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古出新 浸润无声——中小学书法课程与德育之融合

来源 :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5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了“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就要求不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所有课程都应该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与思政教育同向并行、相互配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体现德育。
其他文献
信息化背景下,移动手机的普及,新的英语课堂学习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在调查目前高职英语学习的现状基础上,对依托微信公众平台引入优质课外英语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大需要娱乐缓解情绪,娱乐泛化成为我国高校不可抵抗的现象。高校大学生盲目追求娱乐,教师的教学方式趋向娱乐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党的决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关系到推进高质量发展和
近年来,依托"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沿海开发、连云港自贸区建设等战略机遇,东海县域经济发展持续迈上了新台阶,但距离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在对东海县的产业结构、农业
对于纪念馆发展来说,讲解是其最基本的工作内容,而讲解也是其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契机。在纪念馆讲解中,关注讲解与宣教的融合,让参观者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有力地推动社会主
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物质而长期自然存在,生土是人们开始利用土而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的不同运用而产生的居住环境,也就是生土建筑,在长期的理念、认识、传承
本主题课程是线上教学背景下自主研发的课程,源自书法专项课“经典行书碑帖临摹”,为《苕溪诗帖临摹》中第1课“探究苕溪诗帖的结体美感”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
书法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十分有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基于此,在小学时期进行书法教学,也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但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学校的书法
当代书法教育常常重视技巧的训练,而疏忽了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德育。根据近几年在韩国圆光大学开设的教养课“生活书法”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试验探索的情况,我们认为有
“书无百日工”是中唐时期就已流行的谚语,反映了中唐之前以实用为主的学书观念,其后与寄托文人追求的“白首攻之”的观念并行,成为立场和标准不同的两个层面,塑造了书家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