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问题初探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将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表明这一现象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王冕在《成都商报》2010年11月28日痛心地展示了一组数据:中国每年因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平均每两分钟就有1人死于自杀,有8人自杀未遂,自杀者平均年龄32岁,自杀已成为我国15至34岁青少年人口中第一位的死因。由此可见,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青少年漠视生命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青少年的特点是有活力、思维活跃、个性突出、好表现,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21世纪的中国,伴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诚信、公平、宽容、互助的价值取向面临新的挑战,功利与攀比之风盛行,部分青少年在某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下,缺乏对他人、对生命万物基本的关爱。
  2.自身情绪、情感不稳定。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迅猛,而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这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一定的困扰。特别是一些父母长辈的溺爱,使很多学生养成任性、孤僻、自私的性格特征,耐挫折能力不强,一旦面临新挑战或困难,容易走极端,他们缺少积极的兴趣爱好,痴迷于网络游戏,深受网络游戏中宣扬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而网上传播的自杀游戏,对于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来说,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3.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两个重要因素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成才:一是家庭,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二是学校,这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导在价值取向上应保持一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承担起帮助孩子不断成长的重任。稳定的家庭有利于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而目前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的出现,使许多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期失去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极有可能导致他们受到酗酒、吸毒、暴力、性乱及其他犯罪问题的困扰。如果家庭不能够健全地履行自身职责,社会和学校无论付出多少努力,也往往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是5 2=0或者负数。
  4.学业负担的压力。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最大的忽悠。”并称在这一“忽悠”之下,学生过早地加班加点,死读书、读死书,对学生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系列调查表明:91.7%受访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受访父母希望孩子能读博士学位;65%的受访父母给孩子布置学校以外的作业;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门门都是满分。教育的宗旨对于国家来说,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优秀的公民,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公民自身来说,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封闭、僵化、白热化的升学竞争,加重了学生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成绩至上的考试模式,使教育逐步背离了原有目标,脱离了社会,忽视了教育对象,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经制造了太多的童年恐慌——学生因不能够理解和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产生较为强烈和持久的焦虑感,一旦难以承受,便可能出现自杀等非正常现象。
  二、敬畏生命和生命教育的历史发展
  法国的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念,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和植物,他认为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生物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史怀泽认为生命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不可分割。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对其他生命体的蔑视最终将导致对人自身的蔑视。
  贺克宏先生认为:生命教育是旨在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陆续明确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1979年,澳州成立“生命教育中心”,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1989年,日本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乌克兰2001年开始开设生命科学基础课;我国台湾地区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从此,生命教育在台湾开始蓬勃发展;20世纪末香港对生命教育予以极大关注,内容涉及宗教教育、德育、伦理、公民教育等20多个科目,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出版了《香港的生命教育》等系列专著;中国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写入要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深入探讨生命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追求生命完善,推动学校关注生命发展,自觉抑制与消解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
  1.感悟“生命神圣”,培养“敬畏生命”的意识。万物由大自然创造,生生不息,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美好,如组织学生郊游亲近大自然,养殖小动物,种植花草,开设生命话题讲座探讨生存价值等等,去发现自然界的美好,发现生命的宝贵,对生命体有一种尊敬和畏惧的心理,有一颗宽厚的爱心,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开展情感教育,用亲情、温情、友情去温暖青少年的心灵。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着力营造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家人、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与帮助者,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情感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智力、体质、劳动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3.减轻学习负担,改变评价方式。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中指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判断一个人的智力,要看这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评价学生的成长、成才,不能仅仅关注一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目前我们的教育往往对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关注太多,这是不科学的。针对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厌学逃学情绪加重、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缺失等问题,需要我们加快教育改革,包括提高课堂效率、就近免试入学、控制学生作业量、避免过多统一考试、倡导教师远离有偿家教等等,还要对学生进行幸福观的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减压,排解心中的不快,克服自卑心理,学会珍惜生命。
  4.关注人格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博士在所著《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人格教育的成果,直接决定了人们是用知识创造美还是制造恶,人格的完善与否,影响着个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是走向文明还是走向毁灭。对于学生来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肯定是很重要的,但是,知识和技能从来都不应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从某种意义上看,人格培养比知识传授更加重要。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努力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社会。
  (高晓娟,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10013)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标,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对阅读速度提出了要求。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它使课内知识得以迁移到课外去。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
教师写作,以教学论文和教学随笔最为常见。写教学论文或教学随笔,无绝对标准,但有相对尺度。尺度在哪里呢?尺度就是在建立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字里行间传递出的是有效的信息,并通过有效信息的传递达到清晰地表达思想之目的。  一、建立自己明确的观点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会建立起自己的观点,是写文章的第一要素。  先以一篇高中生写的作文为例。作文题叫“雅与俗”。该学生一口气写了一千五百字,但泛泛而谈,一会儿写
从2009年开始,我校整体进行了微型课题的推广研究,提倡教师着眼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把课堂问题提升为研究课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深耕不懈,在实践研究中收获教科研的甜蜜。  为了对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适时的督查,学校教科室成员每月组织科研组长对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随查随诊。在一次科研例检中,我发现小S老师虽然有自己的微型研究课题,在“加强课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方
2012年4月9日早晨7:25,美国华盛顿州弥尔顿镇,一名43岁的校车司机驾驶途中突发心脏病陷入深度昏迷,倒在方向盘上不省人事,而车上还载有12名13岁左右的学生。这时,坐在第3排的一名小男孩杰瑞米一个箭步冲向驾驶座,紧紧握住方向盘并将车溜往路边,然后在第一时间里稳稳地刹住了车,拔出了车钥匙。这一切,都被车载录像机记录了下来。在短短的16秒时间里,杰瑞米没有丝毫慌乱,也没有丝毫犹豫,每一个动作都是
小学语文课程能教给小学生最基础的语文知识,丰富小学生的思维,是小学生进行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运用趣味教学法能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精彩的课堂内容中,促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就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探讨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的能力。  趣味性教学法下的语文课堂深受小学生喜爱,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知识内容非常容易被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并合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2017年新出台的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教师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如何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和提高英语教育质量
春游、踏青、远足、寻找春天、夏令营、秋游、拉练……是学校传统的活动,而野炊是学生最喜欢的“放飞”活动,“原味野炊”更加关乎生命,野趣无穷,生活味更浓。引导“小小的我
本文就通用复分表在《中图法》类分文献中所起的组配复分作用以及《中图法》(四版 )通用复分表的一些特殊的使用方法做了详细论述
关于教师的实践智慧,专家学者有不少的论述。看到实践智慧这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首先出现的便是:教育艺术、教学机智、实践能力……什么是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我个人觉得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鲜活的教育现场,我们离孩子最近。    一、为什么陈景润未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陈景润是一位伟大数学家,可是他在学校担任数学教师期间却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是他的数学知识不够渊
课程游戏化,不是说用游戏去替代课程,而是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通过游戏的形式或方法,让课程更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让幼儿获得更生动、更丰富、更有趣的经验。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这三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