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数学内容更生活化了,这是我经历了三次教改后的体会,数学教学内容力求从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孩子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那么教师应如何充分利用孩子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孩子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化教学——让孩子愉悦
用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作教学实例,把课堂搬到室外,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基于孩子对"米"已有认识,我就创设孩子亲临体会的场景:让同年级的100个孩子手拉手从学校大门顺着往公寓楼的路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标上记号,依次转换10次大约就是1000米(即从校门到公寓楼的距离),这样动中求学的场景教学,孩子对"千米"的认识就深刻了。因此,我认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情景化教学是必须的。
二、放手式教学——让孩子主动、乐学
"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一种轻松式的教学,引导孩子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解决"妈妈给了小明23颗糖,小明又分给妹妹7颗,还剩几颗糖?"时,我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列式"教学法,放手让孩子尝试的去学,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竟能想出这么多种解法:
生1: 生2: 生3:
20-7=13 10-7=3 16-7=9
13+3=16 13+3=16 9+7=16
生4: 生5: 生6:
13-7=6 3-3=0 16-7=12
10+6=16 20-4=16 12 + 4=16
生7: 生8: 生9:
3-2=1 3-1=2 23-7=16
20-5=15 20-6=14
15+1=16 14+2=16
这些想法都是孩子平时生活中计算的习惯,虽然很随意,但体现了孩子的思维世界是万花筒,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动笔的机会,多表现一些,就会有奇迹出现,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高。
三、生活日常化教学——让孩子觉得开心、愿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孩子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以往的数学孩子们认为书上编好的题是为了考试用的,体会不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明白学数学有何用,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孩子的认知生活实际进行整合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如:在教学解方程"200-X=164"时,用"等式法"解很麻烦,用减法关系式,逆向思维孩子又难理解,因此,我先出示一个数学问题让孩子解答:有200只鸽子,放飞了164只,笼里还有?只"这是孩子最感兴趣的问题,很快算法就出来了:
1.200-164=36(元) 2.164+(36)=200(元)3.(36)+164=200(元)
孩子有了这样的思维,为后面学习求"200-X=164"类似的方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同的思考方法,拓展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数学走进了生活,让孩子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价值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想法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还可以增强孩子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又如在学习"体积"的知识点后我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个1立方分米的小柜子"让孩子去家具店了解柜子的规格,然后让他们利用废纸皮组合,怎样做才美观?这样的作业孩子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选材、组合、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孩子对体积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生活日常化的教学,将孩子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孩子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以上几个课例是我在尝试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做法,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孩子活化是提高孩子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一种可行方法。只要生活化教学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培养孩子能力,能引导孩子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可以灵活地重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让孩子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更能体现数学的价值观。
一、情境化教学——让孩子愉悦
用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作教学实例,把课堂搬到室外,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基于孩子对"米"已有认识,我就创设孩子亲临体会的场景:让同年级的100个孩子手拉手从学校大门顺着往公寓楼的路站成一排,大约是100米,标上记号,依次转换10次大约就是1000米(即从校门到公寓楼的距离),这样动中求学的场景教学,孩子对"千米"的认识就深刻了。因此,我认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情景化教学是必须的。
二、放手式教学——让孩子主动、乐学
"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一种轻松式的教学,引导孩子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教学解决"妈妈给了小明23颗糖,小明又分给妹妹7颗,还剩几颗糖?"时,我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列式"教学法,放手让孩子尝试的去学,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竟能想出这么多种解法:
生1: 生2: 生3:
20-7=13 10-7=3 16-7=9
13+3=16 13+3=16 9+7=16
生4: 生5: 生6:
13-7=6 3-3=0 16-7=12
10+6=16 20-4=16 12 + 4=16
生7: 生8: 生9:
3-2=1 3-1=2 23-7=16
20-5=15 20-6=14
15+1=16 14+2=16
这些想法都是孩子平时生活中计算的习惯,虽然很随意,但体现了孩子的思维世界是万花筒,给孩子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动笔的机会,多表现一些,就会有奇迹出现,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高。
三、生活日常化教学——让孩子觉得开心、愿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孩子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以往的数学孩子们认为书上编好的题是为了考试用的,体会不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明白学数学有何用,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孩子的认知生活实际进行整合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如:在教学解方程"200-X=164"时,用"等式法"解很麻烦,用减法关系式,逆向思维孩子又难理解,因此,我先出示一个数学问题让孩子解答:有200只鸽子,放飞了164只,笼里还有?只"这是孩子最感兴趣的问题,很快算法就出来了:
1.200-164=36(元) 2.164+(36)=200(元)3.(36)+164=200(元)
孩子有了这样的思维,为后面学习求"200-X=164"类似的方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同的思考方法,拓展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数学走进了生活,让孩子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价值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想法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还可以增强孩子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又如在学习"体积"的知识点后我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个1立方分米的小柜子"让孩子去家具店了解柜子的规格,然后让他们利用废纸皮组合,怎样做才美观?这样的作业孩子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选材、组合、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孩子对体积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生活日常化的教学,将孩子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孩子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以上几个课例是我在尝试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做法,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教孩子活化是提高孩子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一种可行方法。只要生活化教学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培养孩子能力,能引导孩子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可以灵活地重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让孩子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更能体现数学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