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的旅程——庆贺於崇文教授从教四十五年

来源 :地球科学 |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tll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4年的早春迎来了於崇文教授从教的第四十五个年头,我们首先向於崇文教授表示衷心的、热烈的祝贺!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回顾於崇文教授奋斗四十五年的光辉历程及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尤其是地球化学教育与学科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发扬和学习他的优良治学精神与作风,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十五年的战斗历程突出表现在於崇文教授在教学和科学事业上的探索开拓精神。这种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开拓是他生活的核心,推动他在教学上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在科学研究上攀登上一个个新的高峰。早在1955年,於崇文教授在国内一无借鉴、二无教材
其他文献
通过对实验用原料矿物结构的分析,侧重于合成工艺及合成条件等方面的探索,生产出高性能低成本的4沸石。主要性能指标:钙离子交换率315CaCO_3mg/g干沸石;相对白度95;平均粒径3μm。
期刊
采用粉末压饼制样X荧光光谱法直接测定了地质物料中的微量Rb、Cs、U、Th、Zr、Hf、Nb、Ba和Sr等元素。与其它方法相比,本方法具有制样方法简便,一次制样可以测定多种元素、成本较低等特点。试验结果表明,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各元素的检出限都能满足地质物料对测定的要求。
期刊
为了探讨硫元素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对煤中硫元素的主要载体黄铁矿的表面进行了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在硅油保护下得到了黄铁矿表面高分辨率图象。根据黄铁矿晶体结构的几何分析,所观察到的是黄铁矿{210}表面的原子分布。黄铁矿的能带结构资料及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均表明,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应首先观察到黄铁矿表面的铁原子,但作者首先观察到的却是黄铁矿表面的硫原子。此外,作者根据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认为,无论是在{210}
期刊
青年水文环境地质专家──汤洁汤洁,1957年7月出生于长春市。1982年1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1985~1988年攻读水工系在职硕士研究生,1992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2年来讲授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课,选修率达96%,每年指导本科生的毕业实...
期刊
讨论了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与陆内俯冲作用的成生联系。以高喜马拉雅地区为例,从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实验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方位论述了白云母花岗岩形成过程的主要约束,提出并论证一个比较合理的陆内俯冲带热结构与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形成的成因模型。通过分析,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新结论: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
期刊
介绍一种自动划分地层的计算方法。该方法是运用地球物理测井信息,自动追索地震反射界面,定量地确定它在钻遇地层中的空间位置,建立地层层序,达到正确地划分地层的目的。在东海10多口钻井中,用该方法划分的地层界面与根据化石、岩相等所确定的地质时代分层界面基本一致,吻合率可达90%以上。
期刊
首次给出了河南登封—鲁山一带地壳出露剖面岩石高压条件下纵波速度V_p值的实验测定结果。样品分别采自古元古代的安沟群及新太古代的登封群和太华群。静态压力自常压至3000MPa变化。结果表明,岩石的纵波速与岩性关系密切。上、中地壳岩石的V_p 随压力的增加变化范围明显大于下地壳岩石,变质等级的增加伴随着V_p的明显增大,经温度影响校正后的V_p值与位于邻近地区的QB-1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结果吻合很好。
期刊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委顾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学部常委、原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和地质教育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池际尚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94年1月1日上午8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池际尚教授遗体告别仪式于1994年1月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央厅隆重举行。地矿部部长朱训、副部长张文岳等领导、我校京汉两地领导、不少著名科学
期刊
块体的转动是地壳中重要的构造运动形式。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地震活动性等资料,可将华北及其邻区划分为3个亚板块。华北亚板块可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次级块体。这些不同级别的块体或多或少都显示出一定的刚体特性。根据地质构造、地震和古地磁测量等资料,详细地论述了不同级别块体的转动问题,即华北及其邻区的黑龙江、华北和华南等3个近东西向亚板块自老第三纪以来相对于新疆地区顺时针转动了1.6°~35°;华北亚板块内部北
期刊
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及室内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湖北广水蔡家河地区较为广泛分布的条带状混合岩的成因。 本区条带状混合岩主要分布于桐柏造山带根部的桐柏杂岩内的表壳岩系中。表壳岩系在工作区主要分布于杨家西湾及曾家老门,由5大类岩石组成: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绿帘石英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表壳岩系早期经历了区域性混合岩化,后期随元古代及中生代花岗岩侵入还分别发生了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在杨家西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