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pei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我们研究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与消除的目的是:(1)便于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反思,以总结经验,找准问题,发扬成绩,纠正错误;(2)把握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加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益;(3)试图探讨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及与素质教育相悖的有关问题,使数学学科价值能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和有效发挥,更好地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有哪些心理障碍1.依赖心理
  它缺乏自性和独立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直观形象过于依赖和对现有的思维模式的依赖。如果学生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那么他在学习上就缺乏主动钻研的创造精神,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和分门别类地进行讲述,习惯于教师的解题示范和模仿硬套。例如:学生解数学题时一味企望能套用某一现成的解题模式,这种依赖的心理一旦形成就使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的惰性。在学习上依赖教师,解题时经常丢三落四,习惯于问答案,往往对答案
  后才能完成自己的作业,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
  2.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另一方面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3.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又称为自我否定意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是和正常的自尊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随着学习内容增加,难度逐渐增大,部分学生在一次次的数学考试测验中失误,使之自信心逐渐下降,渐渐地丧失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慢慢地形成了自卑心理。
  4.烦乱心理
  对不喜欢的事物产生烦恼的心理。烦乱心理表现在对稍微复杂的计算或证明题出现的厌烦和急躁情绪。
  5.畏惧心理
  畏惧心理是学生遇到未曾遇见的问题或在类似于考试、作业中的疑难题重复出现时而产生恐慌、畏难怕错的一种心理。它是由前面的某次失败而引起的负面影响,而在失败后又得不到及时的正确引导时,易产生这种心理障碍。表现为重遇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同类题时,不敢涉人题境,采取回避态度,生怕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担心答错。
  由上可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心理障碍并非一种两种,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及效的,教师应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努力寻求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最佳教学对策,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1.要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
  必须注意调整教法改进学法,教师可采用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讨论式等教法,精讲多练、讲清重点,用大量时间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的数学练习,然后让学生自己小结、归纳、评价。
  2.要克服定势心理
  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着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大胆质疑,对每一个数学问题不只满足于会做,还要勇于探索,追求多思多变多解,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思维的广阔性,可通过一题多解的方法来训练并开拓学生思路,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不受解题模式的限制。
  3.要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教师必须耐心地帮助学生恢复信心,多给予关心和鼓励,对学生思维中的正确和细小的创新之处要给予及时地肯定,及时表扬每个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解题技巧,注意发挥学生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的心理情绪逐渐健康地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和动力。从教育心理学中我们得知:“需要"是生产动力学的源泉,“兴趣”是内在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要克服学生的烦乱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求知情景,让学生处于“跳一跳,摘得到"的那种“愤俳”状态,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同步地活跃起来,这是消除学生由于心理活动和思维不能同步所造成的烦乱心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5.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必须教学双方共同配合,教师不仅要分析正确、成功的思路,同时还要分析错误失败
  的想法,给学生以发散思维的机会,及时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知识要点,使数学基础、思想方法条理化,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想象等综合能力,通过提供机会来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学习兴趣,才能逐步消除畏惧心理。
  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其他文献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就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操作方法要恰当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
期刊
【摘要】生活味是一种比较感性的、口语化的一种表述。在学者看来,它是数学的“学科气质”。小学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味”,不失“数学味”。这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科学思考和理性认识。那么,生活味的本质是什么?教学中如何从实质上去凸现生活味?本文从数学价值出发,探讨“生活味”的内在价值,并从数学语言、数学化、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几个方面提出了课堂教学生活味的把握策略。  【关键词】生活味分数的意义  
【摘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相当重要,也是相当困难的一环。课堂教学如果是带着问题进无问题出,培养的只是将来一大批人材的高级打工者。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会学习的好学生,好学生不仅是会答,更是要善问。  【关键词】问题能力重要  数学是抽象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很强的一门课程。数学是把生活问题抽象化、逻辑化,数学教学亦或是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飞速发展,大量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专学习时,对数学不感兴趣,望而生畏,成绩低下,形成了数学学习障碍,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作法与体会。  一、原因分析  1、从学生实际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