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油菜花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ya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对于春天最直接的感知,便是油菜花开了。
  油菜,雅称“芸薹”,因菜籽榨油,故通称油菜。榨油要用油车,老底子开得起油车的,一般都是地方上的富人家。吾乡大麻,至今尚有“油车”的地名,附近一带,油车桥、油车里之类的小地名,几乎隔十里就能见着一个。
  芸薹籽榨油,不知始于何时。元朝冯福京《昌国州图志》卷四《物产》一栏下,有油菜,又有芸薹,可见元朝时候的昌国(今浙江定海),芸薹与油菜是两种东西。《本草纲目》说“近人因有油利,种植亦广”,据“近人”二字想来,油菜籽榨油的历史并不古老。只是不知《昌国州图志》说的“油菜”,究竟是什么菜?
  早些时候,芸薹籽不榨油,大概也只如大蒜、韭菜一般,当菜吃。所以道家说的五荤,芸薹、大蒜、韭菜、芫荽、薤并列。佛家说五辛,葱、薤、韭菜、大蒜、兴渠。兴渠,是梵文的音译,说法不一,有说是阿魏,有说是芫荽,也有说是芸薹的。
  荤、辛,都指气味香烈,有让人兴奋的作用,佛道以为这种菜气味不洁,吃了会乱人心性,所以五荤五辛是修行者的禁忌。我乡下老太婆念佛,不吃大蒜、韭菜之属,可见这个禁忌的流行。但倘若讲究起来,油菜为五荤之一,念佛辰光,其实连菜油炒的菜也不能吃了。
  油菜的别名很多,“蕓薹”是最正式的名字。“蕓”也写作“芸”,其实是一个字,两种写法而已。芸,古音讀作“馄”,广东人叫馄饨为“云吞”,就是这个道理。芸,声转为“胡”和“寒”,这三个字,古代的声母是一样的,所以“芸薹”又叫“寒菜”“胡菜”。芸薹初生的时候,形状与芥菜相似,性味也近,所以就叫“薹芥”。
  古人将油菜命名为“芸薹”,主要取义于花的颜色。油菜花黄,是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故名“芸薹”。芸,就是黄色的意思,《诗经》里的《裳裳者华》,其中有一句: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
  汉朝的毛公注解说:芸,黄盛也。黄盛,就是颜色特别黄的意思。
  芸其黄矣,简化成一个词,就是“芸黄”。我们知道,芸的古音读如“馄”,芸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昏黄”,声转则为《易经》里的“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诗经》里的“我马玄黄”。玄、昏两字,古音相近。
  昏,表示时间为黄昏,表示颜色为昏黄。《说文解字》说:昏,日冥也。日薄西山时那一种黄色,就是昏黄。总之,以“芸”命名,着眼在花色的黄,所谓“芸薹”,其实就是“黄薹”,芸、黄声近义通。黄瓜,古称“胡瓜”,这与“芸薹”又叫“胡菜”,是相似的道理。
  油菜花黄,黄得好看,只是我小时候并不觉得,总以为不如桃花好,桃花落后,有桃子可吃,油菜花倘若能结出桃子来,我便喜欢。童年都这般现实,不能吃,便是牡丹亦没用。
  近来,读到查慎行的一首油菜花诗:
  油菜花开十里黄,一村蜂蝶闹斜阳。
  明知尚隔江淮岸,风物看看近故乡。
  此诗写于山东郯城,真如宋词所谓“细看来,不是杨花”,这一种乡愁倒比桃子好吃。
  郁震宏:中国美术学院“视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任中华书局编辑。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
其他文献
马尔代夫,飘浮在印度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它由一千多个珊瑚岛组成,陆地面积只有290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这是个非常小的袖珍国家,由于该国地处印度洋上,有着美丽妖娆的棕榈树和绵长蜿蜒的海滩,风光秀丽,气温湿润,被称为“旅游者的天堂”。  就是这个被人称之为“旅游者的天堂”、令人羡慕不已的国家,近年来,却遇到了日趋严重的国家生存问题。由于地势低平,平均海拔只有1.5米。随着全球气温变暖,海平面不断上
期刊
我们为什么如此需要家庭?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这样说:“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我們在家庭里得到爱,得到温暖,得到力量;我们在家庭里知礼仪,明事理,尊孝道,一生向善。  一个美好的家庭,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千千万万个美好的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我们该如何守护一个
期刊
深秋清晨,吴淞江畔薄雾缭绕,水汽氤氲,凉意袭人。六点缺三分,朋友致电告知,他的商务车已驶抵楼下。隔夜我与他约好,今早带妈去上海的医院复查。  我拎起行囊,偕妻上车,朝妈居住的小区驰去。  妈正站在门外张望,瞥见我的刹那,脸颊上的肌肉倏地微颤了几下,旋即露出欣慰的笑容。  此妈,既非我亲妈,亦非妻之妈,而是妻子的前婆婆。千丝万缕的亲情交织,缔结了彼此间的这段奇缘,在我和妻心里,早已视她为亲妈。  妈
期刊
  
期刊
青,是生命的颜色;春,是成长的季节。而青春则是人生季节中最旖旎绚烂的光景,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蕴含着金秋的丰硕,昭示着严冬的希望。正如1915年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创刊号的文中所写:“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时期也。”  在历代文人的眼里和笔下,青春是一首字字珠玑的诗,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歌。“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白日
期刊
王顺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南大学兼职教授,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钟山》等期刊,发表长篇小说《扬州在北》《天狗》。  文学的种子播在我心上那天,大地异常安静。  那是一个冬日的长夜。山村,连一条狗都安然入梦了,唯我,一个12岁的男孩,窝在一卷结块的黑棉絮中,依然睁着双眼,紧盯头顶从破败屋面的瓦缝里钻进的几缕星光,咬牙发誓:我要成为一个作家。  有人说,父亲的葬礼之日,就是儿子成长之时,这话精辟。
期刊
在班里,我的情况比较特殊。我是虒亭小学唯一一名借读生,寄宿在镇上的老姑家。爸妈不在身边的生活,是灰色的。  灰色的借读生活中,期末颁奖大会最让人期盼。盼校长和老师的表扬,盼同学们赞赏的目光,盼鲜艳的大奖状,盼珍贵的奖品,盼爸妈满意和自豪的笑容。我的奖品是一个浅蓝色笔记本,封皮上印着一小簇雪白的米兰花。尽管到虒亭小学以来,我常常获得一等奖,但像这样精致的笔记本,还是第一次得到。颁奖大会上,我激动地摩
期刊
1  黄河。不是在我梦里,就是在我眼前。  黄河是我的歌,是我的光。故乡地处黄河下游山东东阿段,黄河水哺育着沿岸儿女,浇灌两岸的生命长青。我的生命里早已经融入了黄河的涛声,今生无法拆解,不离不弃。黄河是我记忆中的背景,永不褪色,家住黄河边,是我终生值得炫耀的事情。  我站在岸边,凝视着流水,黄河如带,水声滔滔,只见黄河雄浑、伟岸,从西南方向逶迤而来。河水时而高耸,时而平坦,时而激越,时而喧嚣,像是
期刊
读《朱棣文传》,我惊喜地看到,这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科学家,最大的业余爱好居然是下厨做菜。而且,他十分强调从小的动手能力,认为这是将来进实验室的重要准备。他说,那些只会念书的孩子,连煎蛋、煮蛋都不会,怎么可能懂实验?就因为这一点,我一直把朱棣文引为知音。因为我向来认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最缺少的就是劳动教育。当今的中国孩子,最缺少就是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  你的孩子会做饭烧菜吗?民以食为天。我以
期刊
“这个字该念tǎ吧?”祖父微微抬头,眼含笑意,目光从镜片上方斜倾过来。  夏日午后,蝉鸣悠长。大门两旁,两棵高大笔挺的老柏树将日光挡在半空。小黑蜷在树下,将头枕于后腿,漏下的日光滑过它圆圆的鼻头,几根长长的胡须偶尔翕动一下。檐口瓦沟里,混生的野草葱茏青翠,成串的刺槐花自绿叶中垂下来,白亮亮的,馥郁的香气让鼻子有些痒痒。门旁一尊石臼,我和妹妹伏在石臼上,翻连环画册,大声念读,“水獭(lài)潜入河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