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研究

来源 :社科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q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消费模式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对其相关著作及理论渊源的研究,其理论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现代生态学的哲学思想。
  【关 键 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异化消费 虚假需要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的日益发达,生产力及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其采用的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上的生产方式以及全球化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消费模式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理论来源主要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现代生态学的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这两部马克思最重要著作中。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通过四个方面的分析对其异化劳动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1.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说道“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51),而这一事实就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p51)由此,当工人把自己的时间、经历甚至生命投入到劳动中并生产出劳动产品后,劳动产品不但成为一种与之相异的东西,而且成为同工人相对立的独立力量,换句话说,当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2.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产品的异化上,劳动过程或生产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异化。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1](p54)由于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异己的存在物,因此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是在否定自己,此时“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1](p55)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感到折磨,这种活动是工人自身的丧失。
  3.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p57)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异化劳动却使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一种手段。另外,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的无机身体,人依靠自然界生活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和改造对象世界即自然界,正是在此过程中,人才能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就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然而异化劳动却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致使人的本质异化。
  4.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p59)当人与其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其实也同他人相对立。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个体也会按照他自己作为一名工人时候所具有的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p61)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其“物化”理论,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为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撐。
  卢卡奇首先强调了商品结构的本质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彷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4](p143-144),他认为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商品对人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强,物化成了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而所谓物化,用卢卡奇的话来说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4](p147)同时,这种情况有主客观两方面。一方面,虽然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一个商品世界,但这一世界却并没有体现人的本质或者自由意志,反而变成一种外在的力量控制着人类;另一方面,人作为主体本身也渐渐被客体化成为市场上的一种物或者一种商品。
  卢卡奇还分析了由物化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导致了“计算”的合理化,另一方面导致了工人这个主体被分割。由于当商品进行交换前需对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进行精确计算,一切生产过程都被量化,而这种精确计算的合理化所带来的危害则是“消除了相互联系起来的和在产品中结合成统一体的各种局部操作的有机必然性。”[2](p150)这样一来,劳动过程被分解成一些合理的局部操作,劳动的主体工人被合理地分割了开来,工人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其自主性。另外,由于生产过程被机械地分割,同时也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整体性及有机联系,“生产的机械化也把他们变成一些孤立的原子,他们不再直接有机地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属于一个整体,相反,他们的联系越来越仅仅由他们所结合的机械过程的抽象规律来中介。”[2](p152)由此,物化已经用其最合理化的形式深入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意识中,渗入到了人的肉体及心灵的最深处。
  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在着重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以及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后,法兰克福学派形成了一种新的异化观,其社会批判理論对造成人类当代生存困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是其重要代表人物,其中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发展。
  马尔库塞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入手揭露当今社会新的异化形式。在他看来,当今社会是一个技术社会,它不仅决定着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还决定着人的需要,然而这种需要在马尔库塞看来是一种“虚假需要”。所谓“虚假需要”,是指“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3](p6),且马尔库塞认为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爱人之所爱都属于虚假需要。现代社会的大量生产需要大量消费来支撑,于是现代社会就用各种方式来刺激消费以达到大量消费的目的,然而此时人们满足的其实并不是自己的真实需要,因为这种需要的产生并不源于自己。当人们误把这种“虚假需要”当作自己的“真实需要”后,人就陷入了一种极其严重的异化状态中,即人们完全无意识地被操控着,人们丧失了批判精神,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单向度的人由此成为一种必然。
  类似关于异化消费的论述,弗洛姆在其著作《健全的社会》中也有阐述,“我们对消费渴求,已经跟人类真实需要完全失去了联系。本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为了使人过上幸福和满足的生活。消费只是达到目的,即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现在消费变成了目的本身。”[4](p125)人成为一个被动的异化的消费者,这种消费的异化态度不但表现在对商品的寻求及消费中,还决定着人们的闲暇时间,“他‘消费’球赛、电影、报刊、书籍、演讲、自然景色以及社会的集会活动, 就像他用异化和抽象化的方式去消费他买来的商品一样……他要尽可能多地享受和占有文化。实际上,他不自由地享受‘他的’闲暇,他对闲暇时间的消费, 就像他所买来的商品一样是由工业所决定的, 他的趣味受到控制,他想看和想听的是社会允许他看和听的东西。”[4](p127)如此,人们的趣味、兴趣被操纵着,人们其实并不自由地享受着他们的闲暇,他们能选择闲暇的方式事实上都由市场所支配。
  四、当代生态学的哲学思想
  生态学这个概念是由恩斯特·海克尓在1866年首先提出并使用的,它研究“生物体同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全部科学”。生态学的创立是生物学的一个重大革命,生态学的考察方式“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5](p2)可是这种考察方式起初并没有被运用到对人类发展的考察,直到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书中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人类一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戈尔称:“《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证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此后,人类真正开始关注这个世界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及其后一系列人类生态学的著作相继问世,生态学越来越多地蕴含哲学思想,此时的生态学不再是单纯地研究自然环境,而是成为了“研究关联的学说”,汉斯·萨克塞在《生态哲学》一书中说道“生态学就是探探自然、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联的。技术处于中心的位置,因为它一方面把人同自然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技术由于自身专门化,要求建立在相互补充基础之上的合作,因此便成为形成社会的纽带,使人成为社会动物。”[5](p4)然而我们还不能把握住技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这种影响,一方面人类通过技术看似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又好像变得更加陌生,所以我们“面临着一场根本性的转变:面临着争取建立人际相互理解新基础的任务。”[5](p4)而生态哲学所探讨的正是“在这一关联中如何行动的问题,人如何发现他的作为社会的房子——这就是世界——以及为再其中共同居住应怎样去布置和安排。”[5](p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文韬、佩云译.东方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开发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城市居住人口大幅增加。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扰动、破坏了城市水土资源,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大幅增加的城市人口对住房需求不断增多,导致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地产建设项目急剧增加,大量的房地产建设项目在城市市区及其周边开工建设,房地产建设逐渐成为主要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房地产建设
冻融土壤水热系统作为自然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环境,能源和农业工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季节性冻融土壤水热耦合迁移过程十分复杂,为了揭示季节性冻融期不同冬灌水量对土壤水热耦合迁移的影响,本次研究设置了两种耕作处理(免耕及深耕)、六种不同灌水量(0、10、20、30、50和70mm)进行田间试验。基于田间原位试验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冬灌水量对土壤冻融过程及土壤水热耦合迁移过程的影响。基
现如今在交通设施大量建设发展的时代,陆、空这两种交通方式的开发已经逐渐饱和,人们开始关注隧道工程和地下空间的研究开发。在传统的桥梁、沉管隧道等跨越方式受环境条件及工程技术等因素限制的条件下,悬浮隧道这一概念的出现为跨越水道提供了新的方案,并以成本较低、节约环保等特性在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中极具竞争力。在悬浮隧道的设计中,存在很多至关重要的需要考虑的部分,包括地址选取、材料选用、刚度设计以及断面设计等
山西省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区小流域星罗棋布。其汛期洪水形式多为“陡涨陡落”,具有很强的突发性与危害性,而且此类地区往往缺乏水文观测资料,洪水预报较为困难。因此对半干旱半湿润无资料山区小流域进行水文预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双超产流计算模型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良好适用性已由前人研究验证。地貌瞬时单位线(GIUH)是一种适用于无资料地区的汇流计算方法,以往其研究应用集中
【内容摘要】蒯因在其著名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针对逻辑经验论之分析陈述和还原论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本文将继续针对其主要观点进行分析,然而,整体论与还原论并不存在着熟优熟劣之分。而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适合用整体论去了解,而数学逻辑之经验法则乃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系统,因此,若企图将两者混为一谈,则很容易出现格格不入的情况。因此,我们只需保持各系统的独立性即可。  【关 键 词】分
期刊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水位在流域五河和长江的共同影响下,呈现高度动态的季节变化。鄱阳湖湿地是全国重要湿地,对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起着巨大的作用。但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鄱阳湖出现频繁的干旱事件,连续的低枯水位威胁着当地植被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因此,研究鄱阳湖湿地水分传输过程、阐明优势种的水分利用方式对区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以鄱阳湖典型湿地芦苇群落
【内容摘要】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石。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它决定着人的产生,锻造着人的属性,形成并改变着人类社会。实践范畴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建构起了人与世界的“双向”关系,实现了哲学思维上的“实践论转向”,完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 键 词】马克思 实践 人 社会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期刊
冻融是我国北方高海拔地区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冻融循环过程中存在的温差变化、水分相态变化、低温下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等现象,会使土壤经历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过程,这一系列的过程会改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从而对土壤结构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土壤可蚀性。本文以五台山林线附近三种典型植被(亚高山草甸CD、华北落叶松林HL和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YH)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野外原位培养法,通过对培养期土壤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最大,为了解决农业灌溉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灌区标准化工程建设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使得改造后的灌渠输配水渠道大多为标准化渠道,为研发新型精准量水设施提供了便利。随着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对农业用水效率的逐渐提高,明渠流量的自动化实时准确测量势在必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水利信息化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面积流速法的多分辨率明渠自动测流系
水是我们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物质之一,对于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不可少。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位居全球末位,严重缺水,大约2/3的大中城市面临严重缺水。同时,由于水体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我国水资源正处于供需紧张的局面。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滴灌是所有节水灌溉技术中对水资源利用率最高以及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相对于地面灌溉而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