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城市是否存在“第二社会”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m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公共生活?按照惯常的理解,传统中国,有城有市,却独没有“城市”。“城”,即环绕四周的城墙及外围的护城河,城门定时关闭,与外界联系的渠道被官府集约化管理;“市”,即官府批准形成的交易服务场所,其规模和时间同样受到限制和约束。因此,通常认为,这样的“城”和“市”,都并非滋生“公共生活”的土壤。
  然而,韩书瑞的《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却将我们对于城市和公共空间的概念完全置换重组,她试图在中国的语境下,寻找属于帝国都城民众的“公共生活”。
  要展开这种论述并不容易。作为美国历史学家,韩书瑞并未受到西式概念的束缚。她以丰富的一手史料,沉浸式地还原了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的官吏、居民、景观、寺庙、社团、仪式等内容,尤其以寺庙为圆点,联结起皇权贵族和普通民众,重新构筑了一个深植于帝国传统城市的“第二社会”。

帝国的寺庙:作为公共空间的实体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缺乏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运动场,公共空间极为有限。而人们能够进行聚集的酒楼、戏院也是临时性公共场所。真正将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联结起来的空间,是寺庙等宗教场所。一方面,寺庙受政府批准存在,甚至接受政府捐助和管理;另一方面,寺庙成为民众定期和长期活动聚集的合法场所,并且附带着社会救济、庆典、商业、社交、市场等一系列公共功能,成为城市的有机体。

  據作者统计,明清时期北京城内的寺庙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到1880年已经达700余座,而整个城内和郊区的寺院总数则至少2500座。当然,这不仅仅是正统的佛教,还包含道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民间信仰。寺庙是供奉神灵和僧侣日常活动的场所,其城市意义在于:首先,它为追求信仰的普通民众提供了活动空间。信仰对象通过寺庙与民众联结,并衍生出一系列仪式;其次,对僧侣等神职人员来说,他们虽然始终处于国家的有效控制之下,但神职人员与民众发生的社会关系,却也是城市生活的有机体,他们为民众提供各种宗教服务,包括求雨、驱魔、葬礼等等;最后,寺庙也是承载社会边缘群体避世的场所,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城市社会缓冲器的作用。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寺院经济,这也是寺院与城市最紧密的关系所在。正如作者所言,“寺院依赖捐助人和城市居民的经济支持,才得以根植于北京社会。”为寺院出资的捐助者遍布各个阶层,包括皇族及其近亲的统治阶层;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太监;以及僧侣本身和普通居民。为捐助者保存的重要证据之一是捐赠的碑刻,事实上,把捐赠者名字刻在碑上这种习惯直到今天的寺庙还在传承。而依接受捐助的程度和阶层,寺庙也就产生了等级。第一等级是由皇帝或皇家直接捐助甚至拥有的庙宇,这些庙宇或是国家符号的象征,或是皇家禁地,很大程度上是与皇室产生联系;第二等级则是间接由官府管理和捐赠的官方庙宇,由当时的内务部拨款,以及吸收民间的捐助,生存状况往往比较优渥;第三等级则是数量最多但是规模也最小的民间庙宇,捐助主要来自民间的零散金钱,平时还会依赖僧侣的劳动和化缘维持寺院的开支。
  出于经济目的,寺院本身也提供一系列宗教服务,并通过寺内和尚的募款来创收。这也成为寺院与城市社会互动的重要面向。以寺院为空间的仪式活动,也是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者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寺院经济,各种大庙小庙“不仅是节日、慈善、客栈和政治的一种组织形式,而且也可以用于图书馆、博物馆和公园这些不同的公共场所”。
  通过寺庙捐助来源的考察,作者发现大比例巨额的金钱实际上来源于皇室和官府。这样,就不难理解寺院作为公共空间的政治意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帝国的寺院,尤其是主流寺院,本身就是与朝廷合谋的实体。寺院依赖朝廷的捐助获得生存乃至发展,保证了香火旺盛,在众多寺院中脱颖而出,势必要承担朝廷赋予的任务。作者以社会救济为例,道出官府在赈灾时与寺院的合作,甚至将救济用的粥厂设在指定的寺院里。其实,合作远不止这些。一旦接受御赐的捐助或封号,寺院亦将成为维护和捍卫朝廷合法性的重要场域,种种仪式和庆典,其背后都无法避免为政权秩序站台。这在改朝换代时期主流寺院的活动中尤其清晰可见。
  当然,帝国统治的限度也决定了,并非所有寺庙都牢牢为朝廷所彻底掌控。扎根在北京中庞杂的小庙,其实也呈现出其公共性的另一面。大量的私人活动、民间行会、会馆和寺院中的宗教团体,又如何在城市中开辟出一块属于民众的活动天地?僧俗团体,又是否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民众社团的雏形?

僧俗团体:民众社团的雏形


  有庙即有人,有人即有团体。作者认为,寺院依其扮演的角色,衍生出与之相连的各形式团体。比如以家族为单位的家庭祭祀和家庙活动,抑或寺院本身的僧侣组织。而比较特别的是,明末依靠家乡和职业发展起来的行会、会馆,成为与寺院存在高度交集的一种公共空间,其背后是强大的社团组织。如何体现这种交集?许多情况下,会馆当中会修建祠堂、庙宇,或是行会成员与特定寺院建立捐助关系,或是集中在特定寺院中进行活动。
  到清末民初,大大小小的会馆已经有500多处,他们的功能,首先是服务于繁荣的商业活动,同时,也会为本省籍同胞提供庇荫空间;更重要的,会馆成为主持者的一种政治经济符号,强大的凝聚力和募款能力,已经让这种王朝之下合法存在的非官方组织,带有准民众社团的色彩。
  如果说影响力较大的会馆多少都有官方间接的背景,那么宗教团体本身就更加具有自主性了。明末后,大量“圣会”之类烧香拜佛的群体性组织存在于北京。如作者所言,“会”的中心含义是“集结”。在政府眼里,所有的集结都是危险的。但对朝廷来说,寺院中的会是个例外。作为民间活动,“圣会”远离政治而得到官方的宽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组织多是自发形成,发起人具备运筹帷幄的热情和奉献精神,组织内的成员都是密切配合的共同体。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细细考察白莲教和太平天国组织的内部结构,会发现它们早期的发展路径和各色宗教团体十分相似。这或许说明,在官府控制外的广阔空间,自发性而又严密的宗教团体大量存在,明清时期的民众在这方面也具备充分的结社经验。这让我们刷新了对帝国心脏北京的认识,这片“天子脚下”的专制地带,却能容纳如此多元的群体,并支撑起足够丰富的城市生活。我们可以想象,帝都尚且如此,那么在天高皇帝远的京城之外,民众会以何种娴熟的组织方式进行社团化的活动,他们所组成的强大人际互助网络,又如何成为地方举足轻重的力量?
  作者呈现出的宗教和世俗团体社团化的面貌,自然让我们得以重新评估,帝制时代晚期中国社会的“公共空间”是否存在?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尽管它没有西方社会的基本要素,但是民众的确是在借助民间的宗教活动,形成一套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秩序。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秩序是民众以约定俗成的方式一手建立起来的。
  活跃的准民众社团,赋予寺庙这个古老场所更多的现代意义。官府、寺庙、社团、民众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枝干,而寺庙和社团就是各种人群的连接点,城市得以运转、人得以获得沟通渠道,无不以此为依托。可以说,这为中国现代国家的形塑提供了基础。然而,在帝制结束后,现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并未按照民众社团的方式继续生长,反而走上了另一种反现代的不归路。

进入1900,公共领域如何蜕变?


  韩书瑞将叙事下限止步于1900,并非简单因为公元纪元走到19世纪最后的节点,更因为在中国,20世纪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已经演化出完全不同的形态,公共领域看似更加纷繁热闹,但实际上传统的公共秩序正面临轮替,以寺庙为场域的社会肌理也逐步瓦解。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国家的形成,多是伴随国家的扩张和统治的下移。这种论点虽不能概括所有国家的发展轨迹,但至少适用于20世纪初的中国。与以往的改朝换代不同,民国的建立,一方面当然是对帝制的终结,但同时,一个更加庞大的现代政府也逐步建立。尤其是1920年代国民党建立新秩序后,许多城市的寺院,因其庞大的寺产庙产而遭厄运,寺院被没收而转为政府机关、公共机构的案例比比皆是。以往学者常常认为,国民政府时期修建的一系列公共建筑,如中山公园、中山广场、中山堂等,虽有塑造政治符号的意味,但至少在形式上是在接近西方社会的公共空间。但若探究其内部,大部分所谓公园广场,其产权并非如西方社会般掌握在社区居民手中,而是完全由政府操办的政治宣教的场所。
  此外,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精英阶层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精英階层若想控制社会资源,则必须利用“民”的合法外衣来行其事。一时间,舆论和社团成为精英活动的两大阵地。原本面临复苏和转型的公共领域,在精英的手中发生质的蜕变,“通电全国”成为国人不知的舆论空炮,“民众社团”成为与民众无关的皮包组织。
  进入20世纪,有关“民”的讨论已成为一种核心价值,但我们在回溯20世纪时,却会发现,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民众的真实触感都被淹没了。
  公共领域的官民力量消长,背后是国家与社会的沟通能力。如果民间社会的力量得以蓬勃发展,真正进入舆论和社团的场地,与国家沟通,其带来的局面就是,国家能够在政策上及时获得民众的反馈,并与社会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状态。反之则相反。
  因此,帝国的寺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中国语境的独特视角。传统西方社会与国家的互动似乎已经形成了标准框架,即选举和监督。一方面,无论是何种政体,参与政策立法的民意代表应当具备普遍的民选基础,并为选区民众发声,以议会来监督行政部门,在体制层面获得沟通管道;另一方面,法律对舆论“第四权”的保护,以及社团法团的日常行动,也成为体制外影响国家政策的强大力量。但我们并不能断定,如果没有类似的运行轨迹,就完全没有公共空间和社会的存在。寺庙在帝制时代的存在,让我们看到皇权统治下,一个“第二社会”的强大生命力,比起圣旨和告示,寺庙的存续与民众的日常更息息相关。这种“第二社会”,本应成为20世纪中国公共领域走上台面的有力基础,然而历史开的玩笑,却让我们与其失之交臂。因此,重构公共领域,依然是我们今日须要面对的深刻议题。
  (摘自2019年6月24日《经济观察报》)
其他文献
作为西部贫困山区一所乡镇中学的校长,宋欢既要管理学校行政事务,还要承担日常教学工作。尽管每天都比较忙,但比起这些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牵扯他大量精力的还是各种会议和检查。  “自己过去是一名语文老师,但现在每天行政事务多,尤其是要应付各种检查、会议。只能选择教‘道德与法治’‘美术’等非重点考核科目。”宋欢说,但还是无法完全保障教学时间,课程表时常被“打乱”。  记者见到宋欢时,一大早去镇政府开会的他
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在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缩型(中小)城市”。“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提出,是指以人数的减少和经济活动的衰退为主要特征,日渐呈现衰退、荒废及反城市化现象的城市。在我国,这是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悄然袭来的一种有悖于扩张型发展模式的城市变革。城市自身犹如生物有机体,有其兴衰更替,这种现象在
导师的权力又很大,成了掌握着研究生的“生死大权”的老板,研究生成了劳工,矛盾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2007年1月8日,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方舟子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专访,剖析中山大学艾云灿教授事件。方舟子曾在2006年应邀参观过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记者:你如何看待中大艾云灿事件?其中折射了中国高校哪些体制硬伤?  方舟子:国内大学许多研究生导师要么学术水平太差,没有资质指导研究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核科学技术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从核武器到核能的和平利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客观认识生活中的辐射  说来大家也许会大吃一惊,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辐射源!因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在绝对温度零度(-273.15℃)以上,都会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被称为辐射。  其实辐射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网络司法拍卖具有公开透明、有效防范暗箱操作、降低流拍率、零佣金、最大程度保护当事人利益等诸多优点,为最高人民法院所肯定并在出台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后,司法拍卖工作全面进入“互联网 ”模式。  然而,同任何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挑战和问题一样,网络司法拍卖也不可避免地在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近日就有媒体报道,深圳一位竞拍人拍得的一件奢侈品手包经鉴定为仿品。  与普通拍卖不同,
编者按:随着微课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接纳与应用,微课制作的需求也开始分化。一些教师希望尽量采用一些实用的、便捷的制作工具,以尽可能地减轻微课制作的负担;另一些教师希望将微课制作得更加完善,希望掌握一些相对高级的微课制作工具。  针对以上两种需求,本专栏将分为“初级篇”和“进阶篇”两个部分,逐一展开介绍。“初级篇”的标准是“一学就会”,甚至“不学就会”的录制技术,这些技术本身没有什么难度,重在启迪思
根据201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人民法院以拍卖方式处置财产的,应当采取网络司法拍卖方式,但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规定必须通过其他途径处置,或者不宜采用网络拍卖方式处置的除外。由此可见,人民法院在通过拍卖方式处置财产时,执行网络拍卖优先的原则。也就是说,能进行网络拍卖的,就争取采用网络拍卖方式。  近年来,网络司法拍卖确实出现了一些纠纷,
(一)  2019年的中国,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世界共同见证,无论国内外风险挑战何等复杂严峻,都无法改变中国人民追求美好梦想的坚定自信、稳健从容。  2019年的世界,有一道备受关注的思考题:中国这样一个由五千年灿烂文明涵养的东方大国,这样一个以70年艰苦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是伙伴还是对手,是机遇还是威胁?事实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和中国周边外交开展70周年,是举国同庆和继往开来的一年。而放眼世界,却是乱象丛生、挑战升级的一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强权政治等逆流不止,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面对百年变局和复杂的周边形势,中国坚持周边邻国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秉承亲诚惠容的理念和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用真心交朋友、用诚心化分歧、用恒心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增进务实合作,打造周边
2019年11月2日的北京,秋意萧瑟,从清晨开始,天就阴沉沉的。失去了阳光的八宝山殡仪馆,更显肃穆。作家从维熙遗体告别仪式在东厅举行,大厅背景墙上是他的一幅遗像。照片上,他的眉毛高高扬起,目光微微朝下,好像在思索什么,又像在审视什么,身上的那件红色外套,在黑白色调為主的灵堂显得格外醒目。  40年前,从维熙在刚刚结束寒噤的中国文坛,也留下了独特的一抹红——《大墙下的红玉兰》。这部中篇小说以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