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转出患者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性:快感缺失中介效应

来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j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ICU转出患者躯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自我怜悯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某院收治396例ICU转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躯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自我怜悯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结果:ICU转出患者躯体快感缺失得分为43.22±3.08、社会快感缺失得分为28.49±3.52、自我怜悯得分为84.38±6.27、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60.81±5.06.通过路径分析,ICU转出患者自我怜悯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直接效应为-0.439,总效应为-0.590,躯体快感缺失中介效应为-0.082,社会快感缺失的中介效应为-0.069.结论:ICU转出患者自我怜悯水平越高,创伤后应激障碍则越低,同时ICU转出患者躯体快感缺失、社会快感缺失在自我怜悯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起到中介效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聘用制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李永鑫编制的职业倦怠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342名综合医院聘用制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综合医院聘用制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总检出率为54.57%,轻、中、重度比率分别是26.21%、18.15%、10.21%.情感耗竭评分中,大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显著高于本科及以上的护理人员(t=2.024,P<0.05).个人成就感减低的评分中,年龄≥30岁的显著低于年龄<30岁(t=-2.132,P<0.05).去个
目的:探讨“七支坐法”冥想训练对慢性分裂症伴有焦虑症状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4例伴有焦虑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冥想联合药物干预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量表分别于基线、12周、2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量表测评,比较其疗效差异.结果:冥想组在随访第24周PANSS总分、阳性评分、阴性评分及一般病理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F = 142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模式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诊情况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模式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15例,其中复诊规律组88例,停药组(症状消除)5例,复诊不规律组22例,运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SQLS)评估3组患者远期预后并比较.结果:复诊规律组患者占76.52%,复诊不规律组患者占19.13%,停药组(症状消除)占4.3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前线医护人员家属的心理状况.方法:选取皖南地区某三甲医院227名前线医护人员的家属完成一般情况收集表、应激感受量表(P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抑郁自评问卷(PHQ-9).结果:227名前线队友家属的GAD-7得分>4分占51.1%,PHQ-9得分>4分占44.9%,女性家属的GAD-7、PHQ-9得分均高于男性家属(t=15.83,6.73;P<0.01).回归分析表明性别、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为提高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基本情况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对217名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线上问卷调查.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不同文化程度医务人员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F=3.095,5.346,3.320;P<0.05)3个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前3位因子顺位为强迫症状(20.27%)、人际关系敏感(14.29%)和抑郁(12.90%).医务人员SCL-90筛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期间居家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心理疏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8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840名大学生中出现焦虑情绪79人(9.4%),出现抑郁情绪233人(27.7%),同时出现焦虑、抑郁情绪61人(7.3%).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是否锻炼(t=2.750,3.875;P<0.01)、有无亲朋感染(t=-2.448,-3.240;P<0.05)、毕业生(t=-2
目的:分析奥氮平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痴呆精神行为症状改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某院收治的60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奥氮平及常规干预,每天5~20mg,干预频率1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认知行为干预,每周1次,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干预前后阳性与阳性症状(PANSS)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BEHAVE-AD)评分、精神行为症状评分、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
目的:调查面孔识别中的异族效应,检测人脸加工过程中种族信息的感知方式.方法: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范式和方法,专门检测种族识别的神经机制.平均多张相同种族的面孔以突显面孔的种族信息,改变这些“平均面孔”的变形程度来操纵被试对种族信息的判断,然后采用多体素模式分析的方法检测种族认知的完整神经过程.结果:约在300ms之后的面孔识别晚期阶段,大脑开始对面孔的种族信息进行解码;持续至约370ms之后,形成稳定的种族表征.结论:个体对种族信息的解码过程发生在面孔识别过程的晚期阶段.
目的:基于心理应激多因素作用过程模型,探索大学生智谋能力与风险知觉在疫情信息感知压力与替代性心理创伤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2月26日-3月1日,对湖北省、安徽省、山西省3所高校的153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此次疫情中,12.1%的大学生出现了替代性心理创伤,女生替代性心理创伤的评分(中位数:20.00)高于男生的评分(中位数:18.00)(P<0.05);疫情信息感知压力与替代性心理创伤呈正相关(r=0.23,P<0.001);逐步回归分析法和Bootstrap法构建
目的:讨论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第3外显子48bp可重复序列多态性(exon Ⅲ 48 bp VNTR)和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3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伴攻击行为组(研究组)和不伴攻击行为组(对照组),分别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测定,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DRD4 exon Ⅲ 48 bp VNTR 和 COMT val15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