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隆起区钾长球斑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特征研究——形貌、成分以及U-Pb同位素年龄

来源 :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35次 | 上传用户:konglgu0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开隆起区核部广泛出露的钾长球斑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中存在形貌、成分不同的3类锆石,这些锆石的单颗粒U—Pb同位素年龄明显不同,说明此类陆壳改造型花岗岩源岩成因复杂,源岩时代老于1364Ma,岩体形成时代为463~508Ma。
其他文献
讨论了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与陆内俯冲作用的成生联系。以高喜马拉雅地区为例,从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方位论述了白云母花岗岩形成过程的主要约束,提出并论证一个比较合理的陆内俯冲带热结构与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的成因模型。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新结论: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
期刊
介绍一种自动划分地层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是运用地球物理测井信息,自动追索地震反射界面,定量地确定它在钻遇地层中的空间位置,建立地层层序,达到正确地划分地层的目的。在东海10多口钻井中,用该方法划分的地层界面与根据化石、岩相等所确定的地质时代分层界面基本一致,吻合率可达90%以上。
期刊
首次给出了河南登封—鲁山一带地壳出露剖面岩石高压条件下纵波速度V_p值的实验测定结果。样品分别采自古元古代的安沟群及新太古代的登封群和太华群。静态压力自常压至3000MPa变化。结果表明,岩石的纵波速与岩性关系密切。上、中地壳岩石的V_p 随压力的增加变化范围明显大于下地壳岩石,变质等级的增加伴随着V_p的明显增大,经温度影响校正后的V_p值与位于邻近地区的QB-1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结果吻合很好。
期刊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委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委、原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池际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4年1月1日上午8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池际尚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于1994年1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央厅隆重举行。地矿部部长朱训、副部长张文岳等领导、我校京汉两地领导、不少著名科学
期刊
块体的转动是地壳中重要的构造运动形式。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活动性等资料,可将华北及其邻区划分为3个亚板块。华北亚板块可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次级块体。这些不同级别的块体或多或少都显示出一定的刚体特性。根据地质构造、地震和古地磁测量等资料,详细地论述了不同级别块体的转动问题,即华北及其邻区的黑龙江、华北和华南等3个近东西向亚板块自老第三纪以来相对于新疆地区顺时针转动了1.6°~35°;华北亚板块内部北
期刊
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及室内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湖北广水蔡家河地区较为广泛分布的条带状混合岩的成因。 本区条带状混合岩主要分布于桐柏造山带根部的桐柏杂岩内的表壳岩系中。表壳岩系在工作区主要分布于杨家西湾及曾家老门,由5大类岩石组成: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绿帘石英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表壳岩系早期经历了区域性混合岩化,后期随元古代及中生代花岗岩侵入还分别发生了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在杨家西湾
期刊
1994年的早春迎来了於崇文教授从教的第四十五个年头,我们首先向於崇文教授表示衷心的、热烈的祝贺!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回顾於崇文教授奋斗四十五年的光辉历程及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尤其是地球化学教育与学科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发扬和学习他的优良治学精神与作风,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十五年的战斗历程突出表现在於崇文教授在教学和科学事业上的探索开拓精神。这种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开拓是他生活的核心,推动他在教学
期刊
在描述和分析内蒙古中部地区古冰缘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砂多边形的成因、时代及反映的古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确认研究区内广泛发育的砂多边形为古冰楔。古冰楔可划分为两期,它们是末次冰期两个冰缘阶的产物,时代分别为距今36000~38000a和41000~45000a.古冰楔的存在说明研究区在末次冰期时处于严寒的冰缘环境中。
期刊
1“211工程”的涵义 在即将告别旧世纪迎接新纪元的20世纪90年代,“211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伟大创举。 早在1992年,“211工程”就在酝酿之中.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993年7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
期刊
《水文工程地质与环境保护》是一部有关水文、工程地质与环境保护等学科研究的综合性专著,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晏同珍教授。全书包括6个主要部分,即方法论、机理规律、时空预测、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地下建筑工程地质和铁道工程地质。 方法论是各门类学科必不可少的高层次研究内容。本书第一部分覆盖概要评述研究及重要热点课题进展,以及侧重反映物理实质的确定性数学物理模型与反映统计理论规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