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素养的内涵理解与实践构建在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说明将其结合到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外延,在此基础上,对“核心素养”概念事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对中学英语学科素养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文化品格 思维品质 新课改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英语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作为语言学习的英语课程应具备的第一能力,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维度,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听、说、读、写是四种经典的语言技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习者面对各种图标、数据等形式的资料越来越多,如何通过“看”获得第一手和最新的信息成为英语语言技能的又一独立元素。因此听、说、读、看、写不仅是语言技能,也是理解并获得语言意义的基本方式。
  2.文化品格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和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尤其强调从多元化的角度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通过知识获取、内涵比较、异同分析、精华吸纳等手段,学习者应在自尊、自信、自强的价值观引领下达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理解运用外来文化,从而完成跨文化沟通。
  3.思维品质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也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例如,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最贴近学生个体个性发展的一个维度。思维品质的提出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相关。
  4.学习能力不仅指掌握英语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还包括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一些认识和态度。学习者应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学习策略,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学习者不再拘泥于以课本、教室、传授为核心主体的教育情境,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发展这一学习能力很重要。
  二、核心素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英語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学德育大纲》中也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新课改精神编写的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历史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自然灾害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比如必修一Unit 1 Friendship 单元的主题是“友谊”。人们为什么要交朋友,如何交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的,建立友谊的几种表达方式。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到友谊丰富的内涵,让学生能在与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增强对友谊的理解,能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又如必修五Unit1 Great Scientist,本单元的话题是“科学家如何探索、钻研,以无畏的科研精神验证未知的科学真理”。学生通过谈论科学家的故事,讨论将来选择什么科学工作,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品格,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因此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现阶段学科素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存在问题。教什么的问题:新课程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用教材教什么”的问题总是比“怎么教教材更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材解读存在偏差,教学目的的确定缺乏单元视角,课时划分随意,课时之间缺乏关联,课时作业之间缺乏关联。
  综合运用的问题:语言知识的教学深度不断被放大,语言技能的教授不断被淡化,学习策略就是考试策略。传统的语言教学不注意语言使用的实际价值,只注意语言知识能力的提高,没有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侧重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语法规则、解释词义,而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却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价值观念缺乏了解,不知道该如何具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应对措施。
  (1)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重点。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重点。在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中,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课程标准都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应注重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学习,重点发展学生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如语法教学要重视让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归纳语法规则,提供语境让学生通过解决任务来运用语法。例如,在必修一Unit 4 “The Attributive Clause ”的语法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听歌找句,感知语法(Approaching grammar),然后再呈现诗歌,让学生更进一步感知语法,继而发现语法(Discovering grammar),运用语法(Applying grammar )。   (附:部分教学步骤)
  1)感知语法①(Approaching grammar)
  听歌找句,感知语法 (enjoy a song)
  2)感知语法② Presentation
  The Rose by Westlife
  Some say love, it is a river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
  Some say love, it is a razor【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hunger, an endless aching need.
  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 and you, it’s only seed.
  It’s the heart afraid of breaking 【 that never learns to dance.】
  It’s the dream afraid of waking 【 that never takes the chance】
  It’s the one 【 who won’t be taken, who cannot seem to give. 】
  And the soul afraid of dying 【 that never learns to live. 】
  3)發现语法(Discovering grammar)。由连词连接两个或多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其中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的主要部分(主句),另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只作定语。
  4)归纳语法(concluding grammar)。在句子中作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定语从句。
  5)运用语法1:(Applying grammar—Speaking)。Introduce a person in a dramatic way using the attributive clause with who or whose to list his/her strong points and end with the person’s name.
  (2)把握教学过程和学习难点,培养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学习难点存在它的动态性,是个性化的。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部分学习内容本身就是学习难点。不同学生的难点也不同,因此,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析特定学生的学习难点,开展教学活动。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英语学科的课程也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做好学生思维引领工作。作为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等,还要关注学生的心情、情感以及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进行,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国家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确立的发展方向。随着高中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任务应逐渐围绕着“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夏谷鸣.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7 (9):30-3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1[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摘要】单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记忆单词有畏难情绪,这就导致他们记忆单词的效率不高,单词记忆不牢固,进而致使其学习英语举步维艰。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 词汇记忆  词汇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在英语这门科目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多数学生对记忆单词常有懈怠情绪,致使英语单词成为学生自身学习英语的障碍。本文拟简要探索英语
【摘要】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并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等方面论述。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评价 多元化 多样化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
【摘要】本文以《浮生六记》两译本中的典故翻译为例,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对比分析和数据总结,探讨译者处理典故时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与得失, 接着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分析译者采取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的原因。通过研究表明,文化大环境会对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产生影响,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译者应恰当地处理典故的翻译问题,以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转向 《浮生六记》 典故翻译 译例分析  引言 
【摘要】本研究依据清华在线网络平台组织实施线与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改革,旨在混合课改中总结归纳并提炼如何构建科学的形成性评估体系,创建和谐的教学生态,通过新型评价来促进高职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为随后全面铺开的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混合课改 形成性评价 自主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 ”时代的大学教学目前面临多重危机和挑战,教学生态系统正在被重塑和开放,尤其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
【摘要】与传统英语教学不同,商务英语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对商务知识的学习。图式理论对于英语学习和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商务英语阅读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达成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因此,图式理论视域下的教学方法和阅读模式,值得商务英语教学者认真总结和研究。  【关键词】商务英语 英语阅读 教学方法 图式理论  一、引言  英语是国际应用最广泛
【摘要】未来信息化战场上双方的较量将更加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士官人才的较量。要赢得世界新军事变革中的优势地位,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士官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士官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正是以提高士官人才的全面素质为目的。  【关键词】信息化 英语教学 创新 研究  引言  培养高素质新型士官军事人才,是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习主席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战略要求,作为未来
【摘要】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字的演变,人们语言中隐喻的理解与使用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西方隐喻研究近30年来有了很多新发展,本文从隐喻思维创新这个角度讨论生活常用语的演变。  【关键词】隐喻 本体 喻体 思维创新  语言,人类进化过程中思维与交流的产物。在漫长的词汇发展中,随着人类思维的日渐丰富,语言也逐渐丰富起来,并有了隐喻色彩。隐喻是语言史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修辞方式之一。“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
【摘要】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利于词汇量的扩大,语言知识的丰富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高校英语阅读策略的有效应用,从而提高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阅读策略 有效应用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阅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良好的阅读能力有
Recently, the emergence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generates a controversial issue which has been fiercely discussed whether it is a wholly beneficial phenomenon for both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
【摘要】程度副词主要修饰和限定动词等。但实际语言运用中程度副词与名词的搭配也不少见,如:とても中国人、よほどの美人等。故本文使用『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但根据仁田(2002)中程度副词的分类法,具体研究程度副词与名词的共起情况。结论是:根据程度副词的下分类别不同,其与名词搭配的概率不同。量程度副词与名词搭配的概率更大;量副词,有的与名词共起性很强;纯粹程度副词与名词的共起性最低。在句中一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