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故事(8)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669842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班用机枪/ 轻机枪,以RPK 为代表的“步枪Pro”,到底是未来的方向,还是暂时性的迷茫?
  在一定程度上讲,RPK是一个“脸盲症受害者”。从外形上讲,RPK和RPD、AK非常像,但名气又不及后两者。因此,RPK常常被错认,要么被错认为RPD,要么被错认为AK步枪。不想当名枪的枪械不是好枪械,“路人脸”的RPK无疑是尴尬的。但在机枪这个“小圈子”中,RPK却是真正“大角色”——它可是最有代表性的“步枪Pro”。

国产的RPK


  在国内遇见RPK,还是挺意外的。
  记得那是一次上课,我和师弟去枪库里找几支上课用的枪械,无意中发现了几支RPK,它们和81 式班用机枪放在一起,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它们长得挺像的。然而,就当我准备离开时,我突然停下了脚步,在直觉下再次打开了枪库的柜门:是的,这感觉,绝对是我从来没接触过的陌生枪械。
  我接触的RPK并非是苏联原版,而是国产的,这一点我非常确认。国产RPK的机匣快慢机铭文是中文的“连-单”,而不是俄语的“АВ-ОД”。但奇怪的是,国产RPK节套位置没有生产厂家的LOGO,也没有枪号,只有一个奇怪的“10”。这就更让我好奇,这一批RPK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更有意思的是,RPK的“脚下”有两种弹鼓,一种弹鼓大一些,另一种弹鼓小一些。我下意识以为,这些弹鼓必然分别属于81式轻机枪和国产RPK,但我插了半天,没有一个弹鼓能装在RPK上。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仿制的RPK的40发弹匣。就这样,我终于拼出了一支完整的RPK。
这张图片中有一支RPK,有一支RPD,大家认一认,看看哪个是RPK

RPK的特殊印象


  上课的时候,老师会介绍很多枪械的原理和特点,再让大家接触、拆装每支枪械。在最后的发言环节,大家要轮流上台,挑一只枪械拆解一下,讲解一下基本原理,以及自己对这款枪械的认识。上课的流程是很科学的,但自从RPK进入了课堂之后,发言环节就乱套了。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挑出RPK进行讲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倒也不难理解:此前他们已经熟悉过AK47(56冲)了,RPK和56冲几乎是一样的。只要学会了AK47,就能无障碍操作RPK。因此,大多数人都会挑中RPK进行发言。
  课堂上的趣事很好地反映了RPK的优点。从军队训练的角度看,RPK的很多训练都可以和步枪通用,机枪手≈步枪手,这可是巨大的优势。从工厂的角度看,两支枪同出一族,很多零件通用,生产起来也很方便,成本更低。从作战的角度看,RPK外形和步枪十分相似。作战中,机枪手必然要“挨最毒的打”。外形和步枪相似的RPK,“浑水摸鱼”的可能性就更高,变相增加了生存性和隐蔽性。
  除此之外,“步枪Pro”的特殊身份还赋予了RPK很多优势,比如说像步枪一样短小、轻便、易操作。但是,明显的步枪血统,也是RPK最致命的缺点。
不完全分解后的罗马尼亚的RPK——AES10B轻机枪。RPK内部结构和AK步枪几乎完全相同,注意AES10B还采用了折叠枪托和提把
RPK的两脚架上有一个搭扣,两脚架收起时,搭扣可以把两脚架锁住,防止意外弹开。但如果能把两脚架后移,并在收起时卡入护木中,这样的设计可能会更好
最新的RPK16轻机枪。图中的RPK16使用弹匣,可拆卸的两脚架更是毫无“机枪气息”,倒像是加了两脚架的步枪

这款机枪太步枪


  在解释RPK的缺点之前,我们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机枪?
  传统观点认为,机枪是团队的火力核心。既然如此,机枪必须拥有让步枪仰望的火力和火力持续性。在这个层面上讲,RPK根本不合格。相比于AKM,RPK也就是枪管长一些、厚一些,多了个两脚架,除此之外,和AKM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別。至于机枪常见的快换枪管、开膛待击、弹链供弹,RPK一律没有。这样一款传统轻机枪看了会流泪,重机枪看了会沉默的“虚假机枪”,真的是机枪家族中的“叛徒”!这样的枪,也配叫机枪?
  然而另一种观点针锋相对,这些人认为,现代战争中机枪早就不能只当“伏地魔”了,敌人并不愚蠢,为了防止敌人的报复,机枪打不了多少枪弹,就必须转换阵地。因此,一支“跑得快”的轻便机枪是必须的。传统的机枪又大又沉,而“步枪Pro”轻巧方便。至于开膛待击、快换枪管这些传统机枪“硬指标”,实际上大多华而不实,没什么太大用处,还让机枪变得臃肿。更何况,“步枪Pro”轻巧、简化、训练统一、隐蔽性好的独特优势,传统轻机枪则是万万不能比的。
步枪的弹匣可以插入携行具的“口袋”中,还算贴身,不会过于影响动作
图中的弹鼓背包是独立的,并不和携行具一体,只能斜挎,使用相当不便。即使背包强行和携行具做成一体,弹鼓的下坠感也很足,实际使用也不方便
RPK的原版弹鼓,红色箭头处就是压弹杆
红色箭头处是“搭扣”,翻开搭扣,就可以前后打开弹鼓,进行装弹。这种弹鼓比RPK的原版弹鼓更受欢迎,但是否是国内首创就不能确定了
未上膛(下)与上膛后处于待击状态的司登冲锋枪。二战时期绝大多数冲锋枪都采用了开膛待击,以连发/点射为主,司登就是其中的代表

  客观而言,我觉得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做机枪,RPK确实不专业;而传统轻机枪的“看家本领”如今似乎又很难派上用场。这两种观点的斗法,还会继续争论下去,“步枪Pro”是方向还是迷茫,恐怕只能让时间来回答了。

RPK的弹鼓


  很多“步枪Pro”都使用弹鼓供弹,RPK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弹鼓的容弹量常常能达到75发或者更高,和机枪的身份更般配。在某种程度上讲,弹鼓和“步枪Pro”已经是形影相伴的一对了——机枪,容弹量当然要大,弹鼓自然是必需品!但是经过仔细研究,我发现弹鼓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
  首先,弹鼓的可靠性是不如弹匣的。弹鼓结构复杂,内部零件众多,强度却远不如弹匣,受到磕碰后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其次,圆圆的弹鼓很不好携带。弹匣至少是比较“扁”的,挂在携行具上,不会影响射手的动作。而弹鼓又大又圆,各个方向都很“胖”,无论挂在哪里,都会影响动作。特别是装满弹的弹鼓,重量在2千克以上,下坠感还很足。最后,弹鼓虽然容弹量较大,但重量并不小。RPK的75发弹鼓重达950克,一个40发弹匣重400克,一个30发弹匣重330克。在重量上,75发弹鼓=2.88个30發弹匣,重量性价比并不高。
  更何况,75发的大弹鼓,装弹时并不轻松。RPK的原版75发弹鼓不能前后翻开装弹,射手只能一发一发把枪弹压入。为了降低装弹难度,RPK的弹鼓正前方设计了压弹杆,射手装弹时可以一手拨压弹杆压缩弹簧,另一手装弹,像千斤顶一样装弹。但考虑到一装就是75发,这个过程还是很漫长的。
  相比之下,我国的81式轻机枪采用了“翻盖”结构,弹鼓前后可以翻开,射手装入75发枪弹后,再把弹鼓合上,扭动发条给输弹簧蓄能。这种弹鼓的装弹速度明显更快,在国外也被称为快装弹鼓,但缺点也很明显——前后翻盖的弹鼓,强度就要差一些。
  最后,弹鼓还有一个尴尬的问题。一个步兵班中往往分为2到3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通常都有一挺轻机枪/班用机枪。除了机枪手之外,其他人都要帮忙给机枪带上点弹鼓/弹匣。但是弹鼓不好携行。在实际应用中,其他人更愿意多带弹匣,而不是弹鼓,更何况,步枪本来就使用弹匣。在这种情况下,机枪手往往是弹鼓、弹匣两种供弹具混用,实际使用时并不灵活。
  总之,弹鼓只是看起来很美好。这也不难解释,为何我们找到的RPK照片,绝大多数都插着一个弹匣,而不是“形影相伴”的弹鼓。
闭膛待击枪械3发点射常见分布示意。第一发最准确,但二、三发却会更接近。相比之下,更像是第一发打偏了
新加坡的无敌100轻机枪采用开膛待击、弹鼓供弹,枪管可快换,是很多人心中的理想轻机枪,也是“步枪Pro”时代的逆行者——它一点步枪“血缘”都没有
HBAR枪管可换、开膛待击,但是无法很好地使用弹鼓——对于无托枪而言,弹鼓太大,且离射手身体太近,使用时不太方便
德国二战时候的FG42步枪在半自动/单发射击时为闭膛待击,连发/ 点射/全自动射击时为开膛待击,设计很有趣,遗憾的是这种设计没被传承下来

开膛待击的必要性


  在前文中,我反复提及了“开膛待击”概念。所谓的开膛待击,指的是枪械处于待击状态时,自动机位于后方,枪膛是敞开的。射手扣下扳机,自动机开始复进,复进到位后就打响枪弹。传统的步枪大多是闭膛待击,和开膛待击的概念刚好相反,而真正的机枪绝大多数都是开膛待击。
  开膛待击有什么好处呢?很多文章说,开膛待击的枪械,待击时枪管前后“里外通透”,通风很好,这能给枪管散热。此外,闭膛待击的枪械在待击时,枪弹位于弹膛内。弹膛很热时,枪弹就有自燃、自击发的危险,而开膛待击的枪械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以上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对于机枪而言,开膛待击还有一个重大考虑:精度。
  闭膛待击的枪械连发射击的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射击第一发枪弹时,自动机没有移动,只是击锤、击针在动,枪械内的振动较小。但对于第二、第三发枪弹而言,自动机在复进到位的瞬间,枪械就打响了。自动机复进到位时,对枪械有明显的冲击,而发射第一发枪弹时只有击锤、击针在动,没有自动机的冲击。这就导致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在一组枪弹中,第一发枪弹,往往是最“歪”的离群弹。
  更尴尬的事情在于,对于RPK这样的“步枪Pro”而言,它是要考虑单发精度的。RPK的瞄具,也是以单发射击精度为准绳进行设计的。在连发中,第一发是最“歪”的离群弹。那么枪械连发射击时,瞄具和第二、第三发等枪弹,实际上是“不般配”的。
  開膛待击的枪械不存在这种问题。自动机待击时处于最后方,射击每一发枪弹时,自动机都有复进到位的冲击。对于连发射击而言,冲击并不可怕,只要冲击相对一致就可以了,对精度的影响反而小一些。但是,闭膛待击第一发没冲击,后续有冲击,这就无法解决了。
  因此,对于以连发射击为主,更看重连发精度的机枪、冲锋枪而言,这些枪械大多都是开膛待击,而对于步枪、手枪这样看重单发精度的枪械而言,开膛待击,那是万万不可接受的。因此,很多国家的轻机枪,就算没有弹链供弹,也设计有开膛待击——这是最低的原则。比如新加坡的无敌100轻机枪、AUG步枪的轻机枪版本——HBAR都是如此。而从开膛、闭膛待击的角度看,RPK“轻机枪”选择闭膛待击,那是真的很牵强啊!

总结


  在刚刚接触“步枪Pro”时,我对它爱得深沉,觉得步枪“兼职”机枪的想法简直太机智——加长枪管 弹鼓 两脚架,就能替换传统的轻机枪,这简直太“划算”了,这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经过实际的了解,我发现它并没有初见时的美好,至少RPK没这么美好。未来的“步枪Pro”会怎么发展,我现在也不太敢确定,只能让时间慢慢揭秘了。
  在下一讲中,我们就来谈谈“步枪Pro”时代的“逆行者”,一款假轻机枪、真通用机枪——FN米尼米机枪。
其他文献
白俄罗斯“螳螂”反坦克无人车  “螳螂”无人车由白俄罗斯BSVT公司研制,战斗全重800千克,最大越野行驶速度为5千米/小时。无人车由操作人员遥控,最大遥控距离为300米。无人车两侧各装有一部双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平时向下折叠收起,准备射击时翻转上抬至水平位置,此时整车作战高度为1.7米。无人车发射的“屏障”V反坦克导弹,对付地面目标时最大有效射程为4 000米,能对付敌方主战坦克及运动速度高达
2021年3月,美国知名核情报专家宣称,中国正在内蒙古地区建设一个密集部署的洲际导弹发射井群,并附上了相关的卫星照片,这立刻引起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追捧和炒作,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素材。虽然这不久就被证实纯属子虚乌有,但“密集部署”这个冷战僵尸再次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起,不免让人好奇。这种导弹部署方式究竟有什么特别,会让这些冷战斗士念念不忘?而当初无比聪明的方案,又怎么被西方抛弃了呢?美国FAS智库
舰载导弹垂发的优势  相对于发射筒或发射架,舰载导弹采用垂直发射(简称垂发)有以下优点。  系统反应时间短,火力容量大  采用垂发的舰载导弹的贮存状态就是发射状态。导弹垂直竖立在发射井内,经常处于待发状态,接到命令后可立即发射,不像倾斜发射方式要转向目标来袭方向。这使其反应时间缩短到2秒,发射速率可达1发/秒,而曾是世界上最先进弹库装填式发射装置的Mk26的发射率是10秒2发。与倾斜发射系统相比,
苏-27是苏联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双发重型制空战斗机,赶超目标是美国的F-15战斗机。该机外形几经修改,研制时间长达近10年,是当年苏联战斗机研制成果的集大成者。可以说,当今俄罗斯的战斗机生产和出口的重头,依然是苏27及其衍生出的苏-313/33/34/35系列。时至今日,尽管美国的F-22已经服役,但作为三代机“明星”的苏-27系列依然具有很大的改进潜力。俄罗斯以及一些购买、甚至组装过苏-
德国莱茵地面系统有限公司是欧洲军用轮式车辆以及装甲车辆的顶级制造商,它以其在车辆制造方面的传统优势和经验,于2006年欧洲萨托利陆军展上展出了一款新颖别致而又小巧玲珑的轻型战术车——Tokeh。如果抛却它的用途来欣赏这辆堪称“迷你”的军用车,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艺术品来评价。  好看归好看,Tokeh毕竟是一款用于军事目的的多用途轻型高机动战术车辆,是为适应当今特种部队的特殊需要而研制的,采用了许多新
自1999年4月“烈火”系列陆基弹道导弹第一款型号——“烈火”2首次试飞成功以来,“烈火”家族可谓出尽风头、光芒四射。目前,“烈火”1/2/3导弹已列装;“烈火”4导弹除2010年12月首次试射失败外,其余三次均告成功;“烈火”5导弹于2012年4月首试,次年9月再试,2015年1月三试皆捷。而射程更远的“烈火”6导弹“已完成设计,并进入制造阶段”。在另一款弹道导弹“大地”3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射程7
编者按:本期连载文章中,对俄海军水面主要突击力量——小型导弹舰艇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加以分析。俄海军小型导弹舰艇的现状  截至2015年12月1日前,俄海军共计装备了下列小型导弹舰艇。  一是2艘1239型“北海狮”级小型导弹舰。该舰为骨架式双体气垫船。所谓双体气垫船,就是由两个狭窄的單船体构建成一个拥有宽敞甲板的气垫船舶。该舰航速50节,装备2座“白蛉”四联装反舰导弹发射装置,1座“黄蜂-M”防空导
“买新式主力战车(主战坦克)?这不等于承认解放军有能力登陆台湾吗,7”多年来,无论政界还是民间,台湾岛内都用这样的眼光看待台湾陆军采购第三代坦克的需求。2019年7月8日,美国国防安全合作局(DSCA)收到国务院许可,以对外军售(FMS)模式对台出口M1A2T“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108辆及相关技术保障装备,总价约为20亿美元。结合2015年3月网传的一张台军军官团在美国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观摩M1
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  从美国的旧西部时期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军步兵的机枪装备发展史非常丰富,不仅产品种类繁多,而且装备过程一波三折,也从侧面记录了当时世界机枪的发展历程。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1914年)  哈奇开斯M1914机枪依然采用哈奇开斯家族特色:导气式自动方式、风冷散热形式。枪管尾部设有5个金属散热环,枪管下方的导气机构设有调节塞,可以调节导气能量并改变射速。  哈奇开
毛二可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系统、雷达信号处理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雷达杂波抑制和新体制雷达方面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对我国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北京市优秀教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所领导的团队获得“国防科技工业优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