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消费模式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对其相关著作及理论渊源的研究,其理论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现代生态学的哲学思想。
【关 键 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异化消费 虚假需要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的日益发达,生产力及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其采用的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上的生产方式以及全球化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消费模式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理论来源主要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现代生态学的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这两部马克思最重要著作中。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通过四个方面的分析对其异化劳动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1.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说道“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51),而这一事实就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p51)由此,当工人把自己的时间、经历甚至生命投入到劳动中并生产出劳动产品后,劳动产品不但成为一种与之相异的东西,而且成为同工人相对立的独立力量,换句话说,当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2.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产品的异化上,劳动过程或生产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异化。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1](p54)由于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异己的存在物,因此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是在否定自己,此时“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1](p55)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感到折磨,这种活动是工人自身的丧失。
3.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p57)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异化劳动却使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一种手段。另外,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的无机身体,人依靠自然界生活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和改造对象世界即自然界,正是在此过程中,人才能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就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然而异化劳动却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致使人的本质异化。
4.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p59)当人与其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其实也同他人相对立。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个体也会按照他自己作为一名工人时候所具有的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p61)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其“物化”理论,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为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撐。
卢卡奇首先强调了商品结构的本质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彷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4](p143-144),他认为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商品对人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强,物化成了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而所谓物化,用卢卡奇的话来说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4](p147)同时,这种情况有主客观两方面。一方面,虽然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一个商品世界,但这一世界却并没有体现人的本质或者自由意志,反而变成一种外在的力量控制着人类;另一方面,人作为主体本身也渐渐被客体化成为市场上的一种物或者一种商品。
卢卡奇还分析了由物化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导致了“计算”的合理化,另一方面导致了工人这个主体被分割。由于当商品进行交换前需对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进行精确计算,一切生产过程都被量化,而这种精确计算的合理化所带来的危害则是“消除了相互联系起来的和在产品中结合成统一体的各种局部操作的有机必然性。”[2](p150)这样一来,劳动过程被分解成一些合理的局部操作,劳动的主体工人被合理地分割了开来,工人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其自主性。另外,由于生产过程被机械地分割,同时也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整体性及有机联系,“生产的机械化也把他们变成一些孤立的原子,他们不再直接有机地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属于一个整体,相反,他们的联系越来越仅仅由他们所结合的机械过程的抽象规律来中介。”[2](p152)由此,物化已经用其最合理化的形式深入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意识中,渗入到了人的肉体及心灵的最深处。
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在着重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以及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后,法兰克福学派形成了一种新的异化观,其社会批判理論对造成人类当代生存困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是其重要代表人物,其中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发展。
马尔库塞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入手揭露当今社会新的异化形式。在他看来,当今社会是一个技术社会,它不仅决定着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还决定着人的需要,然而这种需要在马尔库塞看来是一种“虚假需要”。所谓“虚假需要”,是指“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3](p6),且马尔库塞认为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爱人之所爱都属于虚假需要。现代社会的大量生产需要大量消费来支撑,于是现代社会就用各种方式来刺激消费以达到大量消费的目的,然而此时人们满足的其实并不是自己的真实需要,因为这种需要的产生并不源于自己。当人们误把这种“虚假需要”当作自己的“真实需要”后,人就陷入了一种极其严重的异化状态中,即人们完全无意识地被操控着,人们丧失了批判精神,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单向度的人由此成为一种必然。
类似关于异化消费的论述,弗洛姆在其著作《健全的社会》中也有阐述,“我们对消费渴求,已经跟人类真实需要完全失去了联系。本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为了使人过上幸福和满足的生活。消费只是达到目的,即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现在消费变成了目的本身。”[4](p125)人成为一个被动的异化的消费者,这种消费的异化态度不但表现在对商品的寻求及消费中,还决定着人们的闲暇时间,“他‘消费’球赛、电影、报刊、书籍、演讲、自然景色以及社会的集会活动, 就像他用异化和抽象化的方式去消费他买来的商品一样……他要尽可能多地享受和占有文化。实际上,他不自由地享受‘他的’闲暇,他对闲暇时间的消费, 就像他所买来的商品一样是由工业所决定的, 他的趣味受到控制,他想看和想听的是社会允许他看和听的东西。”[4](p127)如此,人们的趣味、兴趣被操纵着,人们其实并不自由地享受着他们的闲暇,他们能选择闲暇的方式事实上都由市场所支配。
四、当代生态学的哲学思想
生态学这个概念是由恩斯特·海克尓在1866年首先提出并使用的,它研究“生物体同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全部科学”。生态学的创立是生物学的一个重大革命,生态学的考察方式“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5](p2)可是这种考察方式起初并没有被运用到对人类发展的考察,直到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书中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人类一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戈尔称:“《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证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此后,人类真正开始关注这个世界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及其后一系列人类生态学的著作相继问世,生态学越来越多地蕴含哲学思想,此时的生态学不再是单纯地研究自然环境,而是成为了“研究关联的学说”,汉斯·萨克塞在《生态哲学》一书中说道“生态学就是探探自然、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联的。技术处于中心的位置,因为它一方面把人同自然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技术由于自身专门化,要求建立在相互补充基础之上的合作,因此便成为形成社会的纽带,使人成为社会动物。”[5](p4)然而我们还不能把握住技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这种影响,一方面人类通过技术看似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又好像变得更加陌生,所以我们“面临着一场根本性的转变:面临着争取建立人际相互理解新基础的任务。”[5](p4)而生态哲学所探讨的正是“在这一关联中如何行动的问题,人如何发现他的作为社会的房子——这就是世界——以及为再其中共同居住应怎样去布置和安排。”[5](p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文韬、佩云译.东方出版社,1991.
【关 键 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异化消费 虚假需要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的日益发达,生产力及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其采用的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上的生产方式以及全球化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消费模式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其理论来源主要有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以及现代生态学的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这两部马克思最重要著作中。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通过四个方面的分析对其异化劳动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这四个方面分别是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1.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说道“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51),而这一事实就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p51)由此,当工人把自己的时间、经历甚至生命投入到劳动中并生产出劳动产品后,劳动产品不但成为一种与之相异的东西,而且成为同工人相对立的独立力量,换句话说,当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2.劳动过程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产品的异化上,劳动过程或生产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异化。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1](p54)由于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异己的存在物,因此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是在肯定自己而是在否定自己,此时“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 [1](p55)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感到折磨,这种活动是工人自身的丧失。
3.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p57)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异化劳动却使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一种手段。另外,马克思把自然界比作人的无机身体,人依靠自然界生活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和改造对象世界即自然界,正是在此过程中,人才能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就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然而异化劳动却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致使人的本质异化。
4.人与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p59)当人与其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其实也同他人相对立。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个体也会按照他自己作为一名工人时候所具有的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p61)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
卢卡奇在《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其“物化”理论,他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为后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撐。
卢卡奇首先强调了商品结构的本质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的、彷佛十全十美和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它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4](p143-144),他认为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商品对人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强,物化成了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问题,而所谓物化,用卢卡奇的话来说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4](p147)同时,这种情况有主客观两方面。一方面,虽然是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了一个商品世界,但这一世界却并没有体现人的本质或者自由意志,反而变成一种外在的力量控制着人类;另一方面,人作为主体本身也渐渐被客体化成为市场上的一种物或者一种商品。
卢卡奇还分析了由物化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导致了“计算”的合理化,另一方面导致了工人这个主体被分割。由于当商品进行交换前需对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进行精确计算,一切生产过程都被量化,而这种精确计算的合理化所带来的危害则是“消除了相互联系起来的和在产品中结合成统一体的各种局部操作的有机必然性。”[2](p150)这样一来,劳动过程被分解成一些合理的局部操作,劳动的主体工人被合理地分割了开来,工人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其自主性。另外,由于生产过程被机械地分割,同时也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整体性及有机联系,“生产的机械化也把他们变成一些孤立的原子,他们不再直接有机地通过他们的劳动成果属于一个整体,相反,他们的联系越来越仅仅由他们所结合的机械过程的抽象规律来中介。”[2](p152)由此,物化已经用其最合理化的形式深入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意识中,渗入到了人的肉体及心灵的最深处。
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 在着重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以及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后,法兰克福学派形成了一种新的异化观,其社会批判理論对造成人类当代生存困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是其重要代表人物,其中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发展。
马尔库塞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入手揭露当今社会新的异化形式。在他看来,当今社会是一个技术社会,它不仅决定着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还决定着人的需要,然而这种需要在马尔库塞看来是一种“虚假需要”。所谓“虚假需要”,是指“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3](p6),且马尔库塞认为现行的大多数需要诸如休息、娱乐、爱人之所爱都属于虚假需要。现代社会的大量生产需要大量消费来支撑,于是现代社会就用各种方式来刺激消费以达到大量消费的目的,然而此时人们满足的其实并不是自己的真实需要,因为这种需要的产生并不源于自己。当人们误把这种“虚假需要”当作自己的“真实需要”后,人就陷入了一种极其严重的异化状态中,即人们完全无意识地被操控着,人们丧失了批判精神,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单向度的人由此成为一种必然。
类似关于异化消费的论述,弗洛姆在其著作《健全的社会》中也有阐述,“我们对消费渴求,已经跟人类真实需要完全失去了联系。本来,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为了使人过上幸福和满足的生活。消费只是达到目的,即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现在消费变成了目的本身。”[4](p125)人成为一个被动的异化的消费者,这种消费的异化态度不但表现在对商品的寻求及消费中,还决定着人们的闲暇时间,“他‘消费’球赛、电影、报刊、书籍、演讲、自然景色以及社会的集会活动, 就像他用异化和抽象化的方式去消费他买来的商品一样……他要尽可能多地享受和占有文化。实际上,他不自由地享受‘他的’闲暇,他对闲暇时间的消费, 就像他所买来的商品一样是由工业所决定的, 他的趣味受到控制,他想看和想听的是社会允许他看和听的东西。”[4](p127)如此,人们的趣味、兴趣被操纵着,人们其实并不自由地享受着他们的闲暇,他们能选择闲暇的方式事实上都由市场所支配。
四、当代生态学的哲学思想
生态学这个概念是由恩斯特·海克尓在1866年首先提出并使用的,它研究“生物体同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全部科学”。生态学的创立是生物学的一个重大革命,生态学的考察方式“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5](p2)可是这种考察方式起初并没有被运用到对人类发展的考察,直到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书中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人类一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美国前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戈尔称:“《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证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此后,人类真正开始关注这个世界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及其后一系列人类生态学的著作相继问世,生态学越来越多地蕴含哲学思想,此时的生态学不再是单纯地研究自然环境,而是成为了“研究关联的学说”,汉斯·萨克塞在《生态哲学》一书中说道“生态学就是探探自然、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联的。技术处于中心的位置,因为它一方面把人同自然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技术由于自身专门化,要求建立在相互补充基础之上的合作,因此便成为形成社会的纽带,使人成为社会动物。”[5](p4)然而我们还不能把握住技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这种影响,一方面人类通过技术看似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又好像变得更加陌生,所以我们“面临着一场根本性的转变:面临着争取建立人际相互理解新基础的任务。”[5](p4)而生态哲学所探讨的正是“在这一关联中如何行动的问题,人如何发现他的作为社会的房子——这就是世界——以及为再其中共同居住应怎样去布置和安排。”[5](p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
[3][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5][德]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M].文韬、佩云译.东方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