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地区白族文献\祠堂的抢救与修复\利用策略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us2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历史地考察了西部民族地区白族民俗、文物古迹频临灭绝的现状,以及抢救的紧迫性。探讨了新时期发掘、保护和传承白族文化的新举措,繁荣白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加速区域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白族文献;拯救策略
  
  桑植白族创造了辉煌灿烂而又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由于地处西部边缘,桑植白族文化研究一直被忽视、遗忘,作为民族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信息研究者,挖掘白族民俗文献,保护白族祠堂等古迹建筑,宏扬白族民族文化,丰富张家界世界名胜风景区的“本土民族文化特色”,“着力提升文化软势力”,“打造具有张家界特色的独特文化品牌”,提升其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繁荣民族文化,服务张家界旅游、经济,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价值珍贵。
  
  1.桑植县白族的来源
  
  湖南桑植白族,并非土著民族,原本是居住在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大理地区的一部。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汉语意为“白人”。从文献记载,约公元前2世纪,云南大理一带居住着许多分散的民族部落,三国两晋称“叟”;唐宋时称“白蛮”、“河蛮”、“下方夷”;明清以后称“民家”。解放后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湖南桑植境内的白族是南宋末期从云南大理一带的居住区迁来,据详细历史记载,是随兀良合台组建的“寸白军”攻取南宋大后方潭洲(今湖南长沙),后因蒙哥大汗战死,寸白军被就地遣散,大部分返回云南,而以王朋凯、钟千一、谷均万为首的一部分,“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落慈邑”,来到了桑植芙蓉桥、麦地坪、马合口一带,“乐其风土,解甲归田”。他们“插草为标,指手为界”,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2]现在桑植白族约10.42万人,以谷姓、王姓、钟姓为主。1984年以前,该地区的白族居民其民族身份不明,自称“民家”,被本地居民笑称“民家佬”,经反复核实,桑植“民家人”被国家民委、省民委正式认定为“白族”。1984年10月桑植正式成立了7个白族乡。[6]
  
  2.古代家谱、祠堂的价值与渊源
  
  2.1 古代祠堂的价值与物质依托
  祠堂,又称祠庙、祠室,也有称作家庙、宗祠的,主要价值体现为血脉的圣殿,是旧时祭祀祖宗、乞求丰收的所在,它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可称为血脉崇拜的圣殿。在汉代,祠堂多建于墓所,后世无所限制,一般建于宗族聚居地附近,岁时由族中人共致祭。据张载《张子全书》卷四《宗法》条称:“且如公卿一旦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既死,遂放散……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如此则家且不保,又安能保国家?”所以,他主张“立宗子法”,“以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古代祠堂分天子宗庙、民间祠堂、民间祠堂、孔庙等。古代祠堂的修建和维持其物质依托是祭田,祭田是全家族的公共财产,其收入主要用于支付祠堂祭祖的各种费用以及抚恤族众等。除祭田外,族人的捐资也是维持祠堂活动的经济保障之一,较著名者便是范仲淹的“收族”。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至皇佑二年(1050),范仲淹在苏州、长州、吴县买常稔田千亩,号曰“义田”,“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婚取凶葬皆有瞻。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金石萃编》卷一五六《义田记》)。
  2.2 古代家谱文献的功用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用》中说:“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教的世系表谱,通常叫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谱是血族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它在宗族制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多方面的社会功用。第一,家谱是维持宗族组织的要件之一,没有家谱对于血脉的明确描述,宗族即使聚族而居,也会世系稍远就相视如路人,甚至还会世系紊乱,宗族关系完全被破坏的局面。第二,家谱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起着睦族治乡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第三,家谱是实施家长权的依据和保障。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可见家谱功用主要体现在维系血脉,保持家风。
  
  3.白族祠堂毁坏、民俗文献流失的现状
  
  湘西以土家族、苗族居多,1957年9月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多年来,民族工作者多研究该民族的民俗文化、历史渊源、文物保护等,而桑植白族文献研究稀缺,其文化、文物、民俗保护没有具体的措施,致使大量的文物古迹、民俗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与遗忘,其损失不可估量。
  3.1 白族祠堂严重毁坏
  王氏海龙祠,白族祠堂又叫“本主祠”。为王海龙之后裔修建,位于桑植洪家关海龙坪中央,四周全为火砖勘砌,内为木瓦青房,分前后两厅,每厅三间。前厅分上下两层,下层中间是走廊,两侧是厢房和厨房,上层三间楼台,供私塾、议事之用。后厅筑有三座神台,系本主大、二、三公塑像神位,神龛上有神帐、香炉、海螺等物,堂内画有麒麟。两厅之间为一四方丹墀,丹墀两端为砖墙,高出檐脊数尺,随水面起伏成凹形,前塑龙头,后塑龙尾,以瓦为鳞,状如双龙出海。祠门为牌坊式建筑,边框或塑或画山水鱼龙、人物花鸟,中间塑画匾,内嵌“王氏祠堂”和“俎豆千秋”八字,祠门呈八字形,内外均有长条楹联,外书:“溯祖德于点苍,欣喜孝子贤孙宏开甲地;衍宗支于桑邑,尤其万代后世蔚起人文”。内书:“白虎青龙骏奔在庙;春露秋霜燕私其宗”。整座祠堂雄伟壮观,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龙头高昂,风铃叮当,惜经世纪风雨飘摇,现外貌全存,而祠堂内设施多有损坏。墙上的麒麟图依稀斑驳,屋宇损坏严重;谷氏廖坪祠堂建于清道光年初年,谷氏祠堂是廖坪大将军谷永和袭用的“回音壁”、“仙鹤井”老祠堂。根据当地老人回忆该祠堂较为雄伟,前面有高大的牌楼,门前伫立着两头狮子,祠堂内有木雕菩萨12个,高七尺,祠堂分里外三层,中间是谷氏源流碑,两边是厢房,采用“三房一照壁”格式建造,如今只剩下高高的门牌,和残垣断壁,祠堂内现已住了三户白族人家,狮子、菩萨、照壁等,在文革时损毁,其文物古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仅麦地坪钟氏祠堂。
  3.2 白族民俗文化被汉化失去传人
  民族语言逐渐消失,根据笔者调查,1982年原中央社科院民族语言专家赵衍逊(白族),对桑植“白族”的语言648个单词进行考证,结果发现与大理白族语言基本相同,因白族没有单独文字通用汉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理白语与汉语比,只占8%,而桑植只占3%,远离故土700多年,还能保持本民族的部分语言实在难得。仅仅20多年,桑植除部分老人讲白族语言外,年轻一代,已不再讲白语,不久的将来其语系只是一个传说。[6]
  民俗逐渐被汉化,首先居住建筑逐渐汉化,以前的土木结构的瓦房,四合天井,最具特色的是三滴水门楼,以木刻、石雕相结合,突出其气魄和艺术风格,现在逐渐被高楼替代,少了几分恬静幽雅的田园氛围。
  其次,饮食文化也逐渐汉化,白族爱食酸辣冷口味,有“叶儿粑”、“油炸粑”、“雪枣粑”、“仙鹤井”等特色小吃,家家火炉前一壶烤茶,凡客人来访,首先必须烤茶相待,一般斟三道,即头道苦、二甜、三回味,一道为烤茶,二道加核桃片、乳扇和红塘,三道加蜂蜜和几颗花椒,白族办喜事都用一碗“三蛋茶”款待客人,现在这些饮食文化也逐渐失去了。
  白族服饰过去男子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穿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衩,头缠白色包头,肩挂绣花挂包。妇女着衬衫、领褂和围裙,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发式为辫子盘在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毛巾包裹,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这些装束现在只有在舞台或传统节日上才能出现了。
  婚俗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的白族对歌定情已成过去,如媒人说合、发八字、填庚书、道喜、报日、接媒、下书、朝拜等过程,在青年白族男女婚姻中已很少出现。
  其中最具白族特色的歌舞“杖鼓舞”、“九子鞭”、“花灯”、“白族调”、“对口山歌”、“小调”、“本子曲”等民族艺术逐渐失去传人。
  宗教信仰逐渐淡漠,如游神、还三元、穿青脱白等祭祀活动仅剩八十多岁的几位老人主持,没有年轻的传人。
  
  4.抢救白族民俗文化、文献、祠堂古迹的具体策略
  
  早在1986年,日本东京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室、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共同研究员,云南民族学院访问学者,“横山广子”就来到湖南桑植县洪家关、芙蓉桥、马合口、麦地坪等几个白族乡进行白族文化考察,她对桑植丰富的白族民歌赞不绝口,特别是具有“活化石”的傩原戏,如还三元、游神、穿青脱白等她作了详细的记录。对白族舞蹈“仗鼓舞”、“九子鞭”、“霸王鞭”等白族舞蹈,每个动作进行拍照,她把在云南大理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该县得到了解决。[6]
  4.1 民族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信息部开展收集、整合白族文献工作
  作为湘西北唯一的综合性民族大学——吉首大学,其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部挖掘该县的白族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整合,建立白族民族文献特色资源库,保存并宏扬白族文化功在千秋。
  首先,必须领导重视,组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与当地白族乡镇领导取得联系,深入到该县的七个白族乡实地考察、指导、整理、收集民俗文献,对白族的语言、歌舞、服饰、建筑古迹等,进行音像制作、图片摄制,对已经形成的图书文献进行收买或接受赠送,对赠送者颁发证书,予以奖励。同时,积极编写《桑植白族文献信息资料汇编》,从桑植白族的历史渊源、民俗文化、歌舞艺术、古迹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汇编,使该书成为白族文献大全。
  4.2 维修白族祠堂建立白族家史馆
  县民委鼓励白族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余热,组织一批有威望的白族老人,积极编写本族的家谱,组织人力维修祠堂。资金来源可在家族中在外工作的族人、白族民营企业中进行募捐,对于较大贡献的白族企业、个人,建祠堂功德碑,予以昭示功绩,同时,每年向市县民委、文物管理局申请划拨一定的维修资金,力求节约原则,共同来承担保护文献、文物建筑等工作。对于祠堂的修复,力求保持原貌,祠堂内增设本族家史馆,收集家族各历史时期积极向上的历史文献、家谱文献、名人传记、影像资料等进行保存,如开国将士谷壮猷、红军师长王炳南等,向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起到模范与榜样的作用,以增进社会的大融合。
  4.3 增派民族高校白族毕业生担任乡镇领导
  确实落实中央2009年政府再就业发展规划,选拔一批民族高校的毕业生,深入民族地区基层,担任乡村领导职务,发挥专业优势,发展白族绣染、编织、雕刻、打造等民族工艺,服务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共同繁荣。
  4.4 政府鼓励白族乡修建特色村寨
  政府对白族乡特色建筑进行统一规划,明确设计模式,同时实行奖励机制,对白族民居建筑的审批、办证等费用实行减免,对于公路、临街面已修房屋,政府整体实施穿衣戴帽工程,花少量的钱,实现最大的观赏、实用价值。既解决了部分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又彰显了白族建筑文化特色,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具体化。
  4.5 发扬民族文化,积极申报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
  对白族歌舞、宗教、民族艺术等一批优秀的民俗文化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白族民歌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桑植的“白族游神”、“仗鼓舞”等,已申报第二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传获得成功,其起源于白族迁始祖来桑艰苦创业的祭祀活动。同时,定期举办白族文化节活动,如白族“三月街”、“火把节”、“尝新节”、“过四齐年”、“赶会”等节日活动,鼓励白族乡中小学学生校服着白族装,从小了解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加深民族感情。
  
  5.白族文献、文物的利用
  
  5.1 宏扬白族文化发展区域合作
  2009年3月,桑植芙蓉桥白族乡政府成功的举办了首届“三月街”白族文化节。邀请了在外地工作的白族籍同志、云南大理姊妹县的白族代表、云南民族学院的领导、湖南电视台领导以及吉首大学图书馆的同志等,来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参加以白族祠堂为中心的“三月街”白族文化节庆典活动。盛装白族服饰,以白族舞蹈、民歌、游神等为重点,大力宣传桑植白族民俗文化,互相学习,联络加深兄弟间的感情,提升白族人民的文化素养。
  多年来,与云南大理发展区域合作寻求文化和经济支持。与云南大理的祥云县、洱源县建立了“姊妹县”,云南大理为桑植县芙蓉桥乡修建了一条“大理白族街”,投资116万元用于洪家关白族乡科技楼的建设和芙蓉桥白族乡卫生院的改扩项目,为改善芙蓉桥中心小学办学条件赞助100万等。从1993年至今,云南民族学院每年为桑植县白族乡定向招生委培生10名,为桑植县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实用性人才。
  5.2 利用民俗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白族特色村寨为依托,以民俗文化、民族工艺为主导,以当地民族高校为理念支持,联合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德夯苗寨”、“凤凰古城”、张家界世界自然风景名胜区、贺龙元帅故里等,发展自然、人文、红色系列旅游,扩大本地就业渠道,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积超.人口流动与白族家族文化变迁[M].民族出版社,2006.93-136.
  [2]游俊,李汉林.湖南少数民族史[M].民族出版社,2001.339-343.
  [3]陈自文.张家界自然人文研究文集[M]. 云南人民出版,1999.58-63.
  [4]高元发,彭多意.人神之间[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5]吕名中.南方民族古史书录[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25-38.
  [6]王珍翠.大庸文史[M].大庸民族侨务局,1993.124-141.
  [7]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35.
  [8]赵寅松.白族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129-145.
  [9]向延宏.大庸市革命文化史料汇编[C].1995.55-67.
  
  作者简介:袁子英(1969—),女,副研究馆员,现供职于吉首大学图书馆,重点研究民族地区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其他文献
【摘要】在市场化的今天,高等教育不断趋于功利化,从专业设置、课程评价到学生就业,一切都围绕社会需求而开展。在这种背景下,传统人文教育由于实用性不强,而被普遍弱化。但人文教育对培养合格公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只能够培养工匠而已,不能塑造具有高尚灵魂的现代公民。作者作为工商管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在管理学课堂上贯穿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管理学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而社会提供的符合大学生预期的岗位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广大的基层、地方却严重缺乏大学生,因此,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发展,可以取得自我价值实现与促进地方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面向基层;发展      1.大学生就业难    相关信息表明,2001年高校毕业生中有34万人离校
期刊
【摘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解决大学生在人生目标定位模糊、学习目标定位模糊、职业目标定位模糊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求职就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本人工作实践就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咨询工作谈一些思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咨询    周济部长在部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次高校学习实践活动要围绕“
期刊
【摘要】职业生涯教育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产生的新事物,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和体系,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人力资源,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职业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为基础,分析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一方面,在职业教育院校内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要对其不断地弥补与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
期刊
【摘要】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纷纷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高就业能力,但高校现有就业指导课程在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教师队伍等方面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就业指导课程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并提出了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几种授课方式。  【关键词】就业能力;培养;课程;改革    通过系统地开设就业指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80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结合图书馆的教育优势,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80后大学生;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令,宣传马克思主义、毛
期刊
【摘要】分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探索当前形势下切合实际的职业指导课程的改进方案,为同类院校职业指导课教学的实施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业指导课;改革    引言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量为610万,达到一个最高峰值。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
期刊
4月13日,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的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网上咨询周活动正式启动。这是继教育部印发《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之后,有关部门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政策宣传的又一重要举措。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地区以空前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此次咨询周活动旨在通过在线问题
期刊
点评 本题中造成实验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无法排尽注射器筒内的空气;一个是活塞与筒壁的摩擦力较大.针对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不妨用蜡烛油封堵注射器前端小口排尽筒内空气.针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可以拔出活塞,在活塞上涂上少许的洗洁精来减少摩擦力增强密封性.如果没有合适量程的测力计,可以用在注射器下悬挂重物的方法间接测量拉力.该实验易于操作,同学们不妨在家中一试.  方法2 利用玻璃吸盘测量大气压强 
期刊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髓、灵魂,打造独具魅力、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是所有学校师生的共同追求。以赣州市为例,地方大中专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不少误区;校园文化建设要走出误区,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强化并突出精神文化建设;规范并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加快并提升物质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