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S rRNA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究牛奶中的细菌菌群

来源 :中国食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食品安全导向下,社会大众对奶制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分析牛奶出现质量问题的核心诱因,微生物污染首当其中。总的来看,牛奶中的细菌来源渠道不外乎奶牛自体患病、挤奶、加工、储存、运输等关节。但即使在规范、合规的牛奶生产程序中,发生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仍然较高。为了加强牛奶质量管控,应采取恰当的手段方法,即分子生物法,探究市面牛奶中的细菌菌群。
  一、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样品采集:选择市面超市在售的4个牛奶品牌的5类牛奶,即30天常溫保质期的高温灭菌奶、2-6℃7天保质期的巴氏消毒牛奶,然后将这些牛奶样品标记为A、B、C、D、E的名称。其中,A、B、C样品属性为高温灭菌类,D、E样品则为巴氏灭菌类,且C、D为同一品牌厂家生产的常温奶及巴氏奶,各个牛奶样品的采集皆为一个批次。
  试剂型号:本次研究中运用了DNA Stool试剂盒、Cycle-Pure试剂盒、Trans DH5α细胞、SYBR?FASTqPCR试剂盒。
  仪器设备:在本次研究中所应用到的仪器设备有:GeneAmp PCR System光度计、Allgre X-22R离心机、PowerPac Basic电泳仪等。
  2.方法。(1)提取DNA。采取Collado等方法,选择100mL的牛奶,精准提取其中7150×g的细菌DNA,在离心20min后,去除样品表层溶液,对底部沉淀物进行采集,并使用5mL的TE(1×)再次进行悬浮沉淀处理。应用DNA提取专用试剂盒,对沉淀物的DNA加以提取。提前准备50?L规模的TE(1×),将已收获的DNA提取物置入其中充分溶解。使用分光光度计对DNA浓度进行准确检测,同时选用1%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开展电泳检测工作,提取片段DNA,最后将样品放置在-20℃恒温的冰箱内冷藏保存。
  (2)对16S rRNA进行PCR扩增。承载338F-CCTACGGGAGGCAGCAG及534R-ATTACCGCGGCTGCTG对16s rRNA-v3区施以扩增,获得PremixTapVersion2.010L的PCR反应式。具体反应条件有:一是5min、95℃的预变处理;二是30s、94℃的变性处理;三是30s、5℃的退火处理;四是40min、紫外光的电泳条带观察等。然后运用纯化试剂盒对PCR产物加以纯化处理,及时测量其质量浓度,收获纯化物。
  (3)分析基因序列。比对测序序列,当MAX indent超出98%后,需及时记载相对应序列的对标细菌署名及起末位点。依照一致位点,操作BioEdit软件程序,对所获得的序列进行16S rRNA-v3区的二次扩增,并引用ClustalX(1.83)比对序列。以H表示菌属序列数在全部均属总数中的百分比占比,通过1-ΣH2客观评价各个样品中的DNA多样性。
  (4)PCR定量细菌总数。PCR定量曲线的获取可以质粒为凭证,需将其施以10倍梯度的标准化稀释,具体反应系为:SYBR?Green Master Mix(2×)10?L。
  二、结果
  1.牛奶DNA提取及PCR扩增。本次试验完成了15个样品DNA的细菌基因组提取,分析电泳结果,DNA展现出了弥散状,且不具备主带。在开展PCR扩增处理后,可收获到190bp的片段,对照后发现其并无增条带。
  在保证各个品牌牛奶皆可参与克隆试验的基础上,随即抽取了5个扩增物展开T-A克隆操作。各个样品均获得了不少于1000个的克隆,并再次随即选择了100个克隆物参加测序。
  2.牛奶样品内的细菌总数。以16S rRNA现有基因数量为判断牛奶样品中细菌数的载体,分析结果为:全部样品中皆带有一定数量的基因片段。因各类细菌内均含有2-15个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所以本次试验围绕绝对定量信息数据展开了最大化以及最小化的二次处理,并依照国家标准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如图1所示。利用最少细菌的基因拷贝数结算其最多持有的细菌总数,发现样品中的最大细菌数仍然未超出国家标准。
  3.菌种判断分析。对最终随即抽选的5个样品的克隆加以测序,得到了16S rRNA-V3区的472条序列。其中,A样品为93条序列,包括21种不同序列;B样品为92条序列,包括27种不同序列;C样品为95条序列,包括41种不同序列;D样品为96条序列,包括51种不同序列;E样品为95条序列,包括30种不同序列。
  经菌属鉴定,这些基因序列中共有452条可精准定位到5个细菌纲、17个细菌属,即占比12%的芽孢杆菌纲、占比82%的β-变形菌纲、占比3%的黄杆菌纲、占比1%的放线菌纲、占比2%的γ-变形菌纲。
  4.牛奶细菌的多样性。本次试验中,牛奶样品可定位到属的有A-E,分别为5、5、11、8、8个,其间差异较大。为进一步掌握样品的细菌多样性,针对其序列开展了多样性的专项分析,结果见表1所示。结果显示,C、D样品的菌群多样性明显超出了A、B样品。
  三、讨论
  1.16S rRNA-V3区的克隆测序判断细菌菌群。通过分子生物学的科学方法使用提取样品中的细菌DNA,并对其加以细化分析,兼顾PCR序列扩增等多元手段剖析样品的菌群多样性及细菌结构,是现阶段国内外分子试验研究中的常用模式。本次研究中,使用试剂盒提取牛奶样品的细菌DNA,并对其施以PCR序列扩增,成功收获了PCR产物。再进行T-A克隆及测序工作,得到了试验所用的5种牛奶样品的16S rRNA-V3的详细性序列信息,并对其信息数据进行了综合比较、判断。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标准操作能够提取市面牛奶的细菌DNA,且这些基因组可用于后续的下游试验。
  2.牛奶细菌总数较大。本次试验表明,虽然样品牛奶内含的细菌总量均未超出国家安全标准,但比较国外105个/mL规格的细菌总量标准,样品细菌总数仍处于高水平。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或许可归结于我国奶源大多来自于散养户,在饲料、卫生、养殖等方面的管理不当,从而导致生奶细菌数难以控制,且长期储存待售也可致使细菌迅速滋生繁殖。对此,我国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奶源中细菌总数的管理力度,提高奶制品质量。
  3.各品牌牛奶的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优势菌群来讲,本次试验中的5个样品展现出了不同占比。但针对同一属的样品细菌而言,其在同一样品内呈现出了较强的细菌序列相似性,具有较近的直接亲密关系。分析试验结果,造成牛奶样品不同菌群结构的原因为奶源差异,因奶源的不同使得其环境内现存的菌群结构不尽相同。
  综上,本次研究选择了市面所售4个品牌的牛奶进行16S rRNA分子生物学方法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牛奶内皆含有一定数量的细菌,虽然数量总量未超出国家标准,但仍需采取规范奶源管理、加强市场监管等措施,逐步降低牛奶内含有的细菌数,从而提高我国奶制品的质量,确保消费者购买到安全、健康的奶制品。
  作者简介:李思佳(1987-),女,宁夏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其他文献
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发展,食品机械行业也不例外。之前由于食品机械的质量低下,不合理的食品机械导致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不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普及,绿色设计理念也开始在食品机械中得到广泛应用。加入绿色设计理念后,有助于治理食品机械设计带来的环境污染,有效降低机械应用能耗,有效提高食品机械的效率和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食品机械中融入
山药(Rhizoma Dioscoreae)来源于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有“毛山药”和“光山药”两种不同规格,具有补益脾胃、生津益肺之功效,是最具代表性的“药食同源”物质。山药在我国分布广泛,河南焦作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山药道地产区。  山药的营养价值比较丰富,老百姓常作为滋补佳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甾醇、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多种微量元素、胆碱等营养成分和功能因子。目前的临床研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国的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中式烹饪方法逐渐发展并固定下来,目前包含了九种方法。而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密切,我国的中式烹饪方法也在不断与其他国家的烹饪方法进行融合、创新。  一、中式烹饪中的九大方法  中式烹饪方法是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传承下来的,方法种类样式繁多,各有不同,但是最为常见的是以下9种。  煮。煮是众多烹饪方法中一种较为常用
豆渣是大豆经过加工之后的产物,豆渣中含有的营养比较丰富,多是作为饲料被广泛应用,也有部分豆渣因没有利用价值而被倒掉。目前,市场上对豆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生产豆腐后产生的豆渣也大量增多,对于如何有效利用豆渣需要加强研究。  一、豆渣中的功能性成分  1.膳食纤维。膳食纤维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膳食纤维虽然不能直接对人体产生作用,但是却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健康、预防便秘、调节
作为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新技术产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受到了巨大争议,尤以是否会产生抗药菌株、引起食品过敏症以及影响人体肠道的微生态环境等方面受到的质疑为甚。本文介绍了转基因食品的营养物质,并围绕蛋白质评价、矿物质评价、脂类评价、抗营养素评价、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等,就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学评价展开探讨,希望能为转基因技术在食品营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一、转基因食品的营养物质  转基因
作为现代食品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食品添加剂一般是人工合成或者取材于自然,为现代食品加工和提升食品生产原料的利用率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改善食品的外观、口味,适当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还能提高食品的品质,使食品中的营养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现代所有的加工食品中都含有食品添加剂,但只要符合国家规定,就对人体健康有益无害。  在检测与制备食品添加剂的过程中,离不开生物技术的参与,本文对生物技术在食品添加剂
当前在玉米赤霉烯酮类的真菌毒素检测中,使用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的方法较多,本文则构建了一种针对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的免疫亲和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包括玉米赤霉酮、α-玉米赤霉烯醇、β-玉米赤霉醇、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烯醇、玉米赤霉烯酮。本检测方法的前处理工序非常简便,利用免疫亲和柱进行净化及液标法进行定量,能够同时测定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真菌毒素。除了谷物以外
夏季储粮时,仓温、粮温受外温影响较大,而粮面上层空间太大,内环流开启时,大部分冷源会通过仓内空间散失而浪费掉。如果在粮面上方一定位置处安装一层轻薄的牛津布,隔断粮面上层空间,从粮堆内抽出的冷气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循环,就会大大减少冷源散失,确保内环流使用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了有效控制粮温,本文采用距离粮面上方50cm处增加气密膜的方式,减少内环流使用时冷气的散失,节约冷源,确保内环流控温效果,从而
作为香菇的组成部分,香菇柄占香菇总量的25%左右,香菇柄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多,是一种优质的膳食纤维营养源,但因纤维素结构紧密、口感较差,除了少量应用在酱制品与汤料当中,很多香菇柄都没有被合理化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香菇的营养成分,然后通过实验优化香菇柄膳食纤维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膳食纤维的各项性能来了解香菇膳食纤维的结构,便于将其添加到食品生产中,促进膳食纤维的合理化应用,提高食品的营养成分。  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外出就餐的机会越来越多,不仅要求餐饮卫生、健康,还要美观、颜值高,这就对烹饪人员的食品雕刻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餐饮烹饪中的食品雕刻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提升菜品美感、给食客带去视觉享受的技术。我国的食品雕刻历史悠久,大约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这种技术通过改变菜品原材料的形状,进而改变菜品的呈现形式,让顾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观赏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食品雕刻技术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