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与生态建设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cyyea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相关实践探索发现,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生态建设智慧结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屏障,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能够有效继承发扬哈尼族优秀文化,彻底解决以往强势文化所带来的众多消极影响,借助哈尼族民族文化实现生态屏障建设最佳成效。本文主要以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为例,针对屏障与生态建设展开深入化研究分析。
  【关键词】屏障;生态建设;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化发展,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强,制定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法律法规,开始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到我国顶层设计工作行列之中,对生态建设水平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而哈尼族作为拥有独特生态智慧内涵民族之一,需针对其展开针对性辩证分析,结果发现该种生态智慧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屏障,借助该屏障的大力探索可实现生态建设存在真正价值。
  一、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艺术文化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作为当前西南地区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始终受到民族研究高度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哈尼族研究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热烈探究。因哈尼族没有文字,所以,若想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就需依靠于民族,民族艺术文化作为哈尼族核心所在,只要在网络输入有关词汇便能立即得到所有哈尼族民族资料信息。
  (一)研究成效显著,持续性较强
  基于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角度来说,关于其民族艺术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效即为几部著作,普遍呈现出系统性较强且起点较高,如云南省出版社于1995年提出的《哈尼族自然宗教形态研究》,其认为无论是日常生活所面临的困难挑战还是人的生老病死全部都是天神旨意,并通过血缘连续决定了人的本性如何;随后又于云南省出版社于1999年提出的《哈尼族文化大观》,该书重点介绍阐述了哈尼族民族习惯、生产经营及艺术文化等方面内容;最后著名学者徐义强又于2012年在《民族艺术研究》中正式提出了《仪式、象征与民族艺术遗产——红河哈尼族叫魂仪式》一书,通过对哈尼族叫魂仪式的深入化考察分析,明确找出哈尼族疾病理念、治疗方法及社会关系之间关联。
  (二)哈尼族民族艺术文化朝向纵深方向前进
  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相关研究学者早已对哈尼族原始民族中涉及到的灵魂观念、天神仪式等内容有了大致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便对哈尼族民族艺术文化朝向纵深方面发展展开了大力研究,促使哈尼族民族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性特点。例如:研究学者符禾、高凯于2014年正式提出了《生态智慧视野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价值研究》著作,其中明确指出红河州哈尼族梯田有着独特民族艺术文化体系和相对较为和谐农业耕作,可以被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范所在;随后成功、薛达元等人又提出了《哈尼族传统林业知识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分析》一书,其认为哈尼族所推崇的是自然民族观和天人合一生态建设观,普遍呈现出广泛自然崇拜现象。由此可以发现,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梯田文化中拥有丰富内涵,并且具備科学性和完善性特点,而民族艺术文化作为梯田文化核心要素更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利用相关民族活动构建健全梯田体系,充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始终强调追求更高度生态智慧,而生态智慧不仅仅指出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更是认为所有生命体都值得受到尊重。
  二、哈尼族民族艺术文化屏障对生态建设存在重要作用
  所谓文化屏障主要就是指不同身份、不同地位及不同年龄社会群体往往文化层次、文化资本及文化消费等也都有着较大差距,在此环境下的彼此交流沟通无疑就会逐渐形成一道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理念意识,即为文化屏障,在一个阶层等级中并不允许其他阶层进入,防止自身利益遭到任何破坏影响。又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屏障是以外显形式或隐藏形式存在,一旦某个阶层因内部群体文化差异产生的文化屏障,该屏障存在作用便是保护和排斥。基于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角度来说,其将生态建设屏障简称为民族文化屏障,即为借助民族艺术文化信仰在群体中的高度认可帮助其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快速树立规范性约束机制,从而引发哈尼族人民开始主动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展开精神世界的良好追求,促使哈尼族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能够取得突出性进展。相对于西方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利益为首要前提原则,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则大力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度融合,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精神世界,如哈尼族生态智慧建设认为无论是人、自然还是神都应和谐共生,只有没有经过任何污染自然环境才能为人们提供良好居住地,借此帮助人们实现理想生存状态,并且哈尼族地势可以说是依山傍水,因而其对大自然的情感也是由畏惧、崇拜到信任的一个综合过程,充分体现出了一种民族情感。
  由上文可以了解到,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艺术文化对生态建设屏障形成有着极大推进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点内容:第一,哈尼族生态文化屏障可作为生态建设发展重要资源。基于现阶段城市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红河州哈尼族却恰恰相反,拥有最为自然的生态环境,而之所以能达到这一效果主要便是依靠哈尼族万物有灵、民族信仰及人与自然有效协调生态智慧。基于儒学思想观念来看,生态智慧构建核心便是“天人合一”,本质即为“主客合一”,始终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统一对当前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有着根本性解决作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民族资源。第二,生态文化屏障可对主体起到规范约束作用。
  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相关人员对生态环境展开必要约束控制,就如上文了解到,哈尼族作为少有“净土”之一,另一层含义便是指哈尼族人们思想精神上的纯净,如往往人们更注重精神境界提升,会将经济活动中得到的财物馈赠于寺院僧人,而在民族活动开展时寺院僧人又会将所得财物回馈给人们,通过该种形式可帮助人们逐渐树立良好主体规范意识,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之中,进一步健全完善哈尼族民族艺术文化生态建设屏障概念含义,借助以个体为核心的规范机制构建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启发。   三、借助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探索深入分析生态建设屏障
  新时代到来背景下,红河州哈尼族所面临的外部因素冲击也是愈发严重,尤其是旅游行业开发,据调查显示,红河州哈尼族梯田文化于2013年正式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通过大众媒体可将哈尼族文化全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某种程度上来说,注意力即为生产力,通过传媒的大肆介绍宣传,哈尼族关注程度便也会得到大幅度提升,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水平得到相应提升,但也会对哈尼族文化带来一定影响。也就是说,哈尼族文化发展需要依靠媒体存在,即为当前哈尼族文化为了充分满足旅游行业发展需求,便开始对哈尼族梯田文化、歌舞表演等独具特色内容进行商品化、产业化的过渡转变,而对于一些旅游行业发展并不需要环节来说则媒体关注重视度也相对较低,如哈尼族民族艺术文化,因哈尼族不具备文字,所以民族艺术继承往往都是以口授方式为主,再加上投入时间精力较少,因而容易被人淘汰,久而久之哈尼族族群性必定遭到改变。
  除此之外,红河州哈尼族传统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这无疑是对哈尼族民族艺术文化的一次强有力冲击,再加上以往传统农作耕种方式经济效益较低和梯田交通运输不畅等因素,往往所有耕种劳作都需要依靠人力进行,代表着哈尼族人们需要付出辛勤劳作。在这种现象下,哈尼族大多数青壮年纷纷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导致哈尼族梯田大量荒废、无人耕种,进而哈尼族民族艺术文化继承弘扬也会面临巨大挑戰危机。在此期间还需注意一点就是因哈尼族优秀文化没有得到良好保护,所以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可能性在有效增强,因而哈尼族如何能在积极吸收强势文化基础上消除其存在消极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单单要学会利用民族艺术文化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还要将文化屏障看作是自足系统,对民族生态文化继承发展有着极大促进性作用,为其他民族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各少数民族区域所面临的旅游开发可以说愈发强烈,在此以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为例,为避免对其原来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任何影响破坏,就需要哈尼族能够自发建立生态文化屏障,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弘扬,从而促使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和生态建设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杨京彪,郭泺,成功,等.哈尼族传统林业知识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4,29(3):307-314.
  [2]廖志军,杨基月.哈尼族原始民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4-86.
  作者简介:杨丹华(1981-),女,哈尼族,云南个旧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以安顺地戏面具的艺术特色为研究对象,以刘官乡地戏面具为主线,对地戏面具由明清至当代进行纵向的对比研究,得出这些面具在表现手法和用色方面的异同。文章除了对地戏面具的造型、色彩等艺术手法对比研究以外,还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地戏面具的装饰纹样,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各时期地戏面具艺术特色的异同。  【关键词】刘官乡;地戏面具;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一节:刘
【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以历史题材居多。当然,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会凸显出独特的民族元素,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是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鲜明特色。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并且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因而,本文将对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事进
【摘要】本文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以曲靖市X社区青春健康项目为例,积极探索构建青春健康教育与服务机制的媒介手段,促使青春健康项目良性循环与和谐发展,进而达到提升青年人性与生殖健康水平的目标,多部门联合共建适合本土化的、满足社会化需求的青春健康教育与服务新路子。  【关键词】健康中国;青春健康教育与服务;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的《“健
【摘要】新课程改革多次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基础教育课堂突出有效性教学。小学音乐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对将丁笛教学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一系列措施,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丁笛教学;小学音乐;策略  【中图分类号】J632.1 【文献标识码】A  “丁笛”,顾名思义,是因乐器本身的形状象形于
【摘要】傩,滋生于万物有灵观对史前先民精神信仰和生产生活的全面覆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累积形成了囊括傩仪、傩礼、傩俗等元素的庞大文化体系。傩戏脱胎于傩仪,是傩仪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孕育出的高级艺术形式,是正统仪轨的戏剧化展演。湖南湘西苗族地区傩戏盛行,是还傩愿仪式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存最具生命力的傩文化载体之一,与傩仪神圣严肃的初始本质不同,当今傩戏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娱乐化趋势。  【关键词】湘西苗族;
【摘要】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有些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种局面也直接导致了其在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同时,落后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便形成了一个闭塞的循环。而想要打破这种局面,必然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发展教育事业是帮助民族地区摆脱落后现状的重要手段,其中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地位,语文是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性语言,也是今后
【摘要】自2014年广东省教育厅举办“高职院校中国舞技能技巧大赛”以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舞蹈专业连续在4届的中国舞技能技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和教育部颁发的三等奖的好成绩。作为指导老师,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我们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就我这几年参加这项比赛后的感触和对中国古典舞和民间舞几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探索做一总结。  【关键词】以
【摘要】操不同语言的两个民族相遇时,首先会在语言上互相影响,而且一般是强势语言会对弱势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弱势语言的存在及其意义。本文从借词的角度探讨弱势语言美洲原住民的语言对强势语言现代美国英语的影响,着重阐述现代美国英语中直接借用原住民语言的词汇及其历史根源、从其他国家语言借用却有着原住民语言根源的媒介词、以奇努克语言为代表的在特定地区和时期出现的原住民语言与美国英语混
【摘要】当代艺术的划分目前尚未确定一个最为准确的标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代艺术的种类、方式、特点越来越丰富、大胆。有学者认为,艺术从没像今天这样,集中展示了人类本身无限自我超越的能力和潜能,显示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无穷可能性及冒险性。还有学者认为,当代艺术是“丑”是“毛骨悚然”是“无病呻吟”。回观艺术史,从现代主义开始,艺术形式发生了重大转折,艺术家们更希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表现当下
【摘要】挪威伟大作曲家格里格,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无法泯灭的优秀作品。在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中,钢琴小品无疑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同时,作品中所包含的音乐知识,如结构特征、艺术特征、情感表达等更能让后世加以学习应用,其精神力量与艺术魅力极高。在此,作者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加以学习和解析以获得自身提高。  【关键词】格里格;钢琴小品;音乐结构;创作手法;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