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彷徨》与药与酒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do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常年吃药、饮酒,这对他的个人性格和写作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呐喊》《彷徨》中,药与酒是重要的意象,蕴含了鲁迅这一时期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情绪。本文将通过药与酒这两个意象来分析文本,探索《呐喊》《彷徨》中的深刻意涵。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药;酒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63-01
  一、鲁迅的疾病与药与酒
  父亲的疾病给鲁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自己的大半生也都被肺结核、胃病等病魔缠绕着。结核病的一大症状就是发热,鲁迅自己在日记里也多次记录过自己发热的症状。发热的病人“通常会产生心慌、气闷、烦躁、压抑等不愉快的心理感觉,也因此常常会对自己产生不满情绪,对周围人事变得敏感、多疑、挑剔,动辄容易生气、发怒。”[2]长期的疾病体验,极大影响了鲁迅的个人性格及写作风格。
  鲁迅长期服用的药基本都是西药,这些药对胃的损伤都很大,是不宜饮酒的,然而他却常年嗜酒。尤其是1923年至1925年,内心绝望的鲁迅常常自曩自弃式地狂饮,给他的身体造成极大的摧残。直至1926年后,鲁迅对酒才有所节制。常年吃药与饮酒无疑对他的写作有着很大的影响,药与酒也成为了他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意象,尤其在《呐喊》《彷徨》中。
  二、《呐喊》《彷徨》与药
  在《呐喊》《彷徨》中,有很多精神失常的病人,他们是无药可治的。明确指出患有精神疾病的,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在这两篇中,都出现了药的缺失。这些先觉者被庸人称为“狂人”或“疯子”,遭到庸人的迫害。鲁迅对于这些先觉者是有着比较悲观的情感的,“预言者,即先觉,每为故国所不容,也每受同时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时常这样。”[1]先觉者无法逃脱被迫害的命运,药的缺失也意味着希望的渺茫。
  身体上的疾病同样也存在药的缺失。《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被打断腿后因为没有钱而放弁救治,《在酒楼上》的小女孩阿顺因为没有及时发现病情而错过治疗。《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文中没有明确说明他的病因,也没有出现药物的治疗,只是在魏连殳给“我”寄的一封信中以及他去世后大良的祖母的回忆中提到过他的病情。他以疾病和死亡,即自我毁灭为代价进行着他的复仇,从而也不会求医用药地挽救自己的生命,因为他早已丧失了生的希望。
  真正出现的完整而明确的药的意象只有两处,即《药》中的“人血馒头”和《明天》中的“保婴活命丸”,两者最终都没能保住病人的生命,都可以说是“伪药”或“非药”。《药》中的“人血馒头”的“人血”是从刑场直接买来的革命者的鲜血,“馒头”也象征着死亡。《明天》中吃下“保婴活命丸”后的宝儿也很快就离开人世。在这两个故事中,买药的过程都刻画得非常细致,充分表现求药者对这些“伪药”的坚信不疑,求药的过程就是他们追寻希望的过程。对于病人的病因以及吃药的结果却描写得非常少,并且吃药过后很快就转向死亡,更加体现出“伪药”的无效,希望的破灭。两个故事中死去的都是孩子,活着的父母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们苦苦寻找希望,却在希望破灭后陷入更深的绝望和虚无。
  无论是药的缺失,还是“伪药”,都展现出疾病之下药的无效,即疗救的无效。鲁迅渴望寻找更有效方式进行精神疗救,在希望和绝望交织中艰难前行。
  三、《呐喊》《彷徨》与酒
  鲁迅小说中的酒店往往都聚集着各色人群,成为消息的汇集处,是大社会的小缩影,是鲁迅小说中用以展现國民性的关键场所。酒是兴奋剂,是麻醉剂,是镇静剂。《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喝酒往往有两种,一是以酒自慰,二是借酒消愁。
  《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多数人都以喝酒为乐,以喝酒自慰。孔乙己被打断腿,即使没有钱医治,也要喝一碗酒。他背负着封建传统思想的重担,只能以饮酒为唯一的乐趣,以酒来抚慰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孔乙己虽然爱喝酒,但他喝酒是比较有节制的,而阿Q喝酒总是没有节制的。阿Q喝酒和他的精神胜利法一样,完全是用以麻痹自己的痛苦与人生的绝望。孔乙己和阿Q手中的酒,就像是中国人尤其是普通大众手里的麻醉剂,他们以酒自慰,在酒中“痛并快乐着”。
  《在酒楼上》《孤独者》中作为知识分子的吕纬甫和魏连殳,更多的则是借酒消愁。吕纬甫在喝酒的过程中,向“我”讲述他所做的一些无聊的事情,从中流露出他内心的压抑与无奈。而“我”与魏连殳的两次喝酒则见证了他一步步走向绝望。魏连殳比吕纬甫更加绝望,他从自我失落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这两个故事中,喝酒并不是因为喜爱,而是因为无聊和绝望,酒精已经无法缓解他们内心的痛苦,但酒成为了沟通的桥梁,酒后的吕纬甫或魏连殳在倾诉过程中充分展现了白己的失落与苦闷,代表了辛亥革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中的知识分子的普遍情感体验。吕纬甫和魏连殳手中的酒,是失意知识分子手中的镇静剂,他们试图借酒消愁,却很难在酒后获得快感,只是在苦闷之中更加绝望。如何在自我失落之后重新找寻新的自我,或许是这一时期的鲁迅所彷徨求索的问题。
  吃药,源于生的希望;喝酒,源于生的绝望。鲁迅《呐喊》《彷徨》中通过药与酒,流露出他在这一时期的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复杂情绪。然而鲁迅并不愿沉寂在绝望与虚无之中,而是想通过寻找希望来对绝望进行唯一的反抗。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1、2、3、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程桂婷:《疾病对中国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研究——以鲁迅、孙犁、史铁生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其他文献
当前,高职运筹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对运筹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很理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形式等方面改革高职的运筹学教学,以
摘要:阎连科的代表作《受活》是文学翻译领域关注的焦点,其英译本Lenin’s Kisses在英语国家大受欢迎,是一部典型的通过陌生化手段实现文学性的优秀译作。本文从语言和修辞二个层面分析译者是如何达到陌生化效果的。从语言层面来说,主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从修辞方面来说,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同时为西方读者带来了叙事语言与文化意涵的陌生化。  关键词:《受活》;文学翻译;陌生化;翻譯策略  [中图分类号]
摘要:《腊月正月》是贾平凹以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为背景进行创作的,作品主人公韩玄子成为王才致富路上的“拦路虎”,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韩玄子拥有在家族和乡村社会中的权力地位。本文主要以韩玄子为典型分析乡村权力来源,分别是政治,知识,家族。作者通过透视群众畏权和附权心理,揭示农村改革过程中韩玄子和王才的心理变化。  关键词:乡土社会;权力;社会改革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手持式旋转钻机广泛应用予煤矿和油页岩矿。其每年的钻孔深度可达6000万米。钻孔过程的劳动不仅繁重,而且伴随产生大量的微粒粉尘。目前,煤矿使用 PM—43和 py—4M 型钻头,
摘要:废名作为京派作家,长期处于被“遗忘”状态,通过梳理废名新诗思想,可以看到废名早期对于文学有独特的见解,意义深远。  关键词:废名;文艺思想;文学如梦;新诗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17-061-01  废名作为“语丝社”成员和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师从周作人先生,并对后来沈从文、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
摘要:朱自清作为民国时期的散文大家,将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融入自己的散文作品中。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主基调是清新自朱自清然、不事雕琢,真情实感流露其中。其散文作品中,传统文化的痕迹十分明显,整合各种先进的文化为他的文章所用。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本文主要论述朱自清散文作品中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
红柯小说中对新疆的描写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其中《大漠人家》和《树泪》作为其短篇小说的优秀之作,展现了文学性语言与口头语言相结合的特色,在翻译上具备一定的挑战性.本文以
《棋王》是阿城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棋呆子”王一生痴迷下棋的故事,但小说中却处处蕴藏着人生悲剧的淡淡调子.本文将从《棋王》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苦、人生经历的曲折
本文通过分析《财主底儿女们》中蒋蔚祖(后文简称“蔚”)的形象,探讨蔚在的“夹缝”中的悲剧命运,进而分析他作为“边缘人”一次次“边缘化”的过程.
目的:研究ATP结合盒转运子-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 , ABCA1) I883M单核苷酸多态性( single nucletide polymorphisms,SNPs )及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 (3-hy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