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感情迷了是非的眼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c70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与邻居说了相同的话,富人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寓言中的“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影子。是非的天平,需要理智的手去摆正,莫让感情的砝码左右了你的判断。
  人是重感情的,谁没有亲朋好友,谁没有亲近熟悉的人的本能?国人更是讲究“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日子久了,朋友的话会变成自己的话,朋友的观念会影响自己的观念。于是大事临头,自然更相信熟人亲朋的判断,让感情迷住了明辨是非的眼睛。
  所以李嘉诚当初坚决反对自己的儿子进入自家的公司,所以刘备更倚重诸葛亮的决策而非义弟的判断。因为他们都深知“亲近熟人”这人所共有的弱点,深知这种感情会误导了真实的判断,所以他们“亲贤人”而没有“亲子亲兄”,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英明。
  然而楚怀王宁可听从稚子的童言妄语而不愿理睬屈原一片忠心两行热泪,最终落个客死他国为天下耻笑的结局。历史上宦官作乱夺权的悲剧也源于皇帝辨别事理时对身边之人的轻信。翻开那一页页发黄的史籍,那些人那些事在一次次告诫我们:辨别是非时,选择理智,远离感情的误导。
  以史为镜,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今天,在选择干部时,我们反对“任人唯亲”,就是为了避免亲朋在身边会影响理智的决策。但仅仅倚仗个人的判断也会有失公允,所以我们要多多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做到“兼听则明”。大到国家政策,小到个人选择,都是如此。因为“局中人”往往执迷,听听外人的意见,不以个人喜好亲疏去判断,才是明辨是非的保证。
  然而凡事不能极端。中国有句古语“水至清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如果只相信外人,不听信亲朋的话也绝不可能。那样也会影响事物的决断,因为亲人往往更为你着想,朋友常常更了解你的脾性。他们的话,不可全听,更不可不听。要常常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也需要一颗信任的心。那么在判断是非,决策大事时,你便不会慌乱不会无措,因为你理智而且有亲朋好友的支持。
  如果让情感的纱蒙住了你的眼睛,你便会像“雾里看花”般迷惘。如果你身边只有亲朋,那他们的好意也许会成为你的障碍。用一颗包容而公平的心,一双理智的手,端正心中那架是非的天平。
  
  [简评]
  
  这是一篇成功的议论文。作者入题利索,观点鲜明,紧紧围绕感情的亲疏与认知的关系选材,切合题意,材料丰富,正反对比论理透辟、全面。结构上,衔接紧凑,过渡自然,首尾呼应;语言流畅,大有一气呵成之势。作者能在考场有如此冷静、全面的分析,确实难能可贵。
  (河北 张慧蓉)
其他文献
一、石破天惊的批判力量    日本作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这样记录鲁迅先生灯下写作的情景:  “有一天夜里两点钟的时候,我走过他所住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光,但我好像感到这时的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视着民族的将来。”  1925年4月29日夜,鲁迅坐在灯
期刊
张晓风(1941-)是海峡彼岸著名散文家,也是较早为大陆读者所熟悉的一位台湾作家,著有《春之怀古》、《玉想》、《地毯的那一端》、《一个女人的爱情观》、《眼神四则》、《高处何所有》等。  《不朽的失眠》是一篇语重心长、词采裴然的散文,本文副题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写给没考好的考生”。作者以一千二百年前落第者张继的“失”与“得”,来劝导学子正视生命中他们的初遇的落败。写古却不泥古的笔法,写满了历史和
期刊
狗大概是世间和人最亲近的一种动物,也是最聪明的人类朋友之一了。黑子更足一条“极其聪明”的军犬,但非常不幸,我看到了关于黑子的一出悲剧,而导演这出悲剧的恰恰是深深爱着它的训导员们。这也就更显其悲了。  原因只在于,人们利用黑子对他们的“一贯的绝对的信赖”一再地打击了黑子的自信心,开了一个绝不该开的玩笑,于是黑子“不再信赖所有的人”“不再目光如电,不再奔如疾风,不再虎视耽耽、威风凛凛……”一条卓而不凡
期刊
刘伶病酒(犯了酒瘾),渴甚,从妇求酒。妇捐(弃)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养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祈祷)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五斗解酲(醉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样子)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御肉,隗然已醉矣。  (刘义庆《世说新语·
期刊
《云冈一片云》是当代作家及巨涛先生创作的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散文。文章短小精悍,却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和以往的游记文章不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并没有向我们描述云冈石窟是如何的宏伟壮观,而是集中笔墨抒发自己的游览感受——“初来时,云冈也就是一道冈。临别时,方知云冈是一片云……”。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去细细品味、感悟一下吧!  云冈石窟佛寺,位于大同城西十六公里处的武周山麓,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石雕佛像,
期刊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中国著名哲学家。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境界说”,冯友兰哲学中的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后人评价他的境界说:“明‘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之天理,泄‘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之天机。”上述的评价是否中肯呢?读一读《人生的境界》便知。笔者认为,把握以下“四个一”是解读本文的一种好方法。  一、一个名词——意义。冯友兰曾说过;何谓“意义”?意义发生
期刊
郝文爬上山垭时,一丝风顺着坡边吹过来,他就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山妞的发梢儿不经意地掠过自己的脸,回头看看身后,山妞正向自己走来,迎面的风里也多了一丝山妞的馨香。郝文的心里犹如蚂蚁蜇过,轻飘飘地痛。  郝文是城里人,师范毕业后被分到村小学当教师,一教就是几年,起初的不平和忿恨就像用过的粉笔,都化成了粉尘消失了,记忆中是孩子们一张张纯朴的笑脸和一声声稚气的呼唤。那些笑脸和稚气的声音又织成一张网,网
期刊
王敦①既下,住船石头②,欲有废明帝③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④所说。温尝为东宫率⑤,后为吾司马⑥,甚悉之。”须臾,温宋,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⑦?”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曰;“钩深致远⑧,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   
期刊
一直以为,尼采是一个魔鬼,一个疯子,特别是拜读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更是对他妄加评论。直到读了《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直是一个对哲学一无所知,而又对一位伟大哲人投以乱石的小人。  尘世之间,永远无法摆脱迷茫、困惑,丧失自我的情感纠缠。因此,查拉斯图拉在失去了他能够得到另一部分缺憾的机会后,毅然来到了密林深处,与自己的心交流,与大自然的神韵相沟通,与云层、闪电、闷雷相互对话。不
期刊
在对事物认识上,我们感情的亲疏远近往往左右着我们对其认知的正误深浅。换句话说,我们的感情亲疏远近为我们戴上一副有色眼镜,我们眼中的事物无不染上我们的主观色彩。所以,我们必须摘下“有色眼镜”,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评价,那种“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战国策》中有篇很出名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邹忌从身边三人对自己的不同看法中悟出“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