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教材视觉思维的特点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k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推荐辞:乐文雁的论文以心理学视觉思维理论为指导,以高中语文课文插图作切入点,强调视觉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这恰恰又是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忽视的。作者提出,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各种视觉材料;应引导学生展开情景交融的想象;应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视觉表达。尽管作者对如何有效利用插图辅助教学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一些思想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对插图的负面效果也缺少思考,但首先重视视觉思维在学生主动学习中的作用,确有独到之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听觉获取知识,能够记住的信息占15%;通过视觉获取知识,能够记住的信息占25%;两者结合起来获取知识,能够记住的信息占65%。传统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式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对于“看”这种视觉思维的培养并没有做出强调。但是,在新课程标准“创新精神”、“开放视野”、“活力课程”的理念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相应配有至少一幅插图。丰富的图片资料不仅是语文课本看起来更加鲜活,更是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视觉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为例,探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材以插图辅助教学在视觉思维培养上的优势。
  一.新课标语文教材中视觉思维的特性
  什么是视觉思维?麦金第一个使用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在《怎样提高发明创造能力——视觉思维训练》一书中指出:视觉思维是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的思维活动。三种意象分别是:我们看到的意象,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我们所构绘的意象。这一定义至今都具有权威性。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插图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视觉思维的世界,文字给予我们的是思维的跃动,图画则更多的是给予我们感性的情感空间。由眼睛看到的插图画面,结合课文内容,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构建出作者传达的真情实感以及自己真切的感悟。其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感官性
  视觉思维的来源是通过感官刺激形成意象,是人的一种直接感知,从无到有的过程。人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看到的图象能够直接通过感官在人脑中形成直观形象的记忆,并以意象的方式长期存储于人脑记忆信息库中。这种感官性应用到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就是,通过插图的直接认识,使学生直接感知图画的画面内容,形成直观感受,帮助学生体会经典画面传达出的思想情感等内容。文字的表现具有间接性,从文章到学生的诠释理解需要一个复杂的译码、转码、解码过程,而对于绝大多数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文章丰富性、生动性的理解。插图具有直接的视觉冲击性,插图中的画面直接映入学生脑海,形成视觉意象,并迅速唤醒或诱发学生原有的丰富生动的想象,并不断创造出新的视觉意象,迅速转化为自觉意识控制下的有效知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视觉思维的这种直观感性特征,有助于学生把看到的意象与生活中的记忆联系起来,从而切身地体会图片中的意象带给我们的真实感受。一幅图画摆在面前,即便没有文字,我们也能大概体会到图画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情感,这就可以先于课文的讲解,使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体会。例如在“表达与交流”的《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一文中,配有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画面中父亲那布满皱纹的黝黑的脸,农民打扮,端着碗,一幅朴实渴望的眼神,一下子映在我们脑海中。从本章主旨要求来看,一要表现人性的光辉,二是写人要突出个性。这幅《父亲》的插图,既展现了一位农民父亲的个性,缠着头巾、皮肤黝黑、皱纹密布、眼神悲悯、吃喝简朴等鲜明的个性;又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一位农民父亲的坚韧、沧桑、质朴、善良,生命的执着、生活的艰辛、生存的坚毅,这些积极的正面的人性辉光感动每一位观者。可见,插图增加了语言文字所不能传达出来的震撼视觉与心灵的真实感受,对语文教学起到了诉诸感官的直观辅助作用。
  (二)媒介性
  视觉思维是需要三种意象作为媒介的,这种媒介不是言语,而是“视觉意象”。“视觉意象”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而生成的“心理意象”。视觉意象的形成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而是对思维对象总体结构特征的把握,是心灵对感性事物的本质进行解释的产物。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的视觉绝不是一种类似机械复制外物的照相机一样的装置,它不像照相那样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活动,外部世界的形象也不像照相机那样简单地印在忠实接受一切的感受器上。相反,我们总是想要获取某件事物时才真正地去观看这件事物。”视觉思维是由感性的视觉和理性的思维共同组成。课本中的文章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家,由于缺乏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背景知识,往往通过理性思维无法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中,插图作为一种感性认识文章的媒介,能成为理解文章的重要辅助工具。插图能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受和解读,而且是基于自己的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因此这种感受和解读更容易促成学生个人精神世界和文章中表现出的精神世界的交融,弥补文字体现的理性思维的不足,使对文章的诠释和理解更充分、更全面、更准确。文学就像一个勾画得复杂的社会,很多纠葛我们无从经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插图这个媒介生动形象地和我们的精神世界建立联系,让我们更能去领悟体会它的真切情感。例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有两幅插图,一幅插图是昏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另一幅是囚徒们站在铁丝网后面呆滞地看着外面。布热金卡这个曾经的人间地狱如何可怕,也许我们不曾知晓,但是昏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给人一种阴森恐怖感,而透过铁丝网囚徒绝望悲伤的表情,更是让人感到压抑和悲伤。这些插图具有语言文字无法传达出来的信息,照片的真实性更加增添了感染观者的震撼力。
  (三)创造性
  视觉思维是一种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不同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插图作为当前感知的对象,最容易唤起观者的联想与想象,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动记忆信息库中的记忆表象,创造出新的形象。联系和想象是人最为重要的创造性心理能力,作为试图激发联想和想象的创造性或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其二,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其三,它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即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unconcious mind)的现实性。所谓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是指它有利于打通主体的自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之间的屏障,从而使无语的或沉默的“无意识体验”,能够迅速转化为可以由自觉意识加以利用的现实和有效的知识。因此,插图是诱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创造性理解文章内涵,有效弥补文字间接性、有限性等局限的重要工具。例如:文言文是现代学生难理解的文体之一,许多历史内容学生都不了解,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感性经验。人们的生活环境、语言方式、交往礼仪、服饰习俗、理想信仰等,现代的学生几乎都是陌生的,视觉形象就能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通过言语的叙述难以体会故事发展的激烈感,而课本通过《荆轲刺秦》《鸿门宴图》《项庄舞剑》这几幅古时候留下的图画,虽然没有很清晰完整地表现情节,但是可以基于课文和课外故事、影片充分地发挥想象,感受当时人物的紧张心理,创造性复活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心理状况,起到很好的复原古代社会生活中人物事件原貌的效果。   二.语文视觉思维教学意识的重要性
  语文老师对课文、课后练习等内容都是非常重视的,也是日常讲课内容的重点,很少有语文老师会对课文旁边的插图予以关注,更不用说利用插图的视觉思维教学方式教授课文。虽然没有引起教学重视,但是不可否认插图的视觉思维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增加教学信息的表达渠道
  一般信息的呈现大体有三种形式:纯文字、插图、文图结合。纯文字性教科书和纯插图性教科书的效果都不大好,并且二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阅读文图结合的课文效果较好。因而插图作为一种信息传达方式是增加教学信息表达的有益的渠道,有效弥补了纯文字形式的不足,使教学信息的表达渠道更加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化。插图作为文字的有效补充形式,同文字一起相互映照,取长补短,为学生感知课文增加了刺激源,使教学信息传达更为有效。在毛主席的几篇诗词中,都配有书法作品。都说字如其人,笔迹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和当时的心情。通过《沁园春·长沙》这幅书法作品的直观感受,毛主席潇洒豪放的心境一目了然。而且,这也与“梳理探究”中《优美的汉字》相对应,感受汉字文化和书法的魅力。
  (二)丰富学生的视觉想象
  想象在发展思维、培养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学生的观察习惯,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到的实物、图片等直接感知的事物更容易诱发想象,他们与文字的结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科书里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只靠对文字的理性解读,不能充分利用插图进行教学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对这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必然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提升学生视觉创造能力
  视觉思维不是对客观刺激物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积极的理性活动,是借助意象在观察、想象、构绘等形式的不断交替、变化进行创造性活动。视觉思维强调学生对视觉信息源的直接感知,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表达,这为教学开辟了广阔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学生在由插图构建的想象意境中,对意象进行不断重组、改造、嫁接,完成再现文章内容或情感,甚至可以进行举一反三的创造,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意境,甚至重新转化创作成形的文本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视知觉为切入点,借助恰当的视觉形式来呈现、表达教学信息;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运用视觉意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语文视觉思维的教学运用
  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主要涉及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体现最具关键意义的画面,如《毛泽东诗词》《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将文章的主题部分用图片鲜明地显现出来。二是呈现说明对象的照片,包括建筑物、历史伟人、文字等。必修1中体现较少,多用于说明文。例如《优美的汉字》,有利于读者结合图片了解汉字的构成、形体、文化等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字文化的兴趣。三是以作者画像、照片以及相关知识图片为背景,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如《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作品,便于学生走近作者、领略儒者的风范。这类插图为学生创设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四是将自然风光、古迹、绘画书法作品等呈现在教科书中,使教科书更具品位。课本的封面是滚滚江河水,在《致同学们》一文里配上了山水画,课文中有的也穿插了书法作品等。总之,不论从视觉的角度还是教学的角度讲,这些插图都为语文教科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粗略地梳理一下教科书中插图的类型,我们不难发现,书中的各类插图都与阅读文本有着一定的关联,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有助于理解文意。其实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插图在调动学生的视觉注意方面有了更多新的尝试,如单元提示的小书签、标识等。插图内容的多样化以及呈现类型的多样化,使我们看到教材在努力与学生沟通,力图创建编者与学生、文本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作为助读系统的插图,在今天的教科书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最为重要的视觉材料——插图,在教学中应该得到以下几种利用从而实现学生的视觉思维的培养。
  (一)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各种视觉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插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对插图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比较研究表明,那种一般性的告诫如不要忘了认真阅读插图并不能明显地增加插图的功效。因为这样笼统地强调,并没有恰当地告诉学生在插图中应领略到什么东西,应该怎样去领略。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启发性的策略鼓励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去理解插图,鼓励他们调动与插图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练就“看图联想”、“看图说故事”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展开情景交融的想象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来刺激自己的视觉思考,展开情景交融的想象。类比联想,即用一个视觉图像或意念来表达另一个视觉图像或意念。类比联想的价值在于建构两个图像或意念之间的相互连接,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类比联想,可以将正在学习的内容与已知经验联系起来。
  (三)鼓励学生进行适当的视觉表达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视觉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信息的理解。视觉化的表达能够调动视觉、知觉,促进手眼协调和创造性的表达,使认知的直接性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视觉化笔记和绘画是教学中常用的两种视觉化表达方式。视觉化笔记可以确保较好地记忆线索,绘画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对事物的理解已经从表象的世界脱离出来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因此绘画方式对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很大作用。
  视觉思维以其感官性、媒介性、创造性的特点,对增强语文教学的表现形式,丰富学生的视觉想象,提升学生的视觉创造力有重大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教材编写中,要重新认识视觉思维的价值,更加注重视觉思维在教学和教材中的运用,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注释:
  [1]MH麦金著.怎样提高发明创造能力——视觉思维训练[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2]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视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乐文雁,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词项中先天具备的语义成分实现为语形的过程是复杂的,会受到许多因素的控制.本来隐入在词项中的某种语义成分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实现为某种语形,形成语义成分的溢出.现代汉语中
花儿开了又谢了,树叶绿了又黄了,春天吹着柳笛顶着花冠披着彩衣在人间绚烂了几下,便悄然过去了,而在她几番倏来倏去的匆匆里,我们—一群似水如梦般的阳光男女,不经意中,即将
时间像潺潺的流水转瞬即逝,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花开,花落……插在蛋糕上的生日蜡烛也在逐年增加。当小时候日夜期盼着的长大,现在终于可以成为现实的时候,我退缩了。我开始怀
记得小时候与父母约好做某件事,但父母由于工作上的事而取消约会时,我总是很生气并忿忿地想:为何大人不事先把一切都计划好呢?人越大问题越多。长大了我便会想:人生为何不能
期刊
从学校归来,途经小树林,一片醉人的新绿正在枝上晃动,似乎在宣告什么.我驻足凝视着这一片幽深的树林,一个词眼从我脑海中跳跃而出--春天!是的,春天,春天来了!原来时间的流逝
我的故乡在鄂西山区一个叫沙地的地方。沙地有道山岭叫西岭。西岭,绵延数公里,包围着一大片林场,就像慈祥的母亲紧抱着自己的婴孩一样:悠悠的清江河仿佛一条轻柔的丝带滑过婴
观察对象:三棵被施以不同种类的“爱心”化肥,叫“儿女”的小树苗.
(一)一瓣,两瓣,又一瓣,头顶上下起了一阵“花雨”,白色的,纷纷扬扬。我坐在草坪上,看着一地的花瓣,任由头上方的树上的那白花瓣洒落在我头上,肩上,身上。捡起一瓣,哈,白白的,
许多人都说:“十六岁是花,十七岁是雨。”这是人生中最浪漫最美丽的时期。但我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感受,我认为:“十六岁,我是一棵树。”十六岁的我有树一般的朝气蓬勃。我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