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声音说话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eiamei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机大炮之外,伊拉克战场上还有另一出争夺正酣。作战双方以“文字”和“画面”为武器,不同的是武器属性:一个说英语,另一个讲阿拉伯语。两种语言媒体间的争夺,有意无意成就了硝烟外的“心理战”、“宣传战”。阿拉伯语报纸《圣城报》主编阿卜杜·巴里·阿德旺说:“阿拉伯语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异军突起,打破了1991年海湾战争报道中,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独霸天下的局面。”
  
  阿语媒体“怒了”
  
  一词不同,足以说明阿语媒体与英语媒体对这场战争截然不同的立场。英语报道中的“美英联军”(Coalition),到阿语报道里成了“侵略军”(Invader),最“客气”的称之为“美英部队”。
  总部设在伦敦的阿语报纸《生活报》女编辑巴利亚·穆丁(Baria al-Muddin)形容眼下的阿语媒体为“愤怒的媒体”。开战以来,许多阿拉伯语报纸整版刊登全球反战示威和伊拉克平民伤亡的图片,政治漫画毫不留情地嘲弄美英军队和明里暗里支持美国的阿拉伯国家首脑。
  虽然不同国家的阿语媒体立场不尽相同,总体而观,怒意挥之不去。这样的标题在报纸上随处可见:“侵略开始了!”、“巴士拉成为新的屠杀场”、“我们在等待什么”……穆丁说,“愤怒”之情不难理解,美英绕开联合国打击伊拉克,整个阿拉伯世界“感到无助”。但她强调,在人人可以从互联网上了解各种信息的今天,“你不可能撒谎”。言下之意,阿拉伯媒体虽然“敢怒”,却仍然遵循基本事实和新闻操守,不敢“胡言”。
  但是,文字和图片的“魔力”在于,即便是客观事实,从不同角度报道会带给大众截然不同的印象,电视画面的冲击尤其直接。而与英语媒体分庭抗礼的主要阿拉伯媒体就是电视台。
  阿语电视台中的“老大”——“半岛”台,在此次战争报道中扮演了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针尖对麦芒”的角色。CNN报道伊拉克港口乌姆盖斯尔居民对美英士兵夹道欢迎,“半岛”就采访当地居民,诉说联军进驻引起的“恐慌”;CNN报道巴士拉陷落,“半岛”就采访巴士拉伊军将领,亲口说部队还在抵抗;“半岛”台还多次播放伊拉克平民受伤画面,遭到美英强烈抗议;美国将军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巴士拉内部发生“起义”,而身在巴士拉城里的“半岛”记者马上在现场报道:“街道平静,没有骚乱迹象。”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指控“半岛”播放被杀、被俘美国士兵图像违反《日内瓦》公约,这下更加激起了“愤怒”。“半岛”发言人说:“看看是谁在谈‘国际公约’……事实就在那里,画面本身说明了一切。”
  黎巴嫩电视台台长皮埃尔·达赫勒(Pierre el-Daher)认为,虽然阿拉伯媒体报道的角度与西方媒体不尽相同,但“开战以来,我们没有漏掉一场美国军方新闻发布会”,他说,阿拉伯媒体并不排斥“美国的声音”,力求“全面、充分”报道战事。
  
  凭什么竞争
  
  总部设在埃及首都开罗的报纸《阿拉伯日报》记者穆贾希德·卡拉夫(Mujahed Khalaf)抱怨说,美国将军在卡塔尔基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总是点名美国媒体提问,很少给阿拉伯媒体机会。
  卡拉夫说,美国媒体记者总是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坐,阿拉伯记者没有得到公平待遇。“美国将军们担心,阿拉伯记者总是对‘伤亡情况’、‘误击平民’纠缠不休。”卡拉夫说。
  美军方新闻发布会负责人马克·基钦(Mark Kitchens)接受《海湾新闻》采访时说,根本没有“歧视”阿拉伯媒体的情况,但将军们自己决定点谁提问。
  此次得到允许,“嵌入”美军队伍采访的记者共计500名,但其中只有9名阿拉伯媒体记者。
  约旦电视台总监艾曼·萨法迪(Aymn Safadi)说,阿拉伯媒体既然不像美英媒体那样“受宠”,只能另辟报道途径。比如,利用语言优势“深入群众”,挖掘独家新闻。
  “半岛”电视台似乎与伊拉克官方“交情甚笃”,伊拉克新闻部往往第一个向“半岛”发布消息,并为他们的采访提供便利,“半岛”也因此背上“伊拉克政府传声筒”的骂名。但无论如何,阿语媒体的独家画面,被CNN、BBC等西方媒体大量转播。特别是CNN记者被伊拉克当局驱逐出境之后,红色的“半岛台独家”、蓝色的“阿拉伯台直播”等字样交替出现在CNN电视画面上。
  而阿拉伯媒体与“老牌”英语媒体竞争的资本还在于:同样精锐的报道力量,毫不逊色的冒险精神。
  “半岛”电视台在阿富汗战争中声名鹊起,而此次伊拉克战争也造就了其他阿拉伯电视台。挑战“半岛”“老大”地位的,主要是“阿布扎比”电视台和新兴的“阿拉伯”电视台。它们不仅决意争夺3亿阿拉伯观众的眼球,更高追求是打破“英语”对战争报道的垄断,甚至反过来影响英语媒体——CNN、BBC的大量转播就是成功例子。
  从装备上讲,这三家阿拉伯语卫星电视台属于世界一流水平,前方记者通过摄像机或手机拍摄的画面迅即传回总部,而传输图像、声音的设备体积很小,一个人就可以提走,灵活机动。
  三家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可谓“倾其所有”,向伊拉克及其周边国家派出强大的采访阵容,24小时不间断播出。以“阿布扎比”台为例,总共向伊拉克及周边国家派出35人,他们有的跟随美英联军行动,有的与伊军在一起,还有的相对固定在某个地方,但每天根据战事推进和自己对战局的判断变更工作地点,简直就是“战士”。
  阿拉伯电视台尽最大可能贴进前线。“阿布扎比”记者拍摄到美英士兵空降在伊拉克南部港口乌姆盖斯尔郊外的画面,为分析战局提供有力证据。除了转战伊拉克南北,记者们还把摄像机架到巴格达市中心视野开阔的位置,每天晚上“守候”空袭。通过直播画面,观众在第一时间听到震耳欲聋的轰炸声,目睹映红夜空的火焰。一次,“半岛”直播画面上出现火花、碎片贴着镜头“噼里啪啦”往下掉的景象,不禁为站在摄像机旁的记者和摄像师捏把汗。
  任何“战士”一旦投入“战争”,就知道自己所面对的命运。开战以来,已经有约7名记者死亡或失踪。“阿拉伯”电视台3月27日证实,该台3名记者22日随英国军队进入伊拉克南部后失踪。
  值得一提的是,CNN为表现“大度”,开战后多次介绍“阿拉伯媒体如何报道伊拉克战争”,甚至邀请阿拉伯记者进演播室,介绍他们看到的前线情况(但从未与“半岛”对话)。一次节目中,CNN主持人由衷地说:“我想指出的是,无论如何,阿拉伯媒体记者像我们一样在战场上冒险!”
  
  乐了观众,恼了军方
  
  一名约旦观众接受CNN采访时表示,他和周围的人都为阿语电视台兴起感到骄傲。黄昏,约旦街头咖啡馆里,许多人目不转睛地收看阿语电视台的战况报道。
  开战以来,“半岛”电视台收视率上升了10%。开战第一个星期内,“半岛”的欧洲订户增加400万。“半岛”发言人说,欧洲国家阿拉伯人口众多,订户激增反映了阿拉伯观众的强烈需求。
  《圣城报》主编阿卜杜·巴里·阿德旺说,许多阿拉伯人改变了“度周末”的方式,选择守在阿拉伯语电视节目前,密切跟踪战事。“他们想看到更加刺激的画面,更加值得信赖的报道。”他说。
  而另一方面,“半岛”台多次播放“血淋淋”的伊拉克平民及美英士兵伤亡画面,遭到美英强烈抗议。英国首相布莱尔得知“半岛”播放两名英军士兵尸体图像后,称这是“恐怖的”;英国上将在新闻发布会上公然指责“半岛”电视台,并提醒其他记者“不要沦为伊拉克政权的宣传工具”;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指控“半岛”节目违反《日内瓦公约》;次日,纽约交易所接到“指示”,禁止“半岛”记者入内;其后,“半岛”网站遭到黑客攻击,点击“半岛”地址,出现的是美国色情网站。更可怕的是,“半岛”采访车被美军炮弹击中,联想到阿富汗战争中“半岛”记者站的类似遭遇,有人不认为这是“意外”。
  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说,“我们希望‘半岛’能播放美军士兵向伊拉克人发放食品和水的镜头……不知道萨达姆政权倒台以后,‘半岛’将怎样报道……”
  CNN坦言,阿拉伯电视台播放了一些CNN“选择不播放”的画面。如“半岛”在医院里拍摄的一名头颅被炸裂的伊拉克儿童、街道上残留的尸体碎片……理由是“血淋淋的图像刺激大众神经”。而“半岛”电视台伦敦记者站负责人尤斯里·福达(Yosri Fouda)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说,英语媒体不播放这些画面是担心“伤亡”激起国内反战情绪。
  
  媒体不是“自由身”
  
  一些新闻业内人士私下质疑“半岛”与美国当局的对抗。他们认为“半岛”最终将为美国利益服务,因为它隶属于“亲美”政权卡塔尔政府——尽管“半岛”一再声明,该台观点独立,不受任何政治因素左右。2002年11月,巴林新闻部宣布“半岛”为“邪恶的”、“为犹太利益服务”的电视台。沙特、埃及、科威特、约旦、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都曾禁止或限制“半岛”记者采访。
  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中东广播公司MBC在阿联酋迪拜开办“阿拉伯”电视台。这家电视台于今年2月20日首播,一望便知,试图“一战成名”。这家电视台似乎铆足了劲,要同“半岛”一争高下,不惜重金挖走“半岛”主播和记者。
  原本是正常的新闻竞争,一名阿联酋记者撰文指出,沙特是“阿拉伯”电视台的“钱袋子”,创办这家电视台的真正目的是,担心“半岛”在战争期间猛烈抨击沙特政府支持美国的立场。所以撵走“半岛”,另立“阿拉伯”满足观众了解前方战事的需求。
  对于以上说法的真实性,笔者不敢妄下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新闻媒体摆脱不了意识形态左右,无非是显性隐性、技巧高低的差别而已,记者无法左右所属媒体的既定编辑方针。
  不过,无论英语还是阿语媒体还是受市场左右,如果报道得太离谱,犯了众怒,丢了受众,那是砸自己饭碗的事。
  (作者: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
其他文献
曾经,他们被纽约人视为患有被迫害妄想狂,而如今纽约人跟他们有样学样。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大都市的生存主义者(survivalist),他们拥有一整套的生存哲学,随时准备着逃避任何灾难,无论是天灾还是“恐怖天王”本·拉丹要发动的新一轮恐怖袭击。    J先生,不温不火的中间派生存主义者    J先生,长相普通,穿着黑色T恤和黄色卡其布裤子,衣服上不见任何标志或商标,是一个混在人群中就很难找见的人。27岁
期刊
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和南里约格兰德,这两个州蕴藏着丰富的宝石,于是察觉到有利可图的人蜂拥而至。    璀璨的水晶晶簇,形成的时间大约在1.5亿年前,然而对于它的形成过程,却至今仍是个谜    在湿漉漉的蕨类植物所编织成的花丛里,我走进了阴森、低矮的坑道。闷热的气流迎面扑来,里面充斥着硫磺和碳化物的气味,我弯着身子行进,以免头部撞到上面尖棱的熔岩。  我右前方的一盏灯照亮一处洞穴,几位采矿者正在那儿啜
期刊
网络,成就观众与剧组的真正互动    一部电影上映后,你骂也好,赞也好,你都得接受现实,因为导演不可能听了你的意见重新拍一遍。但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却可以实现观众与剧组的真正互动。而借助的桥梁竟然是影迷网站的小小留言板。像《人在江湖》、《急诊室的故事》、《白宫群英》这些在美国和香港热播的电视剧无一例外地都曾虚心向网民听取意见,对剧情做相应调整。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迷网站已成为操纵好莱坞电视制片人
期刊
一群登山好手前往藏北高原寻找难得一见的藏羚羊,见证它们在繁殖地的生产实况。    难得一见环地彩虹    黎明前两小时,我拉开帐篷的拉链,看了看外面。戴在我头上的灯照亮了15厘米厚的积雪。昨晚地上还没有雪时,我跟另外3位同伴决定今天要早点出发。我们想趁太阳把硬土地晒成软泥之前,拖着我们那些满载装备的铝制人力车尽量多赶点路。不过现在无所谓了,在雪地里拖着装备前进也一样辛苦。  我一边奋力爬出温暖的睡
期刊
在阿拉斯加的白令海,捕蟹人每天要在黑暗中一口气工作20个小时。受伤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我们的捕蟹船于2003年1月17日出发了……  据美国劳动部资料,最危险的职业是商业性捕鱼,而在白令海捕蟹则是危险之最,因为捕蟹季节在1月份,而这个月份白令海的日照最少,风暴最为强烈。  最近几年,在捕蟹季节里,捕蟹人这个小群体差不多每星期都会发生一起死亡事故。死亡率远远高于美国的其他任何职业,而这样的工作依然存在
期刊
期刊
卢安思,德国汉堡人,今年34岁,以替电视台和各种制作机构从事摄像工作为职业。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欧洲的积极活动者,凭着自己高超、精湛的摄像技术,多次参与该组织在欧洲的一系列反对不安全核电设施等非暴力环保抗议活动。在美国准备攻打伊拉克的战争爆发之前,卢安思跟其他各国成员一起,参与了多起反对并阻止美国、英国军队运送攻打伊拉克的武器的活动。  以下,就是由本刊特约记者和卢安思在中
期刊
齐亚马丁博士是阿富汗驻中国大使,他一直希望能尽快与我们见面。  今年1月12日,“关注阿富汗战争孤儿”活动揭幕仪式在广州举行。齐亚马丁博士理所当然在应邀嘉宾之列,但由于作为阿富汗国家特命全权大使身份的特殊,其外出活动需经诸多部门的批准。时间的窘迫和手续上的繁琐,他只好放弃广州之行。但齐亚马丁博士从此便关注着我们的活动的进展情况。当本刊记者电话联系本次采访事宜时,电话那端传来的是人们熟悉有趣的外国味
期刊
滚石乐队有一首歌“Star Me Up”中有一句歌词“一旦你让我开始,我将永远不会停止”。这事实上就是滚石乐队自身的写照。作为一支从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摇滚到了21世纪的摇滚乐队,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太令人瞩目了。而且滚石还会像一块滚动的石头一样不停地滚下去。  摇滚巨匠鲍勃·迪伦曾经有一句著名的歌词“就像一块滚动的石头”。这句歌词启发了一群人,他们用“滚石”为自己的乐队命名。这就是日后著名的“滚
期刊
“386”一代主宰韩国    韩国新任总统卢武铉不久前在仁川国际机场的一次讲话值得人们注意,这位踌躇满志、将决定未来几年韩国命运的人,展现了有别于他的前任的外交构想:为了对抗北美和欧盟这样的强有力的经济集团,韩国应与日本、中国、俄罗斯一道在东北亚建立地区联合体,最终,韩国也成为这个联合体的领导者之一,一雪朝鲜民族被中国和日本控制之“恨”。他的原话是:“所谓东北亚的中心,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