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以诗为词”观在咏物词中的体现

来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bozaiw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诗为词”是苏轼重要的词学观念,他将诗的写作手法融入到词的写作之中,开拓了词的题材和境界。咏物词是苏轼词作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苏轼咏物词的简单整理和归纳,对其词中所咏题材的选取、描写手法和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其适合比兴、寄托的特点更是有利于其“以诗为词”观念的实践和发展。由此不仅可以对苏轼“以诗为词”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苏轼个人独特情感和人生体验的感悟。
其他文献
美丽乡村壁画对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美丽乡村壁画绘制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壁画普遍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脱离农村生活环境、绘制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没有起到良好的美化效果和宣传功能.美丽乡村壁画要立足农村,关注农民生活,内容上既要有主题性宣传壁画,也要有民风民俗、农耕文化、民间艺术等题材,在艺术表现上需注重农民的审美特点,以农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随着金课建设的推广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英语写作课程也需依托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进行改革.依托人工智能进行混合式金课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在混合式金课建设中,课堂评价是诊断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教师教学成果和检验学生接收与运用能力的有效方式.以评促建,依托人工智能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写作混合式金课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助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
文创是将传统文化重新创新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成为传播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传达方式.通过文创产品的设计形式研究亳州花戏楼三雕彩绘艺术,从三雕造型、色彩搭配、雕刻寓意三方面着重探讨花戏楼文创产品.探讨花戏楼特色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的方法,形态与色彩搭配的创新性,花戏楼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图形的创新,丰富的色彩与新颖的构图让文创作品更具文化传播力,加深了大众对亳州地域文化的独特印象.
城市公园建设不仅展示城市公园生态及人文景观,同时也展现着城市建筑的时代性及艺术性.探究城市公园景观的人性化设计方法,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对比等方法对合肥市翡翠湖公园与南艳湖公园两个案例进行研究,合肥市城市公园人性化设计需布局合理,空间区域大小兼顾,植物生态群落搭配艺术.
鄂豫皖苏区之所以铸就了“28年红旗不倒”的辉煌成就,皆因鄂豫皖红色政权是建立在群众理性选择基础之上,具有政治权威.鄂豫皖苏区红色政权政治权威来源“密码”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实践和政治文化重构中重塑了农民社会身份,促发农民新的社会身份认同转化为政权认同;另一方面,鄂豫皖苏区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同人民一条心”,为群众谋利益,这与国民党对群众的利益损害形成了鲜明对比,促发群众对红色政权的认同.
助词是句法性的虚词,蕴涵着独特的句法个性特征。遵循新描写主义关注微观语言事实描写的理念,本文基于认知组合性词义观和词义球结构理论,对助词的词义结构进行了微观描写,认为助词是属性值指示义的虚词,其中结构、动态和比况等三类助词的属性义也是指示性的。理解助词关键在于把握其计算的语义关系和语义关系项。
熙宁七年(1076),苏轼罢杭判知密。在密州任上,苏轼创作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被学术界认为是其豪放词的发端之作。对于该词为什么出现于苏轼知密时期,学界有很多研究,说法不一。笔者试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认为“宋学经世致用思想对词创作导向的影响”“宋王朝知识分子‘尊王攘夷’华夏中心主义情结的驱动”“密州地区自古以来崇武尚兵的地域文化熏陶”等,是该词创作于苏轼知密时期的主要原因。
“出都”在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经常出现,谓赴京都。在唐代,“入京”变成了一个新的习语,代替了魏晋习语“出都”。五代时期,“出都”有表示“离开京都”的含义。宋朝时期,“出都”已经变为了“离开都城”的习惯用语了。自五代后至清代,乃至当今,“出都”已经是“离开都城”,不再是“来到都城”。“出都”这一习语作为“去往京都”含义已经消失了,并且被“入京”一语所取代。由于受汉语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制约以及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对语言严密准确的要求等影响,反训两个相对义项中的一个渐渐自然消亡了,只保留下一个义项
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工作是高校推进“十大育人”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基于帕森斯提出结构功能分析模型的理论视角,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网络育人工作存在主要问题有:适应功能落后、目标达成功能低效、整合功能弱化、潜在模式维持功能衰退。提出对策为:以技术赋权改善适应功能,以价值引领明确目标达成功能,以阵地建设促进整合功能,以文化机制增强潜在模式维持功能。
信息化正在构造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动的新平台,在技术变革、社会需求以及市场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高等教育也将迎来诸多压力与挑战。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校教师作为重要一环,其角色定位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关系到高校发展的方向。基于信息碎片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高校课堂教学产生的变革性影响,结合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的迷失状态和信息碎片化时代对高校教师角色的新要求,分析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作为传道者、学习者及引路人的身份定位,提出一次转变、二次学习及一次重塑的转变路径,以期对信息碎片化时代高校教师角色转变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