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党的报刊二三例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中华》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1934年10月,红军主力离开苏区开始长征,由留守在苏区的瞿秋白负责继续出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色中华》于1935年11月25日在瓦窑堡复刊,1937年1月改名为《新中华报》。该报负责人及主笔先后有周以栗、项英、向仲华、梁柏台、王观澜、李一氓、沙可夫、任质斌、谢然之、瞿秋白等。
  《红色中华》的宗旨是:积极领导中国革命,巩固和扩大红色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的红军,组织大规模的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取得胜利,并最终达到全国胜利。设有“社论”、“要闻”、“专电”、“红色区域建设”、“中央革命根据地消息”、“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工农通讯”等栏目和不定期副刊《赤焰》。经常刊登木刻版画和插图,起到了生动活泼的效果。该报主要刊登中共中央与各级领导机关的文件、法令、政策;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文章、报告,积极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报道红军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情况,帮助党和政府进行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阴谋和罪行,抨击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
  《红色中华》创刊后在中央苏区影响很大,且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工具。发行量从开始的数千份增加到后来的4万份,在当时中央苏区8万平方公里60多个县的区域内,每百人就拥有一份《红色中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陈潭秋、张闻天、秦邦宪、项英等常为该刊撰稿。
  
  《救国时报》
  《救国时报》原名《救国报》,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莫斯科编辑、在巴黎出版发行的海外中文机关报。1935年5月15日创刊,1939年10月13日停刊。负责人王明、廖焕星、李立三、吴玉章等。
  《救国报》于1935年10月1日第10期上首次刊登了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中共中央名义联合发布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史称《八一宣言》)。这一极具政治指导性和宣传感召力的重要文献对“一二九”运动的爆发,以及在中华大地上引发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救国浪潮,并对一年后西安事变的发生和形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战的局面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该报以“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为宗旨,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用大量篇幅,以社论、要闻、论坛、通信等多种形式全面宣传中国共产党、中华苏维埃、红军和中共领导人关于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在所有海内外中文报刊中最早公开发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呼吁。该报还着力传播红军信息,系统报道长征。为使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尽快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苏区的真实情况,通过参观记、访问录以及大量的新闻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红军和苏区的情况。中共主要领导人和红军将领毛泽东、王明、洛甫、王稼祥、陈云、林伯渠、彭德怀等为《救国时报》写了很多文章。
  《救国时报》发行初为每期5000份,后增至2万份,行销43个国家,在国内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武汉等城市及四川、新疆等边远省份也有销售。被三十年代的海内外读者誉为“海外权舆”、“抗日先锋”和“革命民众的喉舌”。
  
  《新华日报》
  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的一份大型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主办。同年10月迁重庆出版。王明、周恩来先后兼任董事长,负责人先后有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徐迈进等。
  《新华日报》主要内容为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报道分析国内外时事,反映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爱国将士的抗战事迹,发表中共领导人的重要言论,也登载国民党高级领导人的抗日言论。曾在广州、桂林、南宁等地设立分馆,在郑州、潼关等地设代销处。至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政府查封,连续出版9年零49天,共发行3231期。
  武汉时期的《新华日报》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介绍毛泽东等人的游击战争理论,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国共两党军队的抗日战绩,在大后方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开辟国内、国际新闻消息来源方面,《新华日报》依靠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的内部电台抄收一些重要文件,依靠延安和重庆之间的交通路线获得部分边区和敌后根据地的报纸杂志,依靠地下党组织的帮助获得一些敌占区的报纸和杂志,并在读者中发展可靠的通讯员以及知名人士为撰稿人,再加上国统区的地方报纸,从而构成了地方通讯的主要来源。报社还尽一切可能开辟对外渠道,订购了各国共产党的报刊杂志,并在伦敦、纽约、加尔各答和莫斯科建立了广泛的新闻业务联系,还与美国的进步新闻机构“劳工通讯社”建立了联系。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于1月12日在报上首次披露这一严重事件,周恩来又于1月17日夜晚愤怒地挥毫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的题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四言挽诗。次日清晨6点多钟,刊登了题词和挽诗的《新华日报》已张贴在重庆大街小巷的报栏里,并送到了广大订户和读者手中,向国统区人民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新华日报》在非常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坚持办报,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风格,最高发行量达到5万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被国统区广大进步读者称为“灯塔”、“北斗报”,毛泽东曾称该报为中共的又一个方面军。它独具特色的风格及许多做法和经验,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意义。
  
  《共产党》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秘密发行的理论机关刊物。1920年11月7日创刊于上海,月刊,铅印,16开,每期约50页。主编李达,撰稿人陈独秀、李达、沈雁冰、施存统、李汉俊等。
  据李达回忆,《共产党》月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党刊,缘于“当时党的上海小组的工作分两部分:一是宣传工作,一是工运工作。宣传方面,决定把《新青年》作为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从8卷1号开始,另行出版《共产党》月刊作为秘密宣传刊物”。
  《共产党》月刊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党”的旗帜,响亮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阐明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该刊着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思想和有关共产党的知识,详细介绍了第三国际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和经验,以及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有关学说,大量介绍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
  该刊发表了一批我国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探讨党的基本理论的文章,在讨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中国革命的道路、方法的同时,批驳了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坚定了共产主义者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信念。先后刊登了《国家与革命》(第一章)、《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列宁的历史》、《美国共产党党纲》、《社会革命商榷》、《无政府主义之解剖》、《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等一系列重要文献和文章,成为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础知识的必读教材,也是各地共产主义者早期组织交流思想信息、准备正式建党的一个平台,因此获得共产主义者的一致好评。毛泽东称赞它“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李大钊在北京负责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也在一则《通告》中向会员和进步学生推荐该刊。而以其最高发行量每期达到5000份来看,该刊实际上已成为半公开刊物。1921年7月7日出至第6号停刊。
  
  
  《八路军军政杂志》
  1939年1月15日创刊,由八路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月刊,24开本,1942年4月停刊,共出版4卷39期。该刊编委会由毛泽东、王稼祥、萧劲光、郭化若、萧向荣五人组成,萧向荣任主编。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指出:“抗战是长期的与残酷的,发扬八路军的成绩,纠正八路军的缺点,首先对于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是迫切需要的;同时对于以八路军经验贡献抗战人民与抗战友军,也属需要。《八路军军政杂志》应该为此目的而努力!”
  《八路军军政杂志》主旨为:坚持抗战国策,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收集抗日军事、政治工作经验,研究抗战军队建设诸问题,指导部队的各项工作。辟有“论著”、“通讯”、“翻译”等栏目。主要内容有: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宣言、通电以及领导人文章,军事、政治、供给、卫生工作的研究,战斗、工作、部队生活、战区群众参战和后方群众动员的通讯,苏联红军的军事、政治工作论著的译文,敌军情况和敌军工作的探讨,古今中外军事著作和战例的分析,重大战役的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的战绩月报,部队生产运动的指导,揭露日、伪军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阴谋活动的文章等。此外,还刊载供战士阅读欣赏的小品文。撰稿人主要是直接参加战斗的干部和政治部向各部队派出的前线记者以及一些特约著名作家。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人,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罗瑞卿、萧劲光等军队领导人也经常为该刊撰文。该刊深受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的欢迎,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机关、团体、人民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被誉为“言论正确,蜚声遐尔”,“良足迷青年之圭臬”。
  
  
  《晋察冀画报》
  八路军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的最有影响的第一家综合性画报,1942年7月7日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创刊。不定期,铅印,16开。负责人石少华、沙飞、罗光达等。内容以反映根据地斗争和建设的新闻照片、美术作品为主,也刊载通讯、报告、诗歌、散文等。它通过富有战斗性的新闻照片和详实的通讯,先后刊出了大龙华歼灭战、黄土岭战斗、挺进塞外、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战斗英雄邓世年等生动感人的报道。
  1944年12月,重庆出版的《国讯》发表了著名战地记者穆欣写的通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敌后报业散记》,指出画报的出版是一个奇迹,“清晰而秀丽的图片,比之于战前在上海出版的最好的画报也不逊色”,“晋察冀最初五年的战斗和建设,都在画面上呈现出来,烈士的血,军民的汗,在遍地浓烈的烽烟里,建立了一块有108个抗日县政权的根据地”;“这个画报给华北的战斗留下了最珍贵的纪念,它以绝大的篇幅,表扬着在战斗中锻炼出来的人民英雄,它也控诉了日寇在河北平原冀东潘家峪及在狼牙山的惨杀暴行,拍摄人民对日寇所怀着的血海深仇,画报里摄出了悲愤激昂的复仇者的面影”。
  该报发行范围相当广泛。晋察冀根据地部队发至连级,地方发至县级。陕甘宁边区则送至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各单位。在国统区和沦陷区也有一定的发行。该报还委托国际友人及其他关系转发到美国、英国、菲律宾、印度、越南、新加坡等地。甚至在日伪内部,《晋察冀画报》也会鬼使神差地传播开来。该报于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军区的《人民画报》合并。6年内共出画报13期,另出丛刊、画刊、摄影新闻等共60余期,总发行量近70万份。
其他文献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1921年7月底,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湖红船上完成了最后的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9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过热血挥洒的战争年代、百废待兴的重建年代,迎来经济发展的和平年代。在不同的年代里,党报党刊作为党的耳目喉舌,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月22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的纪念建党90周年党报党刊事业发展成就展
期刊
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一书中将受众研究分为三大类,分别冠以: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性。其中受众测量的结构性研究传统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受众研究,它起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某些未知量的可靠的测评数据,它可以帮助揭示出大众传媒系统与个体的媒介使用之间的关系。在众多关于受众的测量中,尤以收视率调查最为重要,特别是对作为商业电视的典型代表——美国来说更是如此。盖特勒在一篇关于收视率调查
期刊
近年来有统计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报道呈现出以下三大趋势,硬新闻的比例下降,软新闻大幅上升;国际新闻比例下降,地方新闻大幅上升;重大新闻比例下降,贴近平民生活的亲近新闻上升。其实国内媒体刊发的新闻也日渐显示了这一趋势,西方发达国家所指的“亲近新闻”与我国新闻界倡导的民生新闻相似。民生新闻,就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它既是一种新闻形态,也是一种新闻态度,更是一种新闻立场。民生新闻的内涵是以平民为
期刊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法语电台,肩负着法国对外广播的重要使命。进入21世纪,电台以打造“真正专业的国际新闻媒体”为目标,从内容选择、制作流程和广播语言三方面入手,对节目的编辑制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     RFI改革发展的特点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简称RFI),成立于1975年。2004年,其固定听众已达4400万,
期刊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把目光投向党刊,特别是党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党中央机关刊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从《求是》到《红旗》,并由此上溯,一直到《新青年》,一条线索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党刊的发展始终与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同步,党刊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求是》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理论刊物
期刊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与党同时诞生的是党的新闻事业。回顾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每一步坚实的脚印都离不开党的新闻媒体,党的新闻媒体是我党开启伟大征程的冲锋号,是我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春华秋实,寒来暑往,90 年来党媒始终与党的风雨旅程相随,与党的坎坷征途相伴,为党的事业的开辟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回顾党媒这90年的征程,我们可
期刊
新疆新闻出版“走出去”已成为自治区全面推进新闻出版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也是新疆新闻出版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做好“走出去”的各项工作,就要冷静客观地分析目前新疆新闻出版“走出去”所面临的形势,以便扬长避短,攻难克艰,真正把新闻出版“走出去”落到实处。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分析新疆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优势与劣势,并对劣势如何向优势转化提出自己的思考,以供相关人士参考借鉴。     新疆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优
期刊
自美国学者浦尔首创的媒介融合理论被引入中国之后,各类质疑之声就不绝于耳。归根结底,媒介融合不独需要理论的鼓吹,且更依赖利润的刺激。从微软互动电视的无疾而终,到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的合而复分,再到报网融合的无利可图人们把焦灼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到媒介融合的效果考察上。如果说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是媒介融合具体展开的“五条杠杆”,那么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就应该
期刊
编者按:在建党90周年之际,《传媒》杂志联合人民网传媒频道合作推出中央主流媒体系列直播访谈。5月30日14:30~15:3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史敏应邀接受采访。以下我们将现场访谈内容进行了补充和精编,呈现给本刊读者,如需收看访谈视频,请登录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的最艰难,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广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央人民广
期刊
历史虽然唯一且客观存在,史学研究却可以有很多角度和方法,但角度多维、方法多元,目的却都相同——服务于今天。新闻史学研究也是一样。  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新闻史学者如何看待党的新闻史?对当前的发展有何启迪?本刊记者特赴北京大学,采访了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女士。    思想理念——与事业发展同步    《传媒》:程会长,您好!在新闻史学的研究中,党的新闻思想的研究是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