于赢得缪斯的垂青——1960年出版《兔子跑吧》,1971年完成《兔子回家》,1981年则把《兔子富了》推上普利策奖、美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的宝座。并且,在又一个十年后,厄普代克以“兔子”系列的封笔之作《兔子安息》,筋疲力尽地把历尽沧桑的主人公哈里·安格斯特罗姆,送向另一个世界。虽然最后一部小说我至今尚未一饱眼福,不过,《兔子跑吧》的诙谐机智,《兔子回家》的柳暗花明,《兔子富了》的悲欣交集,足以呈现战后美国人思想情绪卷起的“千堆雪”,更给读者以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之感——称“兔子三部曲”为“美国中产阶级风尚的经典性史诗作品”,洵非虚誉。
  厄普代克选择哈里·安格斯特罗姆作为“兔子”系列的主角,源自作家对自身落差式的理解。“兔子”和厄普代克是同时代人——两人都出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可以说是同一个世界的产物(宾夕法尼亚州希林顿小镇)。但是,在作者眼中,“兔子”是个英俊而无脑的男人。他的事业(乡村高中篮球明星)在18岁时就达到了巅峰;他的妻子认为他们的爱情,在两人草草早婚前就“已经走下坡路”了。索隐派的文学评论家们更是钩沉史籍,认为“哈里(Harry)”这个词,在英语中含有“折磨、骚扰、驱赶”之意,而“安格斯特罗姆(Angstrom)”则与源于德语的Angst有关,意为“焦虑、不安、痛苦、烦恼”——这个词几乎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识别标记。Angstrom甚至还与命名极微物体与波长单位(1A,即10的负10次方米)的瑞典光谱专家有瓜葛。意味着“兔子”的渺小、无力、脆弱以及无可逃避。
  相比之下,“兔子”的老乡厄普代克则显得前途远大:17岁取得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深造,21岁在《纽约客》发表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为专栏记者,从此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作家。亲戚关系加上格格不入的气质,使厄普代克能以严正的态度与眼光,描绘“兔子”的一生。厄普代克目光犀利,语言跳宕,时而深情款款,时而不动声色,仿佛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结尾处男主人公接到恋人的死讯后,穿过黑暗冰冷的病房,然后在雨中留下漠然的背影一样,令人心潮激荡却又彷徨无地。
  在厄普代克那里,“兔子”系列的所有故事,自始至终都是在现在进行时的动词之间展开。这种时态符合他的主角——哈里·安格斯特罗姆那种懵懂的生活。事情发生得实在太过突然,让永远活在当下的哈里晕头转向。在第一部《兔子跑吧》里,中学时代的篮球明星生涯,使得“兔子”觉得世间万物都平庸不堪。他认为,自己的一切乃至整个社会都只属于“第二流”。他深感孤独、窒息,于是屡次抛妻别子,离家出走,与妓女同居,以求满足和解脱。但是,他的行为没有得到理解,反而招致了更多的灾难和失望。他感到四处都是罗网和陷阱,最后索性挣脱羁绊,一走了之。
  可是,“兔子”与易卜生笔下《玩偶之家》里的娜拉一样,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出走以后,又将怎样?果然,到了第二部《兔子回家》里,哈里无路可走,迷途知返,打算重新回归“传统”的生活。可是,天不遂愿,因为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种族骚乱、校园革命和嬉皮士生活方式的流行,使得他的生活雪上加霜。妻子简妮丝受他出走的伤害,也愤然弃家外出,与情人同居;他钟情的一个女嬉皮士吉尔又因火灾罹难,黑人朋友则遭通缉逃之夭夭。真是“世事茫茫难自料”,家毁人亡之后,哈里又被印刷厂解雇,从此阅尽世态炎凉,饱尝人情冷暖。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第三部《兔子富了》中,哈里与妻子握手言和,并在岳父去世后,继承了家业。他与简妮丝在随后的能源危机中乘势而起,掘得“第一桶金”,步入中产阶级行列。从此,哈里委身于经济之道,混迹于与自己社会地位相符合的俱乐部,并实践着《共产党宣言》所深恶痛绝的行为:“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的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娼妓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但这时的哈里,已经没有了昔日的锐气,精神空虚,落落寡合,尤其是与儿子纳尔逊之间的代沟难以填补。尽管他最后乔迁至布鲁厄的名人居住区,但他少了许多东西,像“被截了肢一样”,世界在他眼里也小了一半。
  以上是“兔子三部曲”主题的粗略梗概,在其后登场的是光怪陆离的芸芸众生像,以及交织着多种语言、多种肤色的奇异世界,看似鱼龙混杂,实则泾渭分明。像巴比塔似的众生喧哗中,许多特殊的人物——教士、妓女、老板、同性恋者闪亮登场。厄普代克的写作焦点,常常从主要场景移开,转向暖意融融的酒吧、换妻交易的海滩或是女儿的葬礼,将斯威夫特式的冷嘲热讽,扩大为一面当代美国文化的多棱镜,或是一名美国说书人苍凉的声音。“兔子三部曲”也借此展现这个混沌的时代,让幽默、讽刺、下流、悲怆与可爱,发出眩目的光芒。在“兔子”那里,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种种矛盾,经过怪异结合后,慢慢酿造出一盏纯正的美国鸡尾酒。
  “兔子三部曲”虽然各擅胜场,但也像织锦画一样色彩鲜明,编织密实,让人性的冲突,深陷于商业社会的天罗地网中无法自拔。贯穿在厄普代克“兔子三部曲”中的阅读体验,既诙谐又落寞。必须承认,厄普代克以删繁就简的笔法,呈现出一种灵光一现的神奇和单纯的悲哀。在这扣人心弦的“兔子三部曲”中,最感人肺腑的章节,也许要算《兔子跑吧》结尾处“兔子”在女儿葬礼上的出逃和《兔子富了》中孙女出世带给他的幽愁暗恨:
  他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宽恕曾经沉重地压抑着他的心,而现在宽恕变成了仇恨。他恨妻子的脸。他居然也不明白。她原本有机会同他一起走向真理,那是最简单明了实实在在的真理,然而她背过去了……一阵令人窒息的委屈袭上心头,使他头晕目眩。他转过身,跑了。
  ——《兔子跑吧》
  她就是这样出现在这里,出现在他的膝上,他的手里,但真正所显示出来的,却不是实在的重量,而是生命。是随时会失去的宝贝,是心灵的期望,是一个孙女儿。是他的。而另一个则是要他的命的了。也是他的。
  ——《兔子富了》
  厄普代克一向以家庭问题作为小说的主题。当时堪称平凡美国人的男男女女在彼此面前呈现的神秘感,使他们都有一种让人过目难忘的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兔子富了》开篇一个年轻女子迷惑哈里,因为她是哈里与《兔子跑吧》中的情人露丝的私生女。事实上是冷静而狡黠的作者刻意让他们如此——读者总是很好奇地想知道他们下一步的发展。这也是厄普代克的这只“兔子”始终“活在当下”的原因——虽然小说的跨度长达数十年,但这只古灵精怪的“兔子”,却在现在进行时的驱遣下与你我同在。
其他文献
《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利卡尔顿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1900年是中国极不寻常的一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史称“庚子事变”,第二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白银4亿多两。这些20世纪开端之年中国的重大变故,每个中国人在小学时代就已熟知。而《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收集了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利卡尔顿拍摄并选定的他1900年中国之行的10
对真实到残酷的历史事实。他不隐瞒,不虚饰,不为己讳,不为贤者讳。他不避讳运动初期自己曾写过“派性大字报”,也曾“声嘶力竭”地在斗争会上批斗过他人;他写了高尔泰先牛经受的苦难和灵魂的重创。也揭露了他对好友的告密与背叛;他衷心赞美了常书鸿先生对敦煌事业毕生的热爱与贡献,也写出他的某种“策略失误”和晚年的无奈。对于写史的人来说,这种“有一说一”的态度是可取的。这样写出的历史才是信史,对后人才有参考价值。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的大著《正道直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于2008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吴官正在湖北省武汉市、江西省、山东省和中央纪委主持工作期间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部分讲话、谈话、文章、书信和批示,共38万字。  《正道直行》是我读到的第三本吴官正的书。我在1996年通读了他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书中除书名出处的《“居庙堂”情
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未来的课程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的课程”,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注重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的理念,我尝试用混合式教学以教师引导性助学、学生自适性学习形式开展“主题式项目”学习,以期实现传统教学的微小转变,现以苏教版“乡土文学”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
非诗时代,呼唤诗意的回归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二部),刘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辉煌和洛阳纸贵的古代散文相比,仅仅具有百年历史的当代新诗显然还没有走出牙牙学语的时代。——我这样来评价新诗的创作,当然不是为了将新诗一棒子打死。实际上,新诗的曲折历程已经足以看出不凡气质。我之所以说新诗还处在孩提时代,主要是到目前为止,新诗连标准问题都是一个问题——至少我一
读彭程散文集《急管繁弦》。    作为阅读者,所自得之处,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躺在枕畔,一部大书,三两个夜半,也可卒读。但彭程的散文新著《急管繁弦》(东方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却读了半月有余,终卷之后,依然觉得读得快,有暴餮天物之感。究其原因:其一,这是一部“在场”之书;其二,亦是一部从容之书。总之,是一部受用之书。    在场    彭程的每篇散文,都有“我”在其中。生活的叙述,情感
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不久,老师发给同学一份需要拿回家让家长填写的表格。里面有一项是“成分”,家人说“当然填贫农了”。可从小看动画片吃冰淇淋长大的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填“贫农”。当时,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填“贫农”,我也就坦然接受了。后来,读书生涯让自己多少了解了“成分”这个特色名词曾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我也一度认为“成分”的影响已经在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中悄然隐去,毕竟我没有亲身经历过
多年来,我对明代嘉、隆、万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高拱(1513-1578)情有独钟,孜孜以求,现已撰成《高拱研究文集》一书。    一    学术界对高拱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4年,著名史学家和哲学家嵇文甫在其《晚明思想史论》第四章《张居正的学术》中,最早论及高拱的学术思想。其后,嵇先生又在《河南民报》(1946年)、《哲学研究》(1962年)和《光明日报》(1963年)上发
1971年6月13日至15日,美国《纽约时报》连续在头版刊出一批美国国防部的绝密文件。文件反映了近二十年来美国的核心决策层是如何用掩盖真相、编造谎言的方式误导和蒙骗民众,将美国一步步拖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的。美国政府见状大惊,司法部通知《纽约时报》,要求立刻终止此一连载,并将文件交给政府。遭拒后,又由纽约地方法院对该报发布有关禁令。但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洛杉矶时报》等重要报刊亦相
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吴福辉这一批20世纪80年代就显露头角的学者如今在自己的领域都已各成重镇,各领风骚。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吴福辉多方耕耘,多方开垦,多方创新,在作家作品研究、文学流派研究、语文教育研究、资料的挖掘考证、文学史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树,显示了相当个性化的学术魅力和研究特征。他的学术新作《多棱镜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是这一特征的鲜明体现。该书收集了吴福辉自1999至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