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席 新歌剧在中国

来源 :优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邵茜 文:李洱
  小标:“在多明戈身边的那几年,我是最有自信的”,
  第一次见多明戈的时候他才21岁,演出完之后,一个外国年轻人到后台来和他见面,“我父亲想见你”,他是多明戈的儿子。也许是自己当时年轻朝气的音色把多明戈吸引了,多明戈开始对他好奇。
  一开始跟多明戈的学习是不被人看好的。练“童子功”出身的张英席身在中国,从小接受的是最正统最严格规范的训练,到了这个年纪,长期的肌肉记忆不是听一两句话就会有改变,除了得到名气,没人会相信张英席真能学到东西。而且当时的他已经在国内获过大奖,也已经作为主角演过大戏,但最后还是冒着未知的风险,跟多明戈去了美国。
  “我从小听说多明戈长大,他在我心里和传说中的神一样。只要是他给我说的,我就会去改变。我相信他,他在舞台上绽放过,也无数遍地验证了他的艺术套路和规律,这毫无疑问是权威的。遇到多明戈这样的大师,你没有理由拒绝,没有资格去质疑。”不过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以歌唱为事业的男人,在多明戈身边的日子,一开始却是开不了口的——他只会中文,而多明戈会意大利文、德文、法文,就是不会中文。
  当时张英席住在华盛顿一对老夫妇家里。住的地方一推开窗户都是森林,只能听到鸟叫,其它什么都没有。华盛顿每天晚上八点以后,路上几乎没有行人了,刚从北京过去的张英席很不习惯,一天他在书房看书,一推开窗,正好看到一个大胖松鼠在窗户边吃东西,就放下书跟它玩,不知不觉一玩儿就是四十分钟。他忽地眼泪就掉下来了,被一股委屈包裹着,想着在国内开心的生活、拿奖的事业,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受罪?直到半年后的一天,张英席忽然觉得周围的声音自己能听懂了,心里的话也突然用英语冒了出来,这太不可思议了!
  后来的日子里,张英席一步不离地跟在多明戈身边,老师的鼓励让他越来越自信。在他看来,多明戈这种代表着西方本土的歌剧教育方式和中国的并没有云泥之别,只是在教育上对态度的要求多过技巧。
  小标:唱歌剧不应该有优越感
  从不觉得从事的是多高不可攀的艺术,张英席说这种心态特别适合现在在国内唱歌剧:曾经有个“中产标准”,把每月要听多少次歌剧作为评判标准之一。其实在国外,歌剧的很多听众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会订全年的或某个季度的套票,每个周末或每个季度有计划地来听。以前张英席的朋友到中国来,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呦,中国歌剧观众都这么年轻!”其实大部分都是音乐学院的学生。
  这几年,歌剧观众的年龄层悄悄发生着变化,张英席在国家大剧院演《西施》的时候,95%的票已经卖给了各行各业的观众。张英席把歌剧普及当做天命。他的剧里有3D效果投影的背景,代替了原来制作过程麻烦的大布景、舞美灯光,不仅节省经费,而且像看电影一样,视觉非常震撼,在海上、暴风雨之中演唱。现场LIVE秀也很考验人,连贯两个半小时不休息,不可以感冒,不可以有麦克风调节音质,一旦上场,起码需要十年八载的基本功打底。
  “也许歌剧界是开通的,不过这种开通是有原则的。所有非放弃性的有益尝试会得到鼓励,但基础条件是,你的功力要够好。”他出演了一些为了配合歌剧普及热创作的剧目,比如《咏别》,讲的是民国时期一段同性之爱。作曲的时候越来越倾向于考虑观众的口味,不再追求炫技和艰涩,“必须好听,没第二选择”。
  张英席感叹着,歌剧这个行当再也逃不开,“也许有一天还会回去当老师,但几十年内,自己致力的依然是普及工作。”
  小标:跨界也得有质量
  在很多报道和宣传中,张英席被誉为中国最帅的歌剧艺术家,在众多“重量级”的歌剧表演者中,海报和舞台上的他,黑丝绒般的头发,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面庞有中世纪西方贵族青年的特征,高贵,雍容。国内观众会比国外观众对演员的形象有更多期待。
  歌剧作为一种再现艺术,在舞台上传统地以唱为主,演为辅,在欧美的舞台上,一个老太太演少女,帕瓦罗蒂演王子,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到了现在这个时代,特别是中国的舞台上,唱得好,演得棒,形象也要像,这种审美趣味的变化或者说进步,在世界范围内都在发生着,“现在全世界的美声圈都欢迎帅哥美女,不过声音好是前提。”
  相较于帅气,歌剧艺术似乎更看重演员的成熟感,出演《燕子之歌》后,歌剧教育家周小燕先生的评价他“在年龄塑造上还需要沉淀”。张英席是80后,但从宣传照上来看,感觉却要稳重得多。从小和张英席相伴的就是剧谱,厚厚的一沓总谱,不背不行,否则第二天还不了课,上不了台。“长久地沉浸在剧本文化的氛围中,去想去琢磨,自然而然就沉淀下来了。我从没去过太嘈杂的地方,酗酒、吸烟,都会影响声带,渐渐就变成了一个‘老成套路’的人。”
  小标:人生不能太脱轨
  张英席最喜欢自己在国家大剧院演的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讲述的是年轻人追求梦想的故事:几个哥们住在一个小屋里,很穷,又都爱上了一个姑娘,天天吃喝玩乐。每次出演他都很兴奋,因为生活规律,对这种大起大落的经历非常向往。现在的张英席有时候也想晚点睡、吃夜宵,但最后还是会节制下来——他的人生不能太疯狂和脱轨,只有演出谢幕的时候,一两个月的排练结果化为观众的掌声,那种感觉会让他特别放松。
其他文献
编辑:邵茜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鲁迅的园子里有两棵树,一个是枣树,另外一颗也是枣树。这句话不是废话,因为其中有视角的转换,和园子里但有枣树别无他物的荒凉。  阿多尼斯说,他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花园里只有一棵树。  看起来,这棵树简直连枝叶都没有,只剩下主干,独立而决绝。  童话里说,巨人的花园里没有春天,只有冰雪。诗人的孤独,说明了时代的花园里没有春天。诗人的孤独,是人类的孤独。  摘录:  我
期刊
编辑:郭杨  星期一  场合:见编辑Y小姐  红唇选择:豆沙红  整体妆容:强调亲切感的裸妆,用眉粉刷出自然的眉形,睫毛膏营造出内眼线,眼窝处扫一层淡棕色的眼影增强眼部的立体感,与唇膏同色系的腮红轻刷在苹果肌的部分(淡淡的就好)、颧骨处打一点高光,营造出脸部整体的立体感。  心情记录:在大部分的工作场合,豆沙红都是我最爱的颜色。也许棕色系更能体现专业感和稳重,不过基于我的工作伙伴大多是女性,明媚愉
期刊
2014BASELWORLD掀起的腕表风潮仍在继续,从这时计的海洋中,GRACE为您精选那些令人过目难忘的表款,看看未来一年时间的新衣都是什么样子——  一、复杂到极致是浪漫  一件理性到极致的事情,往往会开始变得感性。复杂功能演绎到极致,往往也就变成了理想主义者的自我起舞。追求复杂功能极限的腕表世家们,显然就是这样的践行者。  物理世界中有三维,那么陀飞轮就做到三轴,直到物理三维世界的极限;金属
期刊
那时六本木新开了一家饭店,秋元康带我去品尝。我津津有味地扫视着周围,心想:要是能看到玛莉安夫妇就太好了。恰巧玛莉安夫妇真的走了进来!我别提多高兴了。那一阵子,作为大富翁与绝世美女佳配的代表人物,玛莉安夫妇简直成了东京的一道风景。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的玛莉安却在早间节目中,眼泪涟涟地哭诉:12年的婚姻带给她的只有寂寞。夫君是如何的风流,如何的唯父母之命是从。尽管她说得非常可怜,但是我认为电视观众当
期刊
一男一女,一起结伴看电影,互相吐槽,时时谈心,甚至可以牵手拥抱,可是却没在一起谈恋爱。  在你为失恋失魂落魂时,你有个像《失恋33天》里的王小贱那样伶牙俐齿的男子给你一耳光,“你是没长脑袋,还是脑袋上长霉了”;在你挣扎在进退维艰的某个人生十字路口,你有个《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的李大仁那样温情款款的男人,给你一碗心灵鸡汤,“不要为了我,改变你想去的方向”……文艺作品中最具人气的男性角色,往往囊括了女性
期刊
编辑:邓玥 文:苏隐  有一种蛇蝎美人,强势、毒辣但风情撩人,凡人若没多少定力绝对难以抗拒。好比《新龙门客栈》中的老板娘金镶玉,就算知道她卖人肉包子你还是会欣然向往,接过美人赏赐的一碗蒙汗药喝下肚,管它今夕何年。  来自爱尔兰都柏林的碧眼乔纳森不是女人,但比女人更妖娆冶艳。他是闪烁耀眼光芒但充满危险的摇滚明星,是有杀妻欲和偏执狂的国王,也是玩转古典魅力与炫酷高科技的吸血鬼贵族……《天鹅绒金矿》里的
期刊
静物形象:易易  这,是什么地方  为什么会来这里  坠入粉红的烟雾  鼻尖一丝甜香轻浮  柔软而甜腻  粉红的色泽  玫瑰的国度  1.粉色铆钉鞋 LR  2.钻石指环 DAMIANI  3.胭脂粉方形手拿包 kate spade  4.玫红金属链条包 LIU·JO  5.美丽人生香水 兰蔻  6.粉色宝石项链 POMELLATO  7.粉色蛇皮纹手拿包 F.GALLERY  1.钻石指环 Ca
期刊
若嫌爱情太过麻烦,那就放弃五颜六色绚烂多姿。来换个清淡点的口味。欢迎来到单纯的黑白世界。  2  一个自动打开伞的按键再平常不过,但一个能上下双向开合伞的按键就先进了。  Brolly自动开合伞(21.5寸) RMB235 XDDESIGN  3  灵感来自丹麦圣诞,落下的点点犹如雪花,特别的当然是颜色。  圣诞蜡烛 Normann Copenhagen  4  让简单的镜子照出简单的你。  简约
期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曹诚英都只戴着一顶“国内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的头衔,巨大的声誉都停留在学术业界。而这位才女,最终为普通大众所熟知,却是 “胡适情人”这个身份。所谓“朱颜青鬓都消改,惟剩痴情在”,曹诚英与胡适这段抱憾终生的爱情,也只剩得一地凋零和唏嘘……  终生未嫁  1973年1月18日,上海还处于料峭的寒意中。年届71岁的曹诚英因患肺癌医治无效,在医院悄然离开人世。一代才女香消玉殒,关于她的传
期刊
小的时候,我们总喜欢趁着爸妈不在家时偷穿他们的衣服,总喜欢偷听大人们的聊天,尝试着模仿他们的言谈举止,总喜欢在每次玩过家家的时候抢着扮演成年人的角色。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成熟”这一概念,只是觉得好奇,所以我们会牢牢地记住每一件不曾相见的事物,以及我们听到的那些“大道理”,当我们开始慢慢地对它有所领悟,便开始期待大人们用“成熟”来形容自己,胜于“懂事”、“听话”之类的夸奖。  后来,我们谈过恋爱分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