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当导师成为“老板”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di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师的权力又很大,成了掌握着研究生的“生死大权”的老板,研究生成了劳工,矛盾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2007年1月8日,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新语丝网站负责人方舟子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专访,剖析中山大学艾云灿教授事件。方舟子曾在2006年应邀参观过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记者:你如何看待中大艾云灿事件?其中折射了中国高校哪些体制硬伤?
  方舟子:国内大学许多研究生导师要么学术水平太差,没有资质指导研究生;要么虽然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却忙于行政工作、社会应酬,而没有精力指导研究生。
  但又由于高校扩招的需要,不该带研究生的也招了许多研究生,甚至一个博导能同时带三四十个研究生,必然出现博导“既不博又不导”的现象。这是国内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普遍不融洽的根源。
  而导师的权力又很大,成了掌握着研究生的“生死大权”的“老板”,研究生成了劳工,矛盾很容易被激发出来,碰到那些水平不高、脾气又坏的导师,更是如此。
  记者:中山大学迅速发布对艾事件的通报,你如何看?
  方舟子:这个事件涉及到很多人,有的已不在学校,如果校方要认真做调查,一天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这难免让人怀疑该调查结论的可靠性,是否有试图大事化小之嫌。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校方早就掌握了材料、知道这些情况,但是此前不予重视,直到引起舆论的关注,才迅速出来做危机公关。
  记者:在你看来,研究生为何选择在网络公布此类事件?目前是否有更好渠道?
  方舟子:这些研究生通过官方渠道反映过,没有得到解决,才选择了在网络上公布,引起舆论的关注,才促使校方的重视。目前没有其他更好的渠道。
  记者:如果中国高校发生类似事件,是否具备相应监管与应对机制?国外情况如何?方舟子:国外大学中也有脾气不好甚至精神变态的导师,研究生与导师关系不和,关系搞得很僵,也是有的。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应对机制都是一样的,即研究生可以向校方反映,由校方进行调查,与导师不和的可以要求换导师,导师打骂、报复研究生的有可能受到行政处理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问题是国内的这套机制失灵,导师的权力过大,研究生过于弱势,而学校一般都会袒护导师。另外,国外和国内不同的一点是,研究生并非报考某个导师,而是报考某个系,第一学年自己挑选在几个实验室轮转,之后才选定导师。也就是说,国外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并非一入学就定下的,而是经过了一个试用期,这样双方有个磨合、选择的过程,和则留不和则转,不是定死的。艾云灿的一些研究生反映受艾的欺骗才去他的实验室,如果也有这么一个轮转、使用阶段,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其他文献
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互联网发展,坚持发展与治理两手抓,正确处理了安全与发展、自由与秩序、创新与守正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治网之路,实现了六个转变:治理格局由“九龙治水”向“全国一盘棋”转变;治理思路由以管为主向管用结合转变;治理手段由被动应对向攻防并举转变;治理模式由线上为主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
辛弃疾《清平乐》词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过去乡下的房子多为土墙草顶,檐是披草屋檐,故称为“茅檐”,经雨淋日晒,披散的茅草成了灰黑色,印证着无尽岁月。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燕子向来和人住在一个屋檐下,和人相亲相爱。檐下除了燕子外,还住着麻雀,它们是聒噪的孩子,一天到晚,喋喋不休。燕子吃虫子,而麻雀总是偷吃粮食,还常飞到锅台上,啄食剩余的饭粒。所以,燕子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而
所谓弱视。是指眼部没有明显的疾病(器质性病变),但远视力达不到0.9。而且佩带任何眼镜视力均得不到矫正。由于孩子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官体验,弱视常常被粗心的父母们所忽视。然而您也许不知道。您的粗心大意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危害——视力永久低下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一个人对外界信息的获取90%有赖于视觉。弱视的最大危害,在于视觉细胞和视神经长期得不到刺激,产生衰退和萎缩。如果不及时防治
大数据提供了把握这个时代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可以拨开复杂现象,揭示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找准公共决策的逻辑性,助力实现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对于大数据带来的利好,你有哪些想法?下为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韦法云与网友的问答实录:  网友甲:您认为该怎样更好地把握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韦法云:大数据是一种创新技术,也是一种基础设施;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战略资源;是
2019年,基层减负年。岁末年底,我们也迎来了教育减负的“重磅”新闻。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不仅学生要“减负”,广大中小学教师,同样背负众多不合理的工作负担。教育部调研小组发现,中小学教师周平均工作时间约为60小时,是法定工作时间的1.5倍。  只有让教师从各种“表哥”“表叔”中
岁末将至,不少教师在总结本学期工作之余,也对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充满期待。  《意见》的出台,不少中小学教师表示,很多措施都说到了心坎里。有了减负文件做“靠山”的新学期,三位年轻老师表达了他们的新期待。  将好文件落实好。  2020年,将是27岁的王晓从教的第五个年头。“《意见》说得很好,但落实好才是真的好。”王晓说,读大学时他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把课教好,但工作后发现,要用不少精力来对接上级检查,
教龄26年的魏涛,是河南一所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说起工作负担,他苦笑:“人家城里老师是教研压力大,我们天天折腾得晕头转向,都不知道在忙啥。”  不像一些城市学校有教导处、政教处、保卫处,人员各司其职,农村学校什么活儿都靠教师,用魏涛的原话讲,“没有闲人专门做这些事”。校园安全、环境卫生、宿舍和食堂管理……很多工作看着不是多大的活儿,干起来却很占精力。  魏涛所在的学校,位于两个县城的接壤地带,学生
北方冬季的天空,总在淡灰与浅蓝间切换。郭雯对此却常常后知后觉,因为她经常是天光初晓时出门上班,在新闻联播结束时下班到家。  30多岁的她,在山东济南一所公办初级中学任教,是两个教学班90名学生的语文老师,更是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  “早晨大概6点多就要起床,上班路要半个小时。班主任必须在7点20分晨读开始前进班,然后7点40分准备上第一堂课。”郭雯掰着指头,讲着班主任一天的工作节奏:在日常上课外,
作为西部贫困山区一所乡镇中学的校长,宋欢既要管理学校行政事务,还要承担日常教学工作。尽管每天都比较忙,但比起这些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牵扯他大量精力的还是各种会议和检查。  “自己过去是一名语文老师,但现在每天行政事务多,尤其是要应付各种检查、会议。只能选择教‘道德与法治’‘美术’等非重点考核科目。”宋欢说,但还是无法完全保障教学时间,课程表时常被“打乱”。  记者见到宋欢时,一大早去镇政府开会的他
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在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缩型(中小)城市”。“收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提出,是指以人数的减少和经济活动的衰退为主要特征,日渐呈现衰退、荒废及反城市化现象的城市。在我国,这是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悄然袭来的一种有悖于扩张型发展模式的城市变革。城市自身犹如生物有机体,有其兴衰更替,这种现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