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尽显天地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31494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在明确课堂留白与课堂精彩的含义后,从三方面谈论了高三散文教学的课堂留白:教师精彩的引导是课堂留白的前提;教师要舍得留出时间展现学生的“精彩”;教师留白的着眼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三散文教学 课堂留白 课堂精彩 思维能力
  留白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达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我国国画讲究留白——方寸之间显天地。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这就是南宋的《寒江独钓图》。整幅画中不见水,观者却可以感受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苏轼《题画诗》),确实,“一点红”可以感受到“无边春”。这种艺术留白同样适用于高三散文教学课堂。留白的绘画是精彩的,留白的课堂也将是精彩的。
  一、课堂留白与课堂精彩
  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有别于那些艺术大师画作中的“留白”,它不仅仅是一种空白,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它是指教师于一定的时空中,针对某一目标,有意留出相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体验的一种教学艺术。语文课堂的精彩不仅在于教师讲得多么精彩,更在于学生学得多么主动。教师一个人精彩的课堂,不是精彩的课堂,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构建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展现出自己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精彩的课堂。
  二、画好红一点——留白的前提
  “一点红”可以感受“无边春”,但并不是所有的“一点红”都有这样的效果,要“红”得精彩才行。对于精彩课堂所要的留白,也要有前提——教师精彩的引导。在教学中,主要表现在教师能点中要害,讲透关键。散文,千篇万篇;题目,千道万道。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篇篇细嚼,但必须给学生讲清其中的规律。
  我们的做法是按文体每类选好三篇,一篇例文,一篇当堂练,一篇课后练。文章选择一定要典型,不能模棱两可,包括题目。比如写人记事的散文,我们就以莫言的《母亲》为例文,2007年高考题《麦天》进行当堂练,舒婷的《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进行课后练。讲好例文是后面留白的前提,所以处理好《母亲》这篇文章很关键,这就是那“一点红”。我们就抓住此类散文的关键点——人、事与主旨的关系讲解文章,紧扣文中所记的人与事体察作者所写之主旨。每类散文在讲解例文时都要讲清阅读方法,讲透每个题目,这是后面课堂留白的基础。典型的文章,典型的题目,总有它重大的启发意义,能够让学生思考,然后举一反三。
  三、留出一点时间——该放手时就放手
  在讲解各类散文阅读方法、答题技巧后,我们必须给学生运用、吸收、调整、补充的时间,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没有内化,一切讲解都是无用的,“十讲不如一练”就是这个道理。再者,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讲完关键后,我们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干,一定要避免大包大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否则,既违背新课标精神,又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舍得把课堂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展现自己的精彩。
  当堂练《麦天》,课堂全部交给学生,之后评讲交流也主要由学生负责。从课堂反应看,学生投入地阅读,凝神苦思,或锁眉,或舒颜,加上沙沙的写字声,谁能否认学生不是在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构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题目的思考?有的学生甚至发现了莫言的《母亲》和《麦天》两篇文章的区别,《母亲》侧重记人,《麦天》侧重叙事,所以阅读《母亲》时应更多关注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手法,从人物形象中探讨文章主题意蕴,而阅读《麦天》时则更应关注事件,从事件中探讨文章主旨意蕴。你会发现,此时的“练”已经不是简单地去验证“讲”的效果,而已有了学生的创造。这是学生的精彩,而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从课后练习《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的反馈看,效果应该是显著的。留白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能忘了适时地提示、点拨和指导。比如上面提到的两篇文章的区别,以及因这种区别而带来的细微的不同的阅读方法问题,就是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一起完成的。同时,控制合理的留白时间很关键。
  四、留出一点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
  仅仅归还时间是不够的,对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来说,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他们。所以,我们留白的着眼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哪些地方适合学生操练思维的体操呢?
  1.在文本质疑处留白
  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会遇到学生诸多观点碰撞的情况,甚至有些学生会对文本提出质疑。这时“留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在阅读《母亲》时,很多学生就质疑:明明写母亲,为什么莫言又写了好几个看似无关的人物?我让他们静下来思考:刻画这些人物有何作用?能否去掉?学生再次冷静地研读了文本,经过激烈的课堂争论之后明白了,这些形象与母亲的形象是互补的,说明无论何时何地,在灾难困苦当中,母亲和其他普通的人们都表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这是作者宕开一笔的写法,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一堂精彩的课,不应该是老师讲到哪学生跟到哪,而应该是活跃的,不断生成的。我们不应怕上课出问题,出问题才表示学生真正主动参与了、思考了。我们要做的只是留足时空,让学生在静默中思索、讨论中碰撞,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在文本感动处留白
  文本感动处如何让学生操练思维的体操?《母亲》中,学生对母亲勤劳乐观的细节感慨不已,上课时我就问了两个问题:身边的亲友给过你类似的感动吗?你的母亲给过你怎样的感动?顺带读了班上李洁同学的随笔《我的父亲母亲》,煽了下情。学生很热情地分享了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这种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审美感受,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这也是对生活中写作素材最自然的挖掘,一举两得。教学中留出学生情感体验的空白,学生将品尝到最甜美的果实。创设情境,引导入境,是需要我们花心思的地方。
  3.在拓展延伸时留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①复习完写人记事的散文,学生对这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及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有了一定的知识构建及实践经验,此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延伸拓展一下,将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如果是写景抒情性散文呢?或是托物言志的散文?如何更好更快把握文章的主旨意蕴?”
  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观看一个不完满即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和“空白”,使之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实现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我们就在教学中人为地制造了这样一种“缺陷”,通过“留白”的形式,唤起学生内在的紧张力,让他们去思考、去联想、去推理。学生会明白原来不同类型的散文抒情方式是相似的,都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只不过间接抒情时,写人记事的散文借人与事抒情,写景抒情散文则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是借物抒情,我们只要根据每类散文的特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意蕴就行。这样,不完整的知识就变成完整的了,缺陷的变成完形的了,学生在“完形”中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高三散文教学的课堂供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舞台不止这三处,比如在方法操练时,在总结归纳时,都可。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合理运用“留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在高三散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留白”艺术,让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驰骋、自由翱翔,让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急缓有致、虚实相辉的和谐美感。
  注释:
  ①孙海英.谈语文课堂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新校园:理论版,2009,3.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
  (作者为苏州大学文学院在职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摘 要: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歌的两座丰碑,在《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两首诗中,诗人选择了相似的意象来表达感情,成就了各自的千古名句。但细细品来,诗中又各自饱含深意,同时还折射出了两位诗人所处时期的社会环境与诗人的个人情感差异。  关键词: 杜甫 李白 诗歌内涵  《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诗两首分别出自于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之手,皆为五律且用韵相同。两首诗写景抒情,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摘 要: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那么,怎么才能帮助学生消除这种畏惧感,让他们轻松地写作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  关键词: 三年级 写作教学 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点燃写作欲望的起点,是写好作文的动力。长期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乐于表达时,就会想方设法动员自己的全部词汇,津津乐道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业型人才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本文从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着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创业基地、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了一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创业型人才 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社
摘 要: 课堂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处课堂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积极、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归属感需要教师灵活综合使用教材,巧妙恰当地设置问题组织语言,适时合理地使用教学模式,精确幽默地使用语言,带领学生逐步形成。  关键词: 政治课堂 归属感 形成策略 教材处理 课堂模式  课堂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处课堂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积极、乐于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心理表现
摘 要: 安徽省立池州师范学校在抗战时期,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一套有效的战时办学模式,其以国家特殊形势为主题组建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在落后偏僻地区建立师范附属小学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学生参与食堂民主管理等措施,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安徽省池州师范学校 抗战时期 教育管理  安徽省立陵阳简易师范学校成立于1936年,校址设于青阳县陵阳镇。1941年更名为安徽省立池州师范学校。该
摘要: 多解的《锦瑟》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和谜团,等待着我们去填充和解答,思维的空间因此被拓展,作者从“追忆”的角度试着再读它,力求从李商隐苍凉的心灵深处解读他无望的人生困境。  关键词: 李商隐 《锦瑟》 无望 追忆 人生收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摘 要: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是高校学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是高校深化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文章结合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优势特点,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型人才“一二三”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 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中共中央
摘 要: 张明华、李晓黎的新书《集句诗文献研究》是第一部研究集句诗文献的专著。该书不仅对历代集句诗的创作和存佚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对集句诗的保存与著录方式进行概括和归纳,考证集句诗的作者,辨别其文献的真伪,重视集句诗的辑佚和校勘价值,而且进一步探讨其价值的相对性。  关键词: 《集句诗文献研究》 创作考察 作品保存与著录 文献考证 文献价值  几十年来,有关集句诗的研究逐渐引起学人的注意,出
摘 要: 自乌托邦产生以来,中西文化界对其解释就一直存在着争议,直到近年来一再的重读与阐释,乌托邦才重回正轨。在中国,乌托邦书写以或隐或现的方式存在于文学史中。由于极其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制约,乌托邦想象往往以乡土社会图景的呈现作为表现方式,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陶渊明的“桃花源”再到现当代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乌托邦的文化传统一直在延续,甚至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话语模式充斥于新时期的文
摘 要: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课堂教学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生学习出发的教学呈现出自组织的现状,而高中语文智慧课堂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竞争打破原有平衡,利用协同获得序参量,最终实现新平衡,力图构建出学生自组织的模型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关键词: 自组织 高中语文智慧课堂 自组织演讲 自组织形态  一、自组织与语文教学实践  H·哈肯认为,自组织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