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年前 鱼儿为什么要上岸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什么让鱼离开熟悉的水域登上陌生的陆地?这些来自水中的鱼儿们又是如何适应陆地环境的呢?
  如今人人都想要一条能带来好运的“锦鲤”,但其实3亿多年前,那条从水中慢慢爬向陆地的小鱼才是整个动物世界包括全人类的“锦鲤”。这些上岸的鱼类开枝散叶,演化成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哺乳类,包括人。
  那么,是什么让鱼离开熟悉的水域登上陌生的陆地?这些来自水中的鱼儿们又是如何适应陆地环境的呢?生命演化的过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
  鱼类为何如此大费周折辗转至陆地呢?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各种研究猜测。
  一篇发表在《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的文章显示,科学家对生活在拉罗汤加岛上的鲇鱼进行了研究,这种鱼善于在陆地上生活,处于鱼类进化到陆地动物过程之间。它们大多数时间在水里,涨潮前会花很多时间四处觅食,但涨潮时,它们就开始向海岸边的岩石上游动。虽然只有鳃,但在岸边它们仍能从飞溅的海水,以及潮湿的岩缝中获取所需的氧气。
  不过,为什么它们会在涨潮的时候上岸呢?研究人员发现,涨潮的時候,一些捕食者正在追捕猎食它们,如比目鱼、石斑鱼、濑鱼和海鳗。但是这些鱼没有一个可以跟着鲇鱼爬上岸的。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说:“拉罗汤加岛的鲇鱼首次证明了环境压力是驱使鱼从水里迁移到岸上的一个原因。”
  当然,对于刚爬上岸的鱼类来说,也有很多食肉动物生活在陆上。但4亿年前,大海里有很多可怕的食肉动物,陆地上却没有多少威胁,或许这使得鱼类慢慢地迁移进化到陆地上。
  此外,2017年西北大学学者提出,看到远方也许是鱼类离开海洋的助力之一。虽然鱼类早已拥有视觉,但水下环境无法让它们把视力物尽其用。
  根据化石资料,在鱼类登陆的过程中,眼部结构的改变让它们越来越多地享用到视觉带来的好处。在大约3.9亿至2.5亿年前,一种先进的鱼类——希望螈目逐渐脱离水生。化石测量显示,它们的双眼尺寸增长到原来的3倍,这意味着与视觉能力息息相关的瞳孔大小出现变化。与此同时,和其它一些鱼类一样,它们的眼窝由两侧移到头部顶端。在这个位置,鱼可以通过贴近水面,看到水面之上的虫类猎物,甚至可以把眼睛探出水面。
  如果一只动物只能看到附近的事物,这意味着它们大部分行为只是对即将发生的刺激做出反应,而看到更远的地方,让复杂决定的出现成为可能。如何能更有效地攻击猎物、躲避捕食者的突袭,爬上陆地或许是水下生命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
  然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卢静告诉记者:“演化的原因非常复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比如身体结构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如果生活环境一直不变,鱼类或许最后也不会爬上陆地。
  “鱼类最终顺利登陆跟4次大的演化事件有关。”卢静说,鱼类爬上陆地的过程发生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之间,也就是4.2亿年前至3.6亿年前。
  首先是有颌鱼类的出现。“无颌类鱼主要靠寄生或以滤食为生,有颌类就是鱼类出现颌骨,这意味着它们可以主动捕食了。”卢静表示,从演化顺序来看,这是一个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原先无法捕食到现在能够捕食,有颌鱼类在整个演化链上就更有选择权,可以适应更多生活方式。这为以后生存带来更大好处。”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颌鱼类中的重要一支演化成了硬骨鱼类。“我们平时见到的鲨鱼、鳐鱼属于软骨鱼类,整个骨架都是软的。软骨鱼类柔软的骨头根本无法在陆地上支撑沉重的体重。”卢静解释道,与软骨鱼类不同,硬骨鱼类全身的骨骼变得更加坚固,为上岸生存提供了更多可能。
  硬骨鱼类有一支叫作肉鳍鱼类,这支鱼类的偶鳍(成对的肉鳍)中有内骨骼,卢静指出,肉鳍的内骨骼非常重要,没有它们,鱼类就不能支撑自己的身体,也就难以上陆。而且它们还是四足动物四肢的前身。比如人的胳膊,从上臂到前臂分为肱骨、桡、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肉鳍鱼类的鱼鳍中具备这些骨骼的雏形才会为演化成真正的四足动物提供条件”。
  肉鳍鱼有很多不同类型,但最后只有一支成功爬上陆地,形成了现在的四足动物。这一支肉鳍鱼和其它的肉鳍鱼有什么不同呢?卢静告诉记者,内鼻孔结构的出现是四足动物形成的先决条件。“因为上岸就要呼吸,而鱼是用鳃呼吸的,它们原来的鼻孔是两个外鼻孔,不是呼吸器官。”
  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四足动物都用肺呼吸。因此,必须要有与外鼻孔相通的内鼻孔,这样才能使外部空气顺利进入肺部,保证动物对氧气的需要。内鼻孔形成鼻腔和口腔之间的通道,当嘴巴闭合或动物取食时,内鼻孔就成为四足动物呼吸的唯一通道。
  卢静称,这支肉鳍鱼类除了有内鼻孔外,一些与陆地生存相适应的其他结构也逐渐演化出来。“比如内耳附近颅顶区域有一个很大的喷水孔,这个喷水孔开始是没有用的,但它恰恰就是四足动物听觉器官中耳的前身。”
  从志留纪到泥盆纪,鱼类登陆历经上百万年。然而鱼类最早在什么地方登上陆地还是未解之谜。目前发现的证据表明,最早的四足动物的脚印化石位于在波兰中泥盆世早期的地层中,距今约3.97亿年前。泥盆纪四足动物化石分布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极圈,尤其是东格陵兰岛附近。
  然而卢静告诉记者,四足动物的祖先鱼类最早的化石记录却是在中国云南曲靖、昭通等地发现的。
  2009年,科学家在云南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有颌类化石——梦幻鬼鱼;2013年,科学家又发现了初始全颌鱼。它有着一张硬骨鱼的典型面部,但身体却是盾皮鱼类。
  这些研究表明,从志留纪到泥盆纪中期的漫长时间里,中国有颌脊椎动物化石的形态比其他地方同期的化石都要原始一些,并且多样性极高。
  “所以也有假说认为,欧洲地区发现的早期四足动物是从中国迁移、扩散过去的,但由于目前化石记录很不完整,对此尚无定论。” 卢静说。
其他文献
分析纯电动客车动力传动系统特点和纯电动客车自动变速(AMT)的控制难点。提出AMT选位、换档电机和换档过程调速的控制方式。实车实验表明,PID和预测控制缩短换档过程的时间,
轻型越野车传动系统操纵自动化可有效提高行车机动性和通过性,同时对于提升车辆装备的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以其传动效率高、成本低和生产继承性好等优
会议
本文对目前重型车上广泛应用的离合器液压操纵气助力装置进行了详细分析。文中首先介绍了离合器液压操纵气助力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接着分析了离合器操纵中间结构与踏板力及
本文主要介绍了差速器对轮式车辆通过性、机动性的不利影响,并介绍了现有限滑技术的各种差速锁结构型式及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以某轮式车辆为例介绍了差速锁自动控制系统的
本文根据周殿玺提供的ZDX传动系统示意原图,简要地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特征:完成了系统运动学、系统差动运动学分析;探索了系统对车辆转向、特别是对车辆驱动性能的影响;揭示了
无级变速传动是汽车的一种理想传动方式。木文阐述了金属带式无级变速传动的工作原理,并以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并对“力——位置”方式进行了分析。通
根据军用越野汽车的使用条件,研究了动力系统参数的匹配规则,通过动力性计算,验证了该规则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及国军标的相关规范标准,对特种越野车驾驶舱的人机工程相关内容进行了设计研究。构建了总体设计思路和设计用人体数字模型,对驾驶舱的视野、人机界
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由液力传动装置、机械变速器及自动操纵系统组成,由于它在车辆上的卓越表现被广泛用于城市大型客车、重型自卸车、工程车辆、高通过性军用越野车等多种车
本文从汽车动力传动系配置和地面附着力两个方面,探讨影响军用越野汽车爬坡能力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某研究所选用某越野底盘改装后进行爬坡试验的案例进行分析计算,较充分地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