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乡愁:清代江苏书院里的自主研读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02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主要任务必然指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改目标时指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育实践中,我们苦苦寻觅着涵养自主精神、提升自主能力的路径,然而追求应试效益的班级授课制、抱紧了不肯放手的教学习惯、喂久了不会觅食的学习方式,成了禁锢学子自主发展的“紧箍咒”。
  “书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与研究”,胡适曾经这样提炼过书院教育的智慧。现代教育面临的种种烦恼,在传统教育那里也许早就得到化解,然而专注于变革与重建的我们,有多久忘了回顾“乡土”教育智慧的默默启示?
  一、传承与改良:清代江苏书院中三个自主研读范例
  胡适指出:“书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与研究,书院里的学生,无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态度,虽旧有山长,不过学术上之顾问,至于研究发明,仍视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1]历代书院的“自修”,有以下共识——其一,以“学规”“会约”作为严格的监督制度。例如朱熹拟定《白鹿洞书院揭示》,详细规定了“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其二,以“会讲”“问难”的方式,张扬学术自由的思想,培养学子的批判精神。书院邀请持不同学术见解的大儒同时讲课,互相辩驳,如朱熹张栻的岳麓会讲,“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不能合”“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2],可见学术争鸣之激烈。其三,以“学友切磋”“以友辅仁”等学习活动支持自主研习走向持久深入,书院里生徒、师长长期聚居于僻静山乡,便于相互砥砺志向、切磋学问,同归于善。
  江苏书院因为能革故鼎新,弘扬时代精神而领风气之先。据《古代书院史资料》记载,清代江苏书院兴复、新建总计达253所,随着赣籍、皖籍学儒大量入苏主掌或执教书院,江苏再次成为全国学术与教育中心,“自修为主、指导为辅”的治学方式,也发生了衍变与创新,其中“日记学习”“月课促读”“课艺点评”等关怀全体、尊重个性的教师指导下的自修方式各有所长,值得细细品味。
  1.关注自主研读的过程与心得:苏州紫阳书院的日记学习法
  紫阳书院始建于1713年,是晚清四大书院之一,沈德潜、钱大昕、段玉裁等饱学之士齐聚紫阳书院,紫阳书院一时成为乾嘉学派的大本营。
  “日记学习法”是紫阳学子最重要的研读方式。书院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行何事,接何人,存何念,读何书,吐何论……”以便“查实录,定赏罚,登记考核成绩”。又要求分经、史、古今文、杂著四类记读书日记。例如“读经书类日记”,记“诸生每日看某经某书,自某处起,至某处止,必潜思玩索,身体力行。凡有所得,即记于是日课程之内。”每个学生每天要记两种日记:行事日记和读书日记。行事日记主要记录每天的学业进程,强调学习的自律、自治;读书日记主要记录读书的心得与疑惑,强调学习的自省、自悟。
  “日记学习”意义有三:其一,学子通过查看日记,可以对自己的进步与不足、疑虑与收获有过程性的认识,并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熟读精思、切记体察。其二,教师通过批阅学习日记,深入了解学子每天学习的进程、功夫、收效及问题,并据此作出详尽而有针对性的批注。其三,山长或讲席每隔五天与学子作当面交流,针对他们性情、学识的差异来传授法门和路径。龙门书院山长刘熙载每五日批阅、询问,就学习日记“与学生辨析辄至夜分,虽大寒暑,衣冠冲整,无惰容,历十余年如一日。”值得一提的是,师生当面交流读书日记时,均需穿戴严整,神态恭肃,充满了仪式化的肃穆气氛。书院还把读书日记中的心得加以整理,汇编成册,刊印成书,如苏州图书馆藏《学古堂日记》两册,所刊内容便是学生读《尔雅》的心得日记。
  在今天的校园里,教师苦心孤诣于研究教材、教法,少有精力体察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心得;学生蒙昧灵性地默诵“秘诀”,苦练“真题”,极少反省困惑与收获。“日记学习”提醒教与学都应该越过课堂与课本的边界,确保提供更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细细思悟,确证自己每天的学习成果、优化自己的学习策略,比讲授、训练也许更能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效能感和自我成就感。
  2.以考课引领与调控自主研读:江阴南菁书院的月课制度
  当考试成了现代教育的常态,应试取向自然就成了教与学的常态:教师教考,学生学考;凡考的必教必学,不考的少教少学甚至不教不学。这是令整个社会头疼的现代教育病。
  古时的书院也有考试,但非常讲究考课的频率、方式与命题。“考课”是清代书院通用的方法,不过南菁书院的考课更关注如何为治学、修身服务,对自主研读起着引领与调控的积极作用。从考课频率来看,南菁书院主要采用“月课制”,所谓“日有读书行事之记,月有通经博古之课”“每岁一甄别,而进退之”[3]。值得关注的是,递交的考课文章先是每月两篇,后变为每10天一篇,然而山长发现,一个月要求学生准备三篇文章,就减少了自主阅读与记录日记的时间,最后又减少到每月两篇。再看考查形式,据学生钱崇威的回忆:“课卷(即作文)每月一次,由山长命题,三天内完卷。每个作文题都有指导,促使学生到藏书楼钻研参考书籍,畅思路、助写作。”为激励学生潜心学问,书院还选取学生月课优秀之作刊印成文集,如《南菁讲舍文集》《南菁札记》《南菁文钞》等等,以此宣扬勤奋自励、持志居敬的自学功夫。
  书院以月课试题引领学术方向,调控学习策略。例如钱大昕“课经”之题强调读经应当博观约取,读有自悟:“太学石经,昉于汉代,五经、六经、七经,一字三字,说者各殊,能折其中欤?”“课史”之题引导读史要深入探究,独立批判:“史家之有述赞,昉于龙门,而班氏因之,小司马讥述赞为未安,果何所见欤?”南菁书院的兴盛期正是民族蒙受屈辱的时期,书院逐渐引导学子走出逼仄书斋,思考现实问题,寻求救国良方。因此月课大量出现“问抵制洋盐进口之法若何”“各国产煤铁考略”等切中时弊的论题。光绪27年编刊的《南菁文钞》中的选文大多是《外国理财不主节流而主畅流论》《问五口通商以来时局凡几变》一类指陈世务、辞气激宕的文章。
其他文献
谢晋在电影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角色,其中作为配角出现的“帮助者”亦独具特色。这些“帮助者”除了帮助主人公摆脱困境、完成任务外,也传达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因此,这
青藏线扎麻隆--岳家村区段所处的山区是西北地区暴雨型泥石流发育较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分布有21条泥石流沟,其中西岭台沟是这一地区中对铁路构成严重危害的一条泥石流沟。
高校学子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是学生及学生家长选择专业时非常重视的问题之一。通过分析烟草学专业的3个显著特点,以学生就业难为出发点,提出了学生需着重培养在社交、表达、管
介绍了连云港市云单绕线软土路基采用粉喷桩加固的设计、施工情况及试验分析,并对粉喷桩加固地基作了评价。
可以说,关于“儿童的视角”等表述成为当下不少教师评判数学教学的惯用言辞,而且与之类似的观点也经常见诸各种报端。然而何谓儿童的视角、何以从儿童的视角审视数学教学等问题,多数老师似乎又并未能真正予以思量与辨别。这样的现状,直接支配着老师们的教学思想,影响着老师们的教学举措。因此,“儿童的视角”的教学内涵和体现方式需要探讨与明晰。下面以五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的内容为例,探讨此教学观点的展现方式与实施
通过对肠48古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其稳定性分析,提出预应力锚索与抗滑桩结合为主的防治措施意见。该治理方案已通过施工和运营检验,效果较好,可供借鉴。
神延铁路为我国目前最西侧南北干线,神朔属沙漠地段,气候干燥,水源贫乏,给路堤施工质量控制带来了一定难度。本文结合现场质量监控过程,从监理角度探讨了该类气候条件下路堤质量的
结合实例,介绍京广铁路注浆加固桥路过渡段路基,以及用瑞利面波法评价其效果等。
本文是我国十八条铁路以往发生塌方的1066个工点的调查分析结果,这些结果初步揭示了铁路土质边坡塌方的发生规律。
为了更多地利用全部有用信息,采用多种常用预测模型进行组合的预测方法,可根据有限的实测数据达到预测路基沉降的目的。组合预测法的关键是确定组合的权重,在讨论传统组合预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