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110岁的“热血青年”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fan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周有光,中国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聋人手指字母方案》等。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离休后,依然不断推出新作。
  拜访周有光先生,就像是在目睹一场生命的奇迹。
  早上9点的晨光穿窗而过,在这位110岁老人的脸上打下一圈光泽,越发映衬出他的鹤发童颜。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和同行者进门向他拜寿,他一边伸出双手作揖,一边对众人连声说:“谢谢。”
  1月13日是周有光的生日,他却为世人奉献了好几份生日礼物——两本书《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和《对话周有光》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4年年底出版,《从世界看中国》于2015年1月出版,还有一本书即将在2月出版。
  百岁以后,老人出版过《拾贝集》《朝闻道集》等多部著作,给社会带来新的思想,用学者秦晖的话说:“他比我们很多人都年轻。现在的社会非常吊诡的是,一些年轻人身上有一种木乃伊的味道,我们面对最可悲的现实是年轻人年龄还是壮龄,但思想已经行将就木。但周有光先生的语言越来越让人感到他是一个热血青年。”
  我们糊里糊涂的事情多得很
  这两年,周有光过得艰难而顽强。2013年12月到2014年2月,他一直在住院,情况一度很危险。当他又一次从疾病中恢复过来时,医生都大感惊讶。
  “出院之后,他的身体就大不如前,交流也比较困难,带着助听器也要人大喊才能听见。”周有光的儿子周晓平说。
  周晓平今年也已82岁了,不久前刚动过手术。他挨着父亲坐下,在身边充当“翻译”。父子俩都是白发苍苍,甚至分不清谁年纪更大,像足了当年周有光妻子张允和对他们的描述:“多年父子表兄弟。”
  虽然耳朵不如以前灵光,周有光的记忆力依旧很好。同行的人民日报出版社陈志明提起两个月前的一次拜访,老人立刻想起来:“哦,上次来拍过张照片。”
  因为身体原因,周有光已不大能伏案写作, “现在喜欢看外国杂志,随便翻翻。”周晓平在一旁解释:“不能多看书,我们和保姆都不敢给他书。”但老人对新书很关注。有人送了他一套关于胡适的新书《舍我其谁》,他立马批评这本书的书名起得不好,“胡适当年是很低调的,这个名字太张扬了,他不会讲这些话的。”
  周有光对胡适很崇拜,称他为“知识分子中唯一清醒的人”。“胡适好,有真正的创造。有的人搞虚构的东西,没有意思。”
  虚构和非虚构,是当天老人谈得最多的话题。“外国书店分类很清楚,虚构类、非虚构类,我们糊里糊涂,虚构的当真的,真的当假的,糊涂的事情多得很。”
  周有光不主张多看虚构类的东西,他提倡学习健全的常识,认为这样才能养成健全的人格。“外国的老师们告诉学生,你要花80%以上的时间看非虚构类,如果是虚构类的,顶多20%。”
  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个零
  回首百岁人生,周有光也把时光都沉浸在追求非虚构的知识上。
  1906年,他出生在江苏常州青果巷。那条现在看起来有些败落的古巷里,国士竞风流,赵元任、瞿秋白、史良、周有光、吴祖光……其中,赵、瞿、周都搞文字改革。
  当年的常州,随沪宁铁路而兴,是中国最早电气化的城市,乡下都有电灯。但在周有光眼中,依然落后。“常州离苏州、上海很近。常州人说:中学毕业就好了;苏州人说:一定要大学毕业;上海人说:一定要留学。”周有光在常州读了小学、中学,在上海读了大学,后来又去国外留学。
  大学时,他学经济,“中国是一个大国,要做国际贸易,要办银行,要有一套学问。”毕业后,他在大学教书,同时在银行工作。
  但从大一开始,周有光就表现出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求学过程中,他收集了许多字母学方面的书,想不到后来有用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有识之士都在和汉字较劲。胡适等人支持白话文运动、推广国语;瞿秋白、吴玉章等受苏联影响很深的中共代表,提倡方言拉丁化(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更激烈的钱玄同、鲁迅等主张废除汉字,鲁迅甚至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说法。周有光也写了文章,提出方言拉丁化方案要相互沟通。
  抗日战争胜利后,银行等行业恢复,周有光被派去美国培训,坐了14天轮船,“快到子午线,我生日,过了子午线,要重复一天,我又过生日。”
  尽管是去工作,但周有光不肯浪费这么好的机会,一下班就去纽约市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看书。新中国成立前,国外的知识分子大批归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会体会我们当时的感受,我们都认为中国有希望了。”周有光学经济多年,想著中国当时最急需的也是经济建设,于是立志回国搞经济,“在复旦大学教书,同时在银行工作,还跟几个有名的经济学家在上海办一个刊物,真想为国家做点事情。”
  历史后来的发展令人始料未及。
  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召开,因为早年发表过相关文章,周有光被推荐参会。“开完会,领导就把我留下来,在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周有光说:“我搞语言是业余搞着玩的,是外行。”领导说:“这是一件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周有光于是留在了北京,意外逃过了上海的“反右”运动。若干年后,回想起他离开后,上海银行界成了“反右”的重灾区,接受西方教育的经济学者几乎全部遭殃,他感慨“我算是逃过一劫。”
  周有光在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起草拼音改革方案。研究起来很复杂,最后出来的结果很简单,别人跟他开玩笑:“几个字母,搞了3年。”
  实际上远不止3年。“花3年搞出中国标准,再花3年变成国际标准。”各国图书馆、航空地名,都使用新的拼音方案……后来周有光写了《汉字改革概论》,主张在中国建立现代汉字学。“这件事成功了。不过我孙女笑话我:爷爷,你亏了。你搞经济半途而废,你搞语言半路出家,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个0。她说得也对。”   文字改革之外,周有光还有一件事令人称道,那就是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当初就因为周有光从美国回来,带回一套百科全书,连襟沈从文戏称他“周百科”,后来这个绰号被大家叫得更起劲了。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当时国内购买力差,一套二三十本,一般人买不起,就压缩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1985年以后,又扩大翻译。”周有光知道,这本书出来,赚不了钱,但“这部书是一个大国必须有的”。
  他經历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新中国,算是“四朝元老”,亲身感受过民族衰亡、政权迭起,国家如何从战乱走向富强,一生的情怀都放在家国大事上,从不苟且而活,而是立志要成为“国之重器”。
  从世界看中国
  命运给过周有光很多机会与磨难,他越来越乐观,也越来越清醒。
  1933年,周有光和妻子张允和结婚。张家是名门大户,张父给了张允和一笔巨款,2000元钱。小俩口商量:这笔钱不要花,要出去留学。但去美国不够,于是去了日本。俩人的婚礼,倒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抗日战争时,一家人避难重庆。有一次周有光在路上,日本飞机来了。一个炸弹在他旁边爆炸,他掉到沟里,起来时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受伤,而周围的人全死了。后来搬家到成都,一个流弹打进花园,儿子周晓平的肚子上被穿了5个洞,还好离美军医院近,抢了一条命回来。女儿周小禾却因盲肠炎得不到合理治疗,早早夭折,成了老人永远的一个伤痛。
  “文革”下放到宁夏平罗的“五七干校”,和文字学家林汉达一边看守高粱地,一边讨论大众语文问题,越谈越兴起。他问林汉达:“你的乐观主义是从哪儿来的?”林汉达反问:“你不也是乐观的吗?”
  周有光与陈毅、周恩来私交甚密,但他不触碰政治,只研究学术。早年大学里的同学,很多从事外交。毕业之后,好多人请他去外交界做事,妻子张允和断然反对,周有光也深以为然:“假如我参加政治,就麻烦了。”
  85岁之后,周有光退休,其实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工作。“我生活在专业的井底里大半个世纪,我发现井外还有一个知识的海洋,在这个海洋里面,我是文盲。”所以,晚年他看了很多专业外的书,但依然不看虚构文学。“不是不喜欢,而是我精力有限。”
  老来读书,周有光想了解3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考古不易,考今更难。” 90岁到100岁之间,他还写了《苏联历史札记》《美国社会的发展背景》《后资本主义的曙光》等文章。他说:“我们需要了解,整个时代在前进,有的国家跑在前边,有的跑得很慢,有的不愿意跑。一跑就分了前后,但落后的可能往前赶,尽管最后不可能都一起达到终点,但是不能不跟着跑。”
  2002年,张允和去世,享年93岁。她在世时,老两口上午下午都会喝茶,“举杯齐眉”的小动作做了多年,相视一笑,有敬也有爱。她去世后,周有光把书房的两张座椅换成了一条长沙发,一度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回卧室睡觉。妻子的照片则在对面书柜上,依旧两两相望。
  周有光自嘲是“两头真”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天真幼稚”,年老后“敢说真话”。“国学热”兴起之后,有国学大家曾论断,文化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周有光觉得不对,他认为不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的事,他提出双文化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10岁生日临近前,有后辈为他举办生日座谈会,他没法亲自出席,还专门录了一段视频,叮嘱大家“不要从中国看世界,要从世界看中国”。
  以前,周有光曾说“上帝把我忘记了”。感谢上帝,让今天的中国还拥有一个在这样年纪,依然有着清晰的头脑和思考力的学者。
其他文献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科研工作、了解未知领域的重要阵地,是对高校学生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提高实验技能必备场所,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实验室的安全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应着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本文从科学家故事引申出科研精神和家国情怀,化学定律和原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人生哲理,专业知识升华为伦理道德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实践,力求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与思政教育无缝融合,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
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基于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工作需求.目前,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等新媒体分流了大量电视观众,对传统电视的优
《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基础课程,本文从郑州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出发,围绕《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程体系复杂,教材选用落后,教
“常人在世间留下的只是一道影,天才留下的却是一道光。”这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说过的一句话。用这来形容他的中国爱徒吕思清,并不为过。吕思清4岁开始学小
姓氏起源1.出自姚姓,先祖为生于姚墟(今河南濮城南)的舜,建潘都(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迁陕西兴平北。商时,舜之后裔在潘地建潘国(今河北怀来、北京一带)。周文王灭潘国,亡国
本文以运城学院化学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化学专业学生化学学习障碍形成的原因.在调查、分析和总结过程中发现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影响学生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理念,“翻转课堂”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课堂单一、枯燥的现状,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发
为了解决污水处理过程的优化控制问题,提高出水水质达标率和降低能耗,提出了一种污水处理多变量优化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污水处理过程参数与可控变量溶解氧与硝态氮的关系
新冠疫情的发生给高校的化学实验类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基于疫情防控期间《物理化学实验》在线教学工作实践,提出线上线下混合的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