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的授课对象为具有独立思维和判断能力的成年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的理想实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新的教育理念在被广泛地接受和采用,在这种理念下,学生被看做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他们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非处于从属或被动地位。因此,培养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和谐融洽并不意味着迁就,师生关系也应保持一定的尺度,应做到“无过而无不及”,即“中庸”的状态。过于严苛,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情绪,在紧张压抑情绪的控制下,学生很难进行创造性思维。但是如果过于无间以至于失去作为教学组织者的威信,也容易让学生精神涣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孔子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人格,促成了中国思想体系和文化的形成。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思想被视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之精髓。孔子思想经历了历史的洗涤和沉淀,其合理内核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以“礼”和“仁”为途径,实现“中庸”。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 “礼”与课堂秩序
“礼”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方面。“礼”起源于宗教仪式,在宗教政治时代,“礼”就其实质而言,是肯定和维护宗法制等级森严的秩序的。孔子赋予“礼”以新的含义。《论语·季氏》中,孔子说到:“不学礼,无以立。”显然,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一种动作、姿态,也是一种维护社会安定的秩序。但是“礼”更重要的含义是其所表现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没有礼仪,社会秩序就无法得到确认和遵守,个人的道德也无从寄予和表现,而社会秩序的安定就依托于人的道德和伦理的自觉。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就要求社会成员以自身社会角色、身份、地位为依据,遵照社会行为规范,合理行事。
“礼”的内涵清楚地界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新的教育理念赋予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地位,但是教师依然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保证教学内容与任务的完成。如同一个社会一样,课堂也需要规范的秩序。无序的课堂会使教学环节拖沓,节奏缓慢,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转移,教学计划实施失败,教学任务落空,因此,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无序的课堂环境还会使学生养成散漫懈怠的习惯,久而久之,消极情绪会不断滋长,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僵化,和谐师生关系无法构建,教学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
二 “仁”与责任感
“仁”是孔子思想的特质,它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品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达数百次之多,十分分散。其中,最直截了当的一处见于《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也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首要原则,它充分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本质。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讲,这个“爱”是以血缘亲情为内在基础的血亲之爱。但是,孔子并没有将“仁爱”仅限于此,而是将这种家庭内部的自然情感推广到外部世界,变成了社会人际关系普遍遵循的原则。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达到对任何人都怀有仁爱之心,则“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很容易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爱”之心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仁爱不光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还包括教师由爱而生发的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个人好恶判断学生,不以一己偏见亲疏学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平等地拥有受教育、汲取知识的机会和权利,热心地帮助学生,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养成更多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才会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也应对教师充满爱戴之情,尊重教师的劳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法宝,孔子的“仁爱”思想给了现代教育背景下构建这一关系的最基本的指导。
三 “中庸之道”与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以“仁”释“礼”,仁礼结合。“仁”包含着对于“礼”的服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达到了“仁”的要求的人,一举一动才会合乎“礼”的具体规定,而“礼”的具体规定会启发人们如何运用“仁”。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礼”提供了限制性的格式,若没有“礼”的构造性和教育性的效力,作为优秀人格之最高理想的“仁”就不能实现,而若没有“仁”,“礼”也就是副空架子。因此,“仁”、“礼”不可分割。两者紧密结合,成为实现中庸的途径。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十分崇尚和重视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做事“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朱熹在解释《中庸》的篇名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者,平常与。”这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是应该在平常生活中处处遵循的道理,也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中庸又作“中和”。《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即“中庸”的实质就是讲求事情的合理与适度,要求人们用理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判断抉择时要排除个人情感好恶的偏向,秉承现实主义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观念,客观地分析和把握问题,在事情的两个极端之间择其中者而行之,做到既无过度,又无不及,既不冒进,又不保守,始终保持适中庸的状态,达到恰如其分的境界。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时时处中”是很难做到的原则和标准。所以孔子感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在孔子看来,只有当人具有了“仁”,依“礼”行事,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它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追求“和谐”效应的基本特点。中庸之道讲求行事合理适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治国安邦,都有可借鉴之处。
对于师生关系而言,“时时处中”也是不易实现的理想状态。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所遵循的教育传统,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宰地位,使得教师自身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将这种模式变成了潜意识,而这无疑成为教师转化角色,与学生共建学习共同体的一大障碍。教师在教学中,会潜意识地扮演教学活动主宰者的角色,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会潜意识地用陈规定位学生,归类学生,而使学生也被迫地接受这些标签。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个人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知识储备和品行性格的不同,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方法和内容产生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些判断也往往建立在个人好恶之上。消极懈怠的情绪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巨大障碍。
理性的观察,合理的决定,适度的行事正是实现中庸之道的正确方法。中庸的理念及其标准也应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和标准。师生间平等、友好、尊重、活跃、协作的关系正是中庸之道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对学生怀揣仁爱之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倡导创造性的思维,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以“礼”为原则,维护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以己见好恶判断学生、亲疏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应该爱戴尊重教师,规范自身课堂行为,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以个人好恶判断教师。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努力地以孔子“中庸”的和谐状态为标准和原则来要求自己,做到“无过无不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望形成。
参考文献
[1]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秀伟.和谐之美——师德修养案例评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
[5]王秀玲.碰撞与沟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周立升,等.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孔子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人格,促成了中国思想体系和文化的形成。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思想被视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之精髓。孔子思想经历了历史的洗涤和沉淀,其合理内核已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以“礼”和“仁”为途径,实现“中庸”。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 “礼”与课堂秩序
“礼”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方面。“礼”起源于宗教仪式,在宗教政治时代,“礼”就其实质而言,是肯定和维护宗法制等级森严的秩序的。孔子赋予“礼”以新的含义。《论语·季氏》中,孔子说到:“不学礼,无以立。”显然,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一种动作、姿态,也是一种维护社会安定的秩序。但是“礼”更重要的含义是其所表现出来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没有礼仪,社会秩序就无法得到确认和遵守,个人的道德也无从寄予和表现,而社会秩序的安定就依托于人的道德和伦理的自觉。孔子非常重视礼仪,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就要求社会成员以自身社会角色、身份、地位为依据,遵照社会行为规范,合理行事。
“礼”的内涵清楚地界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新的教育理念赋予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地位,但是教师依然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保证教学内容与任务的完成。如同一个社会一样,课堂也需要规范的秩序。无序的课堂会使教学环节拖沓,节奏缓慢,学生注意力和兴趣转移,教学计划实施失败,教学任务落空,因此,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无序的课堂环境还会使学生养成散漫懈怠的习惯,久而久之,消极情绪会不断滋长,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僵化,和谐师生关系无法构建,教学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
二 “仁”与责任感
“仁”是孔子思想的特质,它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品质。孔子关于“仁”的论述达数百次之多,十分分散。其中,最直截了当的一处见于《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也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时的首要原则,它充分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本质。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讲,这个“爱”是以血缘亲情为内在基础的血亲之爱。但是,孔子并没有将“仁爱”仅限于此,而是将这种家庭内部的自然情感推广到外部世界,变成了社会人际关系普遍遵循的原则。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达到对任何人都怀有仁爱之心,则“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很容易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爱”之心对于教师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仁爱不光指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还包括教师由爱而生发的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以个人好恶判断学生,不以一己偏见亲疏学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平等地拥有受教育、汲取知识的机会和权利,热心地帮助学生,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养成更多科学高效的学习习惯。有了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才会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也应对教师充满爱戴之情,尊重教师的劳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法宝,孔子的“仁爱”思想给了现代教育背景下构建这一关系的最基本的指导。
三 “中庸之道”与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以“仁”释“礼”,仁礼结合。“仁”包含着对于“礼”的服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达到了“仁”的要求的人,一举一动才会合乎“礼”的具体规定,而“礼”的具体规定会启发人们如何运用“仁”。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礼”提供了限制性的格式,若没有“礼”的构造性和教育性的效力,作为优秀人格之最高理想的“仁”就不能实现,而若没有“仁”,“礼”也就是副空架子。因此,“仁”、“礼”不可分割。两者紧密结合,成为实现中庸的途径。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十分崇尚和重视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做事“无过无不及”,“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朱熹在解释《中庸》的篇名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者,平常与。”这就是说,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是应该在平常生活中处处遵循的道理,也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中庸又作“中和”。《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即“中庸”的实质就是讲求事情的合理与适度,要求人们用理智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判断抉择时要排除个人情感好恶的偏向,秉承现实主义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观念,客观地分析和把握问题,在事情的两个极端之间择其中者而行之,做到既无过度,又无不及,既不冒进,又不保守,始终保持适中庸的状态,达到恰如其分的境界。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时时处中”是很难做到的原则和标准。所以孔子感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在孔子看来,只有当人具有了“仁”,依“礼”行事,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它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追求“和谐”效应的基本特点。中庸之道讲求行事合理适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治国安邦,都有可借鉴之处。
对于师生关系而言,“时时处中”也是不易实现的理想状态。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所遵循的教育传统,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主宰地位,使得教师自身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经将这种模式变成了潜意识,而这无疑成为教师转化角色,与学生共建学习共同体的一大障碍。教师在教学中,会潜意识地扮演教学活动主宰者的角色,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会潜意识地用陈规定位学生,归类学生,而使学生也被迫地接受这些标签。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其次,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个人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知识储备和品行性格的不同,会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方法和内容产生自己的主观判断,这些判断也往往建立在个人好恶之上。消极懈怠的情绪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巨大障碍。
理性的观察,合理的决定,适度的行事正是实现中庸之道的正确方法。中庸的理念及其标准也应是高校教学过程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和标准。师生间平等、友好、尊重、活跃、协作的关系正是中庸之道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对学生怀揣仁爱之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倡导创造性的思维,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以“礼”为原则,维护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以己见好恶判断学生、亲疏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应该爱戴尊重教师,规范自身课堂行为,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以个人好恶判断教师。只有师生双方都积极努力地以孔子“中庸”的和谐状态为标准和原则来要求自己,做到“无过无不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望形成。
参考文献
[1]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秀伟.和谐之美——师德修养案例评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
[5]王秀玲.碰撞与沟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6]周立升,等.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