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t_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今世界,化学已同生命科学等多门学科结合起来,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化学研究也已深入众多领域。中学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发掘并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其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特别是高中化学更是如此,因而很多在初中对化学怀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拓展思维广度,提升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正如教育家克莱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向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首先,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其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产生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凝时机可以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如下:即当学生的思想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等等。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分别和HC1、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钠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其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物质的量》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电子云”的教学是《原子结构》一节中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以加深学生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处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其三,应在关键处设疑。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效率极为重要,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强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另一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例如在讲授硝酸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可否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的方法制硝酸,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硝酸制法和性质的理解,而且可以复习浓硫酸的性质。在教学中对于不同视角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给予解决。主要有因果法、反问法、推广法、比较法、极端法、转化法、推理验证法、变化法,等等。
  再次,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逼着学生提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达到逼学生提问的目的,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2.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
  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马卡连柯曾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辨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物理图像是表示物理现象和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图像可以用于表达抽象的物理问题,具有简单、直观、形象的特点。有许多科学问题用数学形式往往难以突破,问题的实质可能被掩盖,但往往非常简单的图像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伏安特性曲线就是最好的例子,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际谈谈认识。  伏安特性曲线即I-U图像叫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这个图像是通常用于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规律,是一种常见的图像方法。根据伏安特性曲线的不同
摘 要: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强调师生针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根据问题组织教学,将问题意识贯穿整个物理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问题标志着课堂教学的开始,围绕问题进行知识点的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问题的解决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将“问题”思想融入高中物理课堂,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意义重大。  关键词: 问题 高中物理 教学设计
摘 要: 课堂模块化教学是指以知识点为载体、以学习目标为指向、以时间为抓手将课堂切分为两个或三个独立教学模块的教学方式。课堂模块化教学的提出缘于“微课”的有效作用,且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契合人脑的特点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构建课堂模块时要有学生观、知识观、时间观、目标观、独立观,备课时要精心规划模块,上课时要认真组织实施。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模块化教学 实践  一、研究的缘起  (一)人脑的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旨在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实施等融合在一体,以此达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课程质量,实现教育教学全面改革的目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人才智能结构和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将信息技术融入物理课程,从教学规律和目标出发,恰当合理地应用网络教育技术重组教学内容,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设计,使网络环境和资源走进学科教学。  一、在物理教学中
本文以石化企业员工为对象,进行了成人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石油化工企业员工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率与国内其它地区的调查结果相近,且患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优势,将科学研究作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化学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探索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
目的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前糖尿病空腹血糖诊断标准7.0mmol/L并不是一个灵敏的早期筛查糖尿病的指标,本试验旨在探讨合理的空腹血糖筛查截点。方法选取2007年至2013年7年间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