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南,是大幕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erwa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当闪电划过天际,春雷迫不及待地在天空撕开缺口,轰隆隆的雷声滚过山川、河流、田野,催春的信息便拉开了序幕。
  伴着“倒春寒”不期而至的,还有一场春雪。雪并没作太久的逗留,以至于鄂南的街巷,尚无踪可寻,却在幕山留下了回眸一笑。一笑诸山白,再笑山门开。
  当春雪与樱花相遇,六角的雪绒花与五瓣或粉或白或浅紫色的樱花在皎洁与明净里相拥,一场旷世绝恋跨越时空,颠覆流年生态的惯例,写意雪舞樱花的素年锦时。你来我怀里,或者我进驻你的心里,引亢高歌或浅唱低吟,都是对大幕山40平方公里漫山遍野的樱花最精彩的注解。雪樱花,樱花雪。雪托举着樱花,樱花依附着雪。这千年一现的奇观,大幕山看着,看着,胸腔便有了暖意,沧桑的血管便有了温度,流过支支脉脉时,从点到面,从山岗到山洼,暖色无声晕染……
  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
  雪樱花点亮了大幕山的眼睛,连同点亮的还有山里山外无数双盼春的眼睛。
  二
  汽车在登山的路上颠簸,如顽皮的鼠在琴键上跳舞。开车的老师傅面相敦厚,笑容可掬。他谨慎而熟练地在陡峭的公路上避让着车辆。许是这难得一见的人流与车流,点燃了他东道主的激情,这个从小穿着草鞋踏遍家乡山山水水的老人,用浑厚沧桑的声音,带着我们走进大幕色彩丰美的四季。
  春有报春花、油菜花,花花媲美;樱花、杜鹃花、山茶花,色色竞秀。夏有红樱桃、黄枇杷、绿茶叶、紫葡萄,目不暇接,才饱眼福又饱口福。秋有红柿、糖梨、猕猴桃、公孙果,累累硕果枝头挂,缤纷色彩点秋香。冬赏山着银装松添色,飞雪迎春新气象。
  四季的色,在他的如数家珍中,明媚着人的思维,裹着诱因延伸着下一季的视线。的确,尚在深闺的原生态的咸宁大幕山,近几年在咸安政府部门的重视、开发和不遗余力的宣传中,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成为人们旅游的好去处。
  来哟,来大幕看山,看水,看花,看雀跃枝头与四季私语的人间仙境!带着你的慧眼来,带着你的情爱来,带着你的激情来! 三
  大幕山的野樱花与武大“樱园”的华贵、上海植物园以复瓣盛名的“晚樱”等园林樱花不同,其花多为单瓣,且地势低的地方无花,海拔600米时方见星星点点的樱花。越往高处,至800米以上,花树越来越多,越来越密。
  岩缝,荆棘丛,悬崖边,不择土壤,不惧艰难,遇土成活。它们或在山泉边一枝独秀,或在山坡山洼簇拥蔓延,或在峰之侧相互攀援抱团成穗,植物在艰苦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取暖依存的特征,亦与人同。
  树多为瘦枝,灰黑,光秃。无叶,花先行。比起那些需要绿叶来衬托其华美和娇艳的花种,樱花属苦寒族,是爱与希望的象征,寓意质朴、高雅、纯洁。樱花如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无须衬托,无叶点缀,寂寞开花独自馨。不开则已,一开惊艳。这一片白如雪,那一片粉似霞,抬头,又见前方浅紫一团,如淡淡的云烟,氤氲。
  我举起相机,对着一树繁花,对焦,拉近。枝头缀满的白小朵,叶片白得透亮。花序或三朵或五朵,花瓣如一把把带有腺齿的小伞。蕊极像嫩豆芽花,瘦瘦的,长长的,伸出花蕾外。风过蕊动,似不胜娇羞的少女,楚楚动人。
  四
  据传,大幕境内的钟台山,早在千年前,曾是唐代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李善携子李邕在此静心苦读的场所。刚正不阿的李善为官遭贬,在李邕六七岁时,他带着爱子回到祖居的江夏。当他看到不远处清幽静雅的钟台山,认定这桃花流水的世外桃源为修身之地。在冬暖夏凉的石室,他悉心指导儿子李邕,读诗文,论古今,博闻强记。四五年的闭关苦读,邕学业大有长进。少年时便以擅长辞章而闻名。
  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长行楷书,为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一生济贫救苦,仗义疏财,文人学士莫不以交邕为荣。李白、杜甫多次辗转拜访李邕,留下流芳千古的佳话。邕为人光明磊落,才情过人又桀骜不驯,常常招致一些权贵的不满。而他不畏权贵,因而在仕途上屡遭贬谪,晚年任北海太守时遭奸臣暗算,含冤而死,人称“李北海”。《太平寰宇记》载:“钟台山,上有桃花洞,即李邕读书处,石室见存。顶有石台,台上有钟,时或见鸣。”
  是大幕山斑斓的四季丰盈了李邕童年的才情,还是桃花洞的坚石镌刻了少年如许的不屈?!
  一洞,一石,一条桃花溪。一个手执卷书长髯飘逸目光如炬的父,一个低头注目朗声捧读经书的儿。洞外修静寺檀香袅袅,木鱼声声,钟声悠悠。
  一洞一世界,一石一菩提。
  满山飘荡着四季花木的清香与父子诵经的书香。暗香,一点点渗进山的脊梁。
  我抚摸着钟台山那块留有温度的巨石,看着山下的人流如蚁向上攀爬。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七八岁的孩子,穿过繁花如云的花径,笑靥如樱,意兴阑珊。他们经过我身边时,我看到母亲的发梢别着两朵粉红樱花,儿紧攥白色樱花环,樱花淡雅的香再度近距离入侵我的鼻息。他们气喘吁吁地将花环双手捧到读书台前,合掌,弯腰。我的耳畔倏地响起天籁之音,哦,是琅琅书声。闭上眼,陈年书香混着樱花的幽香,在思维的触角延伸,缠绵,恍如隔世。
  走出去很远了,我还在回头,仰望。
  仰望一座山,不单是仰望一段历史,而是听山在历史长河撞出的回声。
  责任编辑:刘高亮
其他文献
儿时,母亲每年都要养一头猪。  一般正月才过的第一个赶集日,母亲就会买回一头欢实的小猪娃。父亲把猪圈整修一遍,搭好猪窝,里面垫上经过处理的细碎的干土;外面也用土垫好,以备让猪踩农家肥。  我们那里有个风俗,买回家的猪娃,都要被提起两只前腿,在院子里点一堆甘草火,在火上快速燎烧一下,以示烧去晦气、生气,取家宅平安、六畜兴旺、一团和气之意。经过火燎的小猪娃嗷嗷叫着,很快被放进新猪圈。小猪娃一进入猪圈,
期刊
新的住所前边有一条小河,河水缓缓东流。夏日夕阳普照,我陪着妻子,领着年幼的儿子沿着河堤散步。太阳渐渐沉入遥远的地平线,四射的光芒,慢慢幻成漫天的红霞,弯弯的小河也反射出一片金黄色。我们仨的影子映入泛着涟漪的清流之中,随着河水缓缓流淌。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吵闹声,几个背着书包的小学生用拴住的罐头瓶子从河中捞鱼,不知是抢夺劳动工具,还是分享劳动成果,争吵不休。儿子被吸引过去了,妻子也不放心地追了过去。
期刊
早就盼望能有一个性情温和的春天。  立春刚过,大地仿佛伸了个懒腰,日子便显得长了起来。田野里是最忙碌的,冬季种下的农作物(俗称小春)都开始争先恐后地抢抓节令,春天成了它们的竞技场和化装室,将自己最美的身段呈现,哪怕只有一丁点的松懈,时不我待的自然法则将在它们脸上刮伤,怅然消失或者残疾,像永远嫁不出去的新娘,摆一道沧桑而遗憾的长宴,让春天学着发呆。  油菜花的性格却属于直性子,由苞蕾舒展为花瓣,几乎
期刊
今年是父亲六十花甲之年,让我有了动笔写一写他老人家的冲动。  记得,我们兄弟姊妹尚年幼时,父亲时常只身凌晨四五点就下地拔秧、夏天午晌头顶烈日仍独自播撒、傍晚天黑借着月光还辛劳耕作。偶有农季闲暇或冬季农闲,父亲就不辞劳苦到沟港湖泊挖藕捕鱼,或是到芦苇柴山砍柴背枷,始终用勤劳的双手搭建生活延续的平台,不停用勤勉的秉性维系家庭幸福的源泉。时至今日,勤劳仍然像生了根似的驻留在他的脑海里、表现在他的言行中。
期刊
有一度,我非常迷恋于到处找美食。跟其他有类似癖好的人一样,我关心着各种休闲娱乐类的报纸,这些报纸里面必有一大版美食专栏。上面有色彩艳丽的照片,配上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解说词。这些解说词就像在我脑子里下种一样,让我按图索骥,如法炮制。每次奔去时都心情喜悦,甘甜如蜜;返回时则往往带着失望,感到受骗上当。要是某家餐馆在我品尝之后感到名副其实、物有所值的话,我就会非常愉快,接着找时间再来。  但是不管怎么美
期刊
阳雀坡古村有些苍老了,可以追溯到260年前的乾隆年间。同行的一位作家意味深长地告诉我,走进阳雀坡古村,你会感觉一脚踏进了清朝。我满心狐疑,难道还存在穿越古今的时光隧道?  我心怀疑虑地走进阳雀坡古村,眼前真的古村影像让我心悦诚服:那古韵悠然的湘西特色民居,叫岁月磨平的青石板路,充满青苔的瓦槽,被风雨侵蚀的兽鸟窗棂——这里所地有的房屋据考证都起自清朝时期,整个古村没有任何现代建筑位列其中,民俗学家风
期刊
“假如我和菜花结成夫妻……”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心头一动。你想起了菜花。你决定放下手中乱七八糟的忙碌,去看望菜花。  菜花看到你,欢天喜地,跳起舞来。每一朵菜花都为你的到来摇弋摆舞,每一朵菜花都争先恐后地把嘴巴嘟起来,吻你。你被菜花包围了。你全军覆没。肩上,背上,袖上,裤上,到处都是菜花的金粉。  菜花恨不得把你啃来吃了。  菜花铺天盖地,不依不饶。  你掏出手机,为菜花拍照,发微信。  咔嚓
期刊
定居昆山多年,周庄虽说去了好多次,但夜色周庄还真是没有亲临过。恰巧的机缘,应朋友之邀一同去领略周庄的夜景,便欣然前往。  入夜,我们穿过青石板街,狭长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古色古香的手工制作,种类繁多,那憨态可掬的瓷娃娃,粉光玉洁的珍珠手串,色彩鲜明、制作精湛的江南花布,还有那惟妙惟肖的人物刺绣引人驻足。朋友吆喝前行,才从江南农庄梦中醒来,缓缓步入了周庄闻名遐迩的沈厅。“甲万户,起南浔,迁周庄,江
期刊
深山藏古寺。下了高速,由街道再转入景区。寺庙藏于武夷山脉深处——大红袍景区的核心位置。  寺庙建于唐代,若从扣冰古佛结茅修证算起,迄今已有1200余年。经明代扩建,清朝达到鼎盛,跻身于佛教“华胄八名山”之列。朱熹曾在山中问禅,并留下诗句:“年来更惑青苔路,欲叩天心日不撑。几度名山云作客,半墙禅院水为僧。漱流枕石心无语,听月煮书影自横。不待钟声驾鹤去,犹留夜籁传晓风。”  很是不巧,我们到达的时候,
期刊
两百多年前,烈马低吼,千万满洲勇士饮马松花江,从关外踏上中原,从此开启了大清王朝,那是一片孕育了无数将士的黑土地啊!  几十年前,爷爷迫于生计,带着奶奶还有年幼的孩子们举家北上,在黑土地上安了家。后来,我就在那里出生了。  可惜,故乡在我还来不及认识它时,就成了回忆。记得年幼时,每当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宰牛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做准备,大多数农家都在院门之侧垒砌猪圈养猪,少的自给,多的卖掉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