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抬升加热气候效应研究的新进展

来源 :气候与环境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rs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近4年来关于青藏高原加热影响气候的研究进行回顾.首先介绍利用位涡方程和热力适应理论,揭示;夏季高原上空低层气旋式及高层反气旋式环流结构稳定维持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加热作用造成的低层正涡源是低层气旋式环流得以稳定维持的重要原因.而边界层摩擦产生的负位涡是平衡正位涡的主要因素.高原加热还在高原上空形成负位涡,它影响着盛夏的大气环流,是青藏高原上空强大而稳定的反气旋环流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在春夏过渡季节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对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爆发的影响力方面,进一步确认了感热加热在过渡季节早期(5月中旬以前)环:流演变中的重要作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时间演变引起了海陆热力差异对比的变化,使副热带高压带首先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亚洲季风因而在孟加拉湾爆发.结果还表明,用纬向风垂直差异的时空分布能更准确地表示季节变化的区域差异.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与北半球环流系统年际变化的联系方面,发现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热强(弱)的年份,高原感热加热气泵(SHAP)高(低)效工作,使高原加热对周边地区低层暖湿空气的抽吸效应和对高层大气向周边地区的排放作用加强(减弱),高原及邻近地区的上升运动,下层辐合和上层辐散均增强(减弱),从而影响着高原和周边地区的环流以及亚洲季风区大尺度环流系统.而且高原的加热强迫还能够激发产生一支沿亚欧大陆东部海岸向东北方向传播的Rossby波列,其频散效应可影响到更远的东太平洋以至北美地区的大气环流.研究还表明,盛夏的南亚高压存在"青藏高压型"和"伊朗高压型"的双模态,它们与高原加热状态有关,且显著地与亚洲季风区的气候分布密切联系.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天基光电望远镜对空间多目标成像的模拟方法。首先由卫星轨道参数向量和三维矩阵变换得到卫星在地心赤道坐标系中的坐标矩阵,然后再通过平移、旋转和比例等变换得
针对电视制导炸弹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偏导相关函数的电视图像跟踪算法和模板自适应更新算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偏导相关跟踪器并对一组灰度图像进行仿真试验。 According to
试验旨在探究载脂蛋白CⅡ(apolipoproteinⅡ,ApoCⅡ)基因mRNA在马身猪和大白猪肝脏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揭示ApoCⅡ基因表达水平与猪脂质代谢之间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小麦雄性不育系WR9501选自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具有不育性稳定、遗传力强和易转育等特点.为给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提供新的种质基因资源,对WR9501及其衍生不育系败育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昆仑山前缘地区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中发育一套固着蛤生物丘,横向上由西向东沿阿克彻依、乌依塔克、依格孜牙、吐依洛克、阿尔塔什至莫莫卡一线呈串珠状展布.
为了解麦芽制备过程中蛋白酶体系对蛋白质组分的作用机制,以大麦为材料,系统分析了麦芽制备过程中蛋白组分及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麦芽制备过程的推
试验通过对胎衣不下奶牛母体胎盘组织中差异α-烯醇化酶(enolase,ENO1)的分析验证,探讨ENO1在胎衣不下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了年龄、胎次、体重和泌乳量均相近的产后胎衣不下
本文通过对2001年"飞燕"台风登陆前的雷达回波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微型小台风在近海突然加速折向海湾移动的事实及成因,分析其隐蔽性灾害特征,指出微型小台风登陆
利用美国宇航局(NAsA)在1999年的VLBI全球解(glb1123)中关于上海VLBI站与国际上13个VLBI站的基线长变化率高精度测定结果,以及日本鹿岛Kashima和Kashima 34两VLBI站分别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