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诗意的播种人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m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三月微寒,诗意半暖。也许是特别的缘分,我有幸参加了“皖江教育家成长论坛暨古诗文教学专场”,聆听了鲍鹏山博士、薛瑞萍老师、白皛老师等专家的讲座,欣赏了吴春玉、梁秀梅、赵志祥等老师的吟诵课。在小小的会场,他们或诙谐幽默,或引经据典,或声如洪钟,吟之诵之,舞之蹈之,唤醒了会场的春天,也唤醒了沉睡的古诗文教学。
  课堂:沉醉不知归路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吴春玉老师执教的是《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他带领学生从诗词大会的“飞花令·月”玩起,引出卢纶的《塞下曲》,并且简单介绍了军旅诗人卢纶的生平。轻声初读全诗,并亲自示范表演读“单于夜遁逃”。以课堂为战场,带领学生一遍遍演示,一遍遍表演,学生从不敢读,不会读,到最后排演一出“雪夜遁逃”的课本剧。有声有色,诗意自悟,情怀自现。他说:“诗是用来读的,也是用来享的。”吴春玉老师儒雅翩翩,让学生学习古人的家国情怀,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他,做到了!
  朱文君老师带来的小古文课程是《龟兔竞走》:“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这个故事大多数学生应该都听过。有白话版做底,朱老师更以趣味手指操引入,一手竖两指作兔,另一手五指弯曲为龟,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一边做手指操,一边读,手脑并用,乐在其中。小古文的魅力还不止于此,你看,绘图版的《龟兔赛跑》又来了,图文并茂,声情自生。朱文君老师教的是《龟兔竞走》,但又不仅仅是“竞走”,竞走之后还有故事,还有两个好朋友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情谊。她说:“善意是一种力量,我将它穿插在课文中。小古文教学,第一是情趣,第二还是情趣。有些课乍见稀松平常,细细品之,则齿颊生香,余音绕梁。”低年段的小古文教学,就要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诵读,去进行元基础的启蒙,朱文君老师,您做到了!
  梁秀梅老师的《陋室铭》,从“陋室何陋?陋室不陋!”到探究写法,从刘禹锡的贬谪史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展示了一堂精美的古文课,也展现了一位“鸿儒”的“德馨”。而赵志祥老师的《三笑》、李丽老师的《古朗月行》则从吟诵到涵泳,其声“峨峨兮若泰山”,其课“洋洋兮若江河”。是啊,吟诵尽兴,沉醉不知归路!
  讲座:纵横捭阖自有源
  薛瑞萍老师说:“小小的孩子,给了你无数的期望,走进教室,你就是天啊!什么是幸福呢?當你满怀着爱,给了你期望的爱人,那就是幸福!”她的讲座《传统教育及经典诵读的正道何在?》,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喋喋不休的训导,只是温和地带领我们重新认识电影《大鱼海棠》,重新感悟朱熹的《春日》。一字一句地带领我们去学习音律,一句一句地解说:为什么这样读、这样读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什么。从“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到“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字字句句,莫不斟酌。“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雪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吟至尽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孩童欣欣然,我亦欣欣然。
  也许正因为她的执着,她的率真,会场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虔诚的心,比着手势,一句句地读,“平长仄短入声促”“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传统教育及经典诵读的正道何在?也许就在这踏踏实实的吟诵中,也许就在每一个小语人的默默坚持里。
  著名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在《文化经典与基础教育》中指出,中国教育的特殊性是没有宗教。古时有三堂:学堂、祠堂、中堂,信奉的是天地君亲师,而今天的中国人缺少的是信仰,生活中无敬畏之心。他又说了一个故事:当年东德和西德之间有一道墙,谁如果跨越了这道墙,则立即枪毙。有一个人偷偷爬上这道墙,想和自己的女友见面,就在他准备跨过时,身后的子弹击毙了他。东德和西德合并之后,这位开枪的士兵被起诉。士兵很冤枉:我执行命令,何错之有?法官说:“是的,你必须执行命令,开枪打他。可是,你可以打不中啊。”是的,将枪口抬高一厘米,就是一个人和一个执行命令的机器的区别。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就是为了攀登这一厘米的高度。鲍鹏山博士认为:传统教育是教人做人,现代教育则注重知识。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一路走来,跌跌撞撞,踉踉跄跄,行至此,豁然开朗。也许我们要穿越一道道迷雾,走过一道道山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于现实的课堂中,才能抵达幸福的彼岸。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无论是精彩的课堂还是精妙的讲座,都让人耳目一新,进而心胸开阔,视野清明。
  至今犹记小时候,爷爷的书架上有满满的线装书,常常囫囵吞枣地看了许多,似懂非懂,懵懵懂懂。而在许多个温暖的黄昏,吃过晚饭,爷爷便喜欢轻叩轻吟,《三字经》《朱子家训》《百家姓》都是我安然入睡的摇篮曲。也许从那时起,我便悄悄地爱上了古诗文,心里也悄悄种下了一颗诗的种子。我的床头常放一本《宋词》,在很多个夜晚,我细细读她,在长长短短的词章里,在悠悠的古意中,安放自己的疲惫。而今,但见清瘦的老人,总想起爷爷,想起温暖的童年。李吉林老师说:“教师也是播种者,教师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为师者今日在学生们心中播下古诗文的情趣、情怀、情义,明天我们的身边便会多许许多多的谦谦君子、温润少年,如此,则风雅中国,还会远吗?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城关小学)
其他文献
有关“语文素养”的话题已经讨论好些年了,照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应再成什么问题。循文明意,既然“素养”前面有了明确的限定词:“语文核心”,那就不能将其泛化为“人的”一般综合素养,而应专指人在语文运用(言语实践)领域所表现的特殊素养。这种素养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言品(包括言语能力、言语智慧和言语境界)。言品就书面语而言,就是文德。立言必讲诚信,表达真情实感;读解务求详勘,明辨精华糟粕。善待
期刊
关于教改、课改之类的话题,丰富多彩,像个万花筒,大家在实践一线,哪个有价值、哪个真正管用,取舍都很自如。但是,作为来自于名校的名师,不能自己懂得取舍就完事了,还应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名校、名师都是历史和现实需要的产物,也都是学校成功、教师成长互为主体和客体关系发展的产物。由此决定了名校名师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应认清自己的方位,不断地发展自己,还应不忘自己的担当,为提
期刊
“通俗易懂的民间传说故事,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精神文化财富。怎么教学?我以为应当删繁就简——删去理性乏味的内容分析,删去耗时费力的感情朗读,删去依样画葫的写法迁移……删,删,删,删得越光越好,只留下‘讲’,‘讲故事’的‘讲’,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讲’。民间传说故事,只有‘传说’起来,意义才会更大。”特级教师虞大明的这段话,真实地道出了他对《牛郎织女》的教学思考。  一、 准确把握文体特点  语文教材有
期刊
在一次公开课上,法根老师笑问学生:“我的名字好听吗?”学生答:“真好听!”突然,我脑海里冒出来一句话:法根,名字好听,含义亦深,师法自然,落地生根。虽是一句调侃的话,无意中却道出了法根老师语文教学的秘诀。  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效法自然,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国先贤老子倡导自然之道,法国哲人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从教育的视角看,就是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揠苗助长,不强求一律,不耽误时机,而
期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每一篇课文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课前学生没有先行预习,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必然会由于对课文生疏而四处“碰壁”,从而影响学习新知的积极性。预习过了,对于学新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实教学中,我们的预习却不尽如人意:清晨,老师布置作业:今天,请大家把第7课预习好。学生只把书读一遍,生字读两遍,就算
期刊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课前随着乐曲播放奇趣大自然的图片)课前,我们跟随画面走进大自然,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海底美丽的珊瑚。  生:我看到了浩瀚的宇宙。  生:我看到了三叶虫化石。  生:我看到了清晨挂满露珠的小草。  师:是啊,大自然多神奇多有趣啊!它召唤着我们去观察,去研究。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不仅美,还提供着丰富的信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写了一篇
期刊
我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一文,讲到第一段“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分析了课文,学生知道了这一段文字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后,我有意引导:“同学们,你们谁可以仿照这一句话,说一说我们镇安的秋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没思考一会儿,就纷纷举手回答。  石芮奇激动地说:“八月,从第一棵玉米叶变黄开始,镇安的秋天就悄悄到来。”  马雨晨接着描绘道:“八月,从第一朵桂花开放开始,镇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日趋成为“学习语用”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在教学中,不乏出现文本的言语密码并未破解,表达方法尚未悟透便让学生匆匆下笔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在学生深入走进文本,真正悟得言语妙处之时才宜动笔,水到渠成方能真正习得表达之法。  一、 悟文本主要写作方法,运用强化  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备课时应该有强烈的篇章整体意识。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其写作的某些特点非常明显,有的甚至在以往
期刊
《聞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
期刊
2016年12月2日—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度课堂教学展示与观摩(培训)系列活动·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在羊城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四千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副理事长陆云先生分别致开幕词,广东省教育学会会长李学明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