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粗心根源 提升解题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n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能力要求归根结底要在学生平时的解题中体现出来,许多时候学生觉得题目会解却又解不对,这说明学生的解题能力还是不够。从教十多年来,几乎每次考试后都会听到学生讲自己因粗心丢了多少分,似乎如果不粗心,他们就可以考得更好,可是到了下次考试,同样的现象还是重复出现,下次的下次,依然如故。学生嘴里讲的粗心真的仅仅是粗心吗?笔者对学生粗心现象的根源进行挖掘,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纠正,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粗心;解题;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73
  从教十多年来,几乎每次考试后都会听到学生讲自己因粗心丢了多少分,似乎如果不粗心,他们就可以考得更好,可是到了下次考试,同样的现象还是重复出现,下次的下次,依然如故。有一个女孩子,分到班里时是第一名的,非常优秀,可一个学期下来她的数学成绩从来没有冒尖过,每次丢了的都是基础分,一次两次,笔者也确实认为是粗心,可次次这样,粗心已成了习惯了,不重视还改得掉吗?还有,学生嘴里讲的粗心真的仅仅是粗心吗?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学生的粗心根源进行挖掘,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纠正,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挖掘学生解题中产生粗心的根源
  1. 因学生个性心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粗心。主要表现在:感知不正确、注意力不集中、解题随便等
  有较多的学生在看题、读题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注意力不集中,致使所感知到的表象很粗略、笼统、不够具体,这样就会把题中某些字词的含义搞错。比如:求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却求成了底角;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正解的答案却想成了选正确的等。有些学生在解题时,总希望能很省事、很快得到结果,于是遇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繁琐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审题,没有耐心分析思考,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法,而是随便解解就过去了,从而导致错误出现。比如,有一道几何求角度的填空题,有学生看了以后觉得图形很像直角,就直接写了90°,根本没有计算。
  2. 因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粗心。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不扎实、解题技能未形成、习惯性思维定势等
  (1)基础知识不扎实、解题技能未形成
  数学解题总离不开运算,而运算最基本的要求是准确性。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会把运算不准确定位于粗心造成的。心理学研究指出,对错误原因的不正确解释,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较大。其实,学生在运算中出错,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有把数学概念进行准确理解,没有把数学公式和计算法则熟练地掌握。有些学生把数学运算看成体力劳动,思想轻视,不动脑筋,随便应付,长此以往,运算能力自然就低了,解题中错误就多了。
  比如:上周的周测中,有一道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本应是-b,学生却写成了-b2,看上去像是失误粗心,可是试卷发下去后,学生还跑上来问是不是改错了,却没想到是自己把公式记错了。这才让笔者明白学生真正的错因。
  (2)习惯性思维定势
  有些学生会做数学题目,但总不正确,或方法不对,普遍存在按原有的习惯性模式进行思维的特点。习惯性思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学生学习新知时,新旧知识间会形成思维定势,但如果没有对新知进行及时应用与巩固,不注重新方法的应用,思维就会陷入困境,造成错误。比如:由于勾股定理a2 b2=c2在练习中经常运用,大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和计算,一旦出现求直角边的类似问题(a2=c2-b2),就会依然用加法,出现错误;当题中数据的单位名称与问题中的单位名称不一致时,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问题的单位名称应该和题目中的一样,导致单位写错。
  3. 因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粗心
  (1)缺乏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
  从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来看,有一半多的学生存在看错题、写错字的情况,这都是因为他们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部分学生平时读题不仔细,做题时不爱打草稿,不愿画图仔细分析等,造成题意不清,考试时不会在草稿纸上有效列出题中条件,不会有效画图等现象,从而造成解题错误。又如解题时偷懒,不按定理、法则详细写出步骤,几步合成一步,丢三落四造成错误。
  (2)缺乏解题后检验的习惯
  平时的作业一般学生都不会检验,考试比作业要好点。其中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解题完成后从不检验;而有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根本就不想检验;更有一些学生知道自己无把握全部正确,就依赖于学生间互相核对答案,错了又不深思原因,直接修改答案。由于上述这些不正确的心态,许多学生就养成了解答完题目后不检验的坏习惯。这也是粗心现象的温床。
  (3)缺乏类似题目的比较意识
  部分学生在读题时,由于题目简单,不把题目读完整,而固定认为问题应该是经常做到的问题,以至于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情况。比如:学过了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后,学生遇到■时,许多学生会不假思索,立刻计算出,这就说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缺乏比较意识,一味追求完成题目了事,缺乏对知识的归纳及横向纵向的比较。其实,有效的比较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的体现,通过对类似題目的比较、总结,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减少粗心现象,提升解题能力
  1. 加强思想教育,改变对粗心的认识
  学生在发现自己解题错误后,往往以“粗心”为由原谅自己。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粗心比无知更糟糕。因为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学懂,而粗心容易让人忽视。要让学生明白,由于对“粗心”的忽视,粗心会一次次地在学习中出现,慢慢地“粗心”成了一种惯性,想改就很难。更要让学生明白,粗心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减少粗心现象的出现,就要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到主动,由模仿到内化,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解题时就要做到认真思考、全神贯注。对于态度不太端正的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给他们列出学习竞争对手,通过对比,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努力改正自己学习上随意、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注意习惯。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为什么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相比起来,因粗心而出现的错误要少一些,这是因为课堂内学习气氛浓,大家都在做练习,注意力比较集中。在学校里专注的学习习惯也比在家里强得多。因此,要求学生周末在家做作业时,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或听歌,学会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只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就一定能克服粗心的缺点。
  (2)听课习惯。听课要专注认真,耳朵仔细听,思考要积极,笔要勤。对于教师讲解自己不会的题,要注意在题目边上标出关键步骤;对于教师补充的知识,要做及时的记录;要特别关注教师对于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寻找思路的方法。
  (3)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要舍得花时间,读题时适当放慢速度,用笔尖指着题目进行默读,用笔圈出关键的条件和自己有可能出错的地方,以防万一,由已知条件联想到的一些结果,可以先在旁边标出,以便自己寻找解题思路。一遍读下来没有什么感觉的话,可以多读几遍,注意理解,选择合理的解题策略。
  (4)解答习惯。解答时要在草稿纸上先尝试,想好了整个过程后再进行解答,对于容易做错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验算。在整个过程中,把握慢的度很关键,过快易出错过慢效率低,把握一种平衡。
  (5)检查习惯。养成自觉检查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解题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查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①正向检查法。让学生从审题开始,一步一步地检查,看原题是否看准了,有无错误的理解;题目中已知条件是否都用上了,运用的概念,公式是否正确;计算是否准确,格式是否标准等。②反向检查法。让学生从答案往回,用相反的计算验算。如:方程用代入法验算。③重做法。让学生把题迅速重做一遍,看看两次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就对比一下,分析错误在哪一步,是什么原因,然后更正过来。
  另外,还有观察法、估算法、特殊值法等。对于一些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检查时应该换一种方法来解更好。
  4. 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概念、公式、法则、定理是学生解题的依据和基础,基础不扎实,是很难准确进行解题的。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明确结论是什么、结论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在什么范围内适用。对那些相关的知识、容易混淆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还应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如列表、图示等办法进行比较、分析,弄清它们的异同。还要注意探讨记忆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记忆。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的重要性,懂得最容易的往往也是最容易出错的道理。只有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明白其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举一反三、运用自如,不让粗心乘虚而入。
  粗心,真的不是学生口中讲的两个字这样简单。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现象背后的真實原因,因材施教,因人而育,精心揣摩。切不可让学生将解题错误笼统地归为“粗心大意”“能力有限”等表面现象。认真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并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纠正,必能促使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外国语学校 324100)
其他文献
馆藏建设的目的,一般而言,是用、藏兼顾,重在利用;“用”的落脚点也不在于“备用”。采购质量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多少及时而有效的服务。本文介绍了一种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关键词: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参与课堂性;持续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64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做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即如何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力求使思想品德课成为一门“生活课程”。本文总结推出了“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教学方法;品德课堂;生活化;开放生活;体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30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
摘要:当前,语文作业存在“多”“偏”“拙”的误区。针对这些误区,笔者提出相应的对策:照顾学生的差异,加强学生多元发展的空缺,丰富孩子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作业;实效;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65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一直认为作业只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于是把家庭作业定位在对课堂教学的巩固、补充上,忽视了家庭作业本身的延
摘要:数学实验一直是教学一线教师讲不完的话题,特别在当前课程的推进中,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数学实验,成为很多教师奋斗的目标。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尝试,从用数学实验引入新课、用数学实验推进新课、用数学实验验证新课、用数学实验升华新课等几个方面阐述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引入;推进;升华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66  长期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重视和纠正,势必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几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68  “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的
摘要:在真实的数学课堂中,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而错误中却蕴含着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善待错误,让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捕捉错误,让错误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要珍视错误,让课堂在真实中演绎精彩;要诱发错误,在陷阱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课堂会因“错误”更加美丽。  关键词:错误;课程资源;学习兴趣;创造火花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
摘要:电子技术课的实用性比较强,与实际生活联系也比较紧密。电子技术课堂教学要在实践中进行,由于电子课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要有互动与配合。教师要理解学生学习时的重难点,学生要在学习中勤加思考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以此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职高;电子技术;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
摘要:目前我们授课制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和进度。“怎样让学习进程慢的学生慢慢来学习呢?怎样让开了一会儿小差的学生重新寻找到课堂的精华内容呢?怎样让过一段时间后遗忘了的同学能再次听到‘那时教师’的讲解呢?”等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利用课堂的留言机——视频去实现。微视频可以让学困生不停地、反复地学习教师的每一句话,可以让遗忘的同学再次听到教师讲解的每一句话。微视频因为它的“微小”,遵
摘要:“互动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一种功能”。人与人要进行交际, 就必须以互动的方式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双向交际”比“单项交际”更有利于语言习得。课堂互动是为了保证学习者有大量机会参与信息交流的话语活动,是在课堂中成功培养二语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对目的语进行的话语调整,只有在交际双方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输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非单方面的输入语言信息越多越有利于语言的习得和输出。课堂互动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