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学习开始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tur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们正在陶醉地朗读《散步》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我们正在那片美丽的“南方的初春的田野”中流连忘返,尖锐的下课铃声突然响起。
  “咦?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孩子们有些惊愕,仍然意犹未尽,不愿下课。看着学生那一双双清澈有神的眸子,看着他们端端正正的笔记,想起刚才课堂上那举起的“小手如林”,我心里满满的感动和满足,仿佛拥有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作为一个老师,还有什么比学生喜欢你的课更幸福的事呢?
  但曾經,课堂却截然相反。
  那时,我告别大学校园,初涉讲台。一直是为应试而学习的我,因为没有了应试的压力,渐渐疏远了阅读、练字。班主任事务多如牛毛,刚好也给了自己一个懒惰的遁词。
  每上一篇新课文前,我反复朗读课文,冥思苦想却也想不出什么活动,幸而网上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我便筛选一二作上课之用。课堂上,学生懒洋洋的,提不起劲,我实在不理解这些一下课精力旺盛的孩子:这篇课文、这首古诗多好啊!为什么你们暴殄天物?写作多有趣啊!为什么一提写作你们就叫苦连天?安静是多高贵的美德,为什么你们在课堂上总是吵吵闹闹说着与课堂无关的闲话?
  尴尬的事发生了。一次,上课铃响起,我正手忙脚乱地埋头准备课件,突然,学生们一反往常,已经异常安静、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了。我猛地一抬头,心跳猝然加速:校长赫然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看着我。我心里发慌,根本没有底气,头脑竟然越发空白。原本这节课准备评讲作文,思路是司空见惯的方法:先投影出一篇优秀作文,邀请作者朗读,然后请同学们对这篇范文进行讨论修改,最后由我总结,给出评价标准,同学们再交换,互相修改。我木讷地顺着这个思路进行着,没想到,当我邀请作者朗读的时候,那个孩子偏偏摇头说:“老师,我不想读,不要读我的作文,好吗?”然后,他就安静而坚定地坐下了。若平时,我会和蔼可亲地询问他原因,或是活跃一下气氛,请其他同学来展示他们的作文。但那时的我,不知为什么如此呆板,心跳愈来愈快,说话也僵硬了。这明明只是一个常见的课堂问题啊!我却像做了亏心事一般,匆匆拿出备用作文,想要掩饰过去。屋漏偏逢连夜雨,我展示过作文后,学生居然反应平淡,在我第三次尽量用温和的语气问“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室里依然一片寂静,学生面面相觑。惨了,惨了!平时我没有看过应对课堂事故的文章,又没有训练好学生,校长肯定会责备我:“你班上的学生为何如此消极懈怠?”我把目光颤巍巍地投向校长,果然,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乌云密布,也许是不想再看到我的局促,也许是忍无可忍,她“拂袖而去”。
  时隔多日,校长的话依然像重重的锤子一样一字一字地落在我心底:你如何对得起培育自己的母校?如何对得起每个求知欲如此强烈的学生?如何对得起那些抱有美好期待的家长?
  痛定思痛,经过了数日的辗转反侧后,我删除了“人民日报”外所有的已关注公众号,不再刷新朋友圈。以前有事没事总喜欢刷个网页,我硬生生地改为“有事没事翻几页书”。以前,我常常抱怨:“沉重的教学工作和繁琐的生活像两座大山,挤压得我没时间看书,等我把一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忙完,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但王尔德说:“人皆生活于阴沟,总有人抬头仰望星空。”如何让自己从无边无际的繁琐“阴沟”里挣脱出来?
  首先,我要给生活做一道减法,审视自己的内心:增加自己真正想做并有意义的事,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又不得不做的事。心底有渴望的声音喷薄而出:“我要阅读,我要练字,我要学习!”忙碌如“央视一姐”董卿,已经“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她每天都能抽出雷打不动的两个小时来读书,肤浅的我,还有什么理由用“忙”来搪塞呢?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在学校的时光,我确实忙得如高速旋转的陀螺,甚至连喝口水的闲暇都没有。但午饭后,有半个小时的缝隙喘口气。以前,我既然感到“偷得浮生半日闲”,那么这“偷来的时光”,当然是在闲聊和刷手机中度过的,现在正好用来读书。晚上九点半前,我快刀斩乱麻地处理完两个孩子的功课,剩下的诸事全托付给先生,自己则“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刚开始,我用意志强迫自己读书,心里仍然静不下来。教参以外的书在书架上尘封已久,太久没有被翻阅。读一本专著的前十分钟,它的吸引力必然比不过刷一篇“热文”的快乐和刺激。那些专业名词难以理解,那些有深度的话语刚刚读完,又了无痕迹地抛到爪哇国去了。所以,十来分钟后,我就忍不住看看手机,心里默默嘀咕着:我只是看看有没有电话而已,万一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孩子的老师有十万火急的事怎么办?然后,果不其然,就会有“十万火急”的事,让我放下手中的书去忙活了。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好吧,意识到自己的自律性那么薄弱,我索性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这下,我的心开始一点一点地沉静了。
  书就是这么神奇,当你一旦沉浸其中,感受到它的妙处,就欲罢不能了。我渐渐爱上读书的感觉,陶醉于书香浸润的宁静。
  最初感受到这种变化的竟是自己的身体。
  以前,我有入睡困难之症,躺在床上头脑胡思乱想,听着秒针“滴答滴答”地走动:现在过了多久?还不能睡着!明天要早起值日!有连堂语文课,不睡好哪有精力?快睡快睡……越是着急,它就像故意和你作对,越来越清醒,焦虑感越来越严重。直到半夜,迷迷糊糊没有意识了,但很快又惊醒。
  但自从我睡前将刷手机改为翻书,当灯熄灭后,我心里竟有一份充实,不再如以往,任由无边无际的空虚所弥漫。例如刚才读了《三国演义》,顺带背了《诫子书》《出师表》,心里感慨着忠贞不二的诸葛亮,但从闭上眼睛的一分钟后,困意袭来,便沉沉睡去,直至第二天被闹钟惊醒。这一夜,月色迷人,虫声低鸣,睡得如此香甜,感谢有书让我享受了“春眠不觉晓”之味,否则我只能苦苦地欣赏凌晨两点的深圳夜景了。
  白天,校园生活挤压下的一些边角料时间,我就用来练字。练字的过程中,我领略到汉字的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当我用端庄秀丽的字体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当黑板上呈现的是美观大方的板书时,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绝好的示范,就是一种文化熏陶。渐渐,学生的书写一点点好起来了,身教重于言传。   当我把《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熟读于胸后,它们仿佛化身为种种美好的意境: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叮当、大漠长空的浩瀚无垠、寂寞惆怅的浅斟低唱、建功立业的边关冷霜、柔情似水的一树红杏……
  想起昔日的古诗词教学,我满心羞愧。千篇一律的翻译、讲解,然后就是日复一日、機械单调的背诵、默写,如此了无生机、淡然无味的课堂,怎么能让求知欲和生命力旺盛的孩子产生兴趣呢?
  如今,飞花令、画图猜诗、根据提示猜诗人、吟诵、唱诗、改诗、自己写诗、出版诗集……学生惊呼:原来诗词课可以这么缤纷绚烂、摇曳多姿!课堂的精彩,绝不仅仅是因为借助了这些别开生面的娱乐手段,而是因为那一个个孤独而惆怅的深夜,那一遍遍的诵读,我仿佛穿越千年,与诗人达到微妙的心灵感应。我与诗词已经浑然一体,无论背诵还是引用,都衔接流畅,一气呵成,轻松随意,在备课时,那些奇思妙想、各种形式的教学艺术喷涌而出,如庖丁解牛一样,水到渠成。正如钱梦龙老师的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就能轻松背出长长的《少年中国说》,并乐在其中。
  一次飞花令中,原本是两组学生的对抗赛,忽然有一个学生冷不丁喊道:“老师,你来打全场,好不好?”“对啊,老师上!”其他同学纷纷跟风。全班都抬起头,目光炯炯,等待着我的回答。事出突然,我心里一紧:那节被校长突然听课时慌张、混乱的课堂在我眼前浮现。
  但,一秒钟后,我自信地迎着孩子的目光,云淡风轻地说:“好!规则你们定,越倾向你们越好,越对我不利越好。”听到我“大言不惭”地应战,学生也毫不客气:“我们20秒答不出才算输,老师您5秒钟答不出就算输了!”“还有,我们要准备,老师您不能准备!”因为他们是集体向我挑战的,学生在20秒中,只要有任何一人背出诗句即可,但我在5秒钟之内稍接不上就输了。
  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起来,个个摩拳擦掌,有的还拿出《古诗文背诵》念念有词做准备,计划着齐心协力,一举将我拿下。这次,飞花令的题目是“春”。好!比赛开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春风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学生越战越勇,我也毫不示弱,静心迎战。几十个回合下来,学生站起来的速度慢了,一些同学皱着眉,小声嘀咕着:“春,还有什么‘春’字的诗句呢?”
  “3,2,1——时间到!我们输了——”倒计时响起,“唉!”他们叹着气,但很快就振作起精神了:“老师,输在您手下,我们虽败犹荣!”学生们并不知道,《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上,早已写满了我的读书批注,因为我长期翻阅背诵,这几本书都皱起了边。
  为了打败我,学生们课间纷纷拿出《古诗词背诵》摇头晃脑、旁若无人地背诵。又何须苦口婆心地劝说?更毋庸逼他们默写了!
  以前,我总哀叹学生暴殄天物,放着祖国大好的语言文字不懂珍惜,其实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如果教师本身就不爱学习,怎么能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怎么能滋养出意境高远、深刻灵动的课堂?“纸上得来终觉浅”,网上的教案终究不是自己的,包装再精美,终究是一种伪装,没有一种伪装能瞒得过课堂上所有人的眼睛。课堂如镜,实不我欺。
  如今,每一节语文课前,学生都欢呼雀跃,屏息以待,等待老师的到来,等待那个出口成章的语文老师,等待那节充满无限惊喜的语文课。课堂上,他们带着渴望的目光看我,期待着听我给他们讲历史典故、优美文章,沉浸其中。下课铃响了,总有几个孩子脱口而出:“咦,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在不经意间,这个班的学生考试成绩遥遥领先,各种比赛出类拔萃。我满心欢喜地欣赏着他们,正如他们也欣赏着自己的老师。
  当初,我痛定思痛,逼迫自己学习,是迫于扑面而来的教学压力,多少有些被动。忙碌不是我偷懒懈怠的理由,正如瑜伽大师圣沙特奇阿南达所说:“你无法改变惊涛骇浪,但你可以学会冲浪。”如今,那颗经过深度学习滋养过的心灵,已经深深爱上它了。一路走来,它受挫,它哭泣,它伤痛,它犹豫,它煎熬,它在反思中撕碎自己,在学习中超越自己,最终,塑造成了崭新的我。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晁芳芳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和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步伐的加快,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农机产品种类繁多,农机保有量逐步增大,农业机械的使用已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院士、雷达专家王小谟院士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获500万元奖金。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1.经济生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政治生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文化生活  
为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赖程度,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科学技术的优势,以提升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系统能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
2014年高考已经降下帷幕,今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卷总体来说依然保持着往年的风格与特色,难易度适中,新课程观渗透明显;重视新情景、新材料的创设运用;继续体现地方特色不变,“徽风皖韵”尽显其中(如选择题第16题以安徽地区地图为主线,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事件的排序);继续采用开放性试题,评分方式多元化等等,这些都是今年安徽卷的亮点。  但是试题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尤其是在客观题选择项的设置上,例如:第
摘要:异径四通管零件形状奇特,结构相对复杂,且难于装夹,不好对刀,甚至还有薄壁结构,其十字轴线的几何公差要求相对较高。本文主要论述了该零件在数控铣床上的装夹与加工问题。  关键词:异径四通管;薄壁零件;夹具设计;数控加工   中图分类号:TG5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0)20-0078-02 
【目的/意义】研究泛在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服务的成熟程度,对政府信息服务评价提供方法,以期为优化当前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从信息资源、信
文章通过文献回顾,阐述了跨专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尤其是在国内本科医学教育以及毕业后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挑战。梳理了跨专业教育所涉及的相关主流医学教育理论,详细分析了成
随着Ethernet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原本独立的设备和系统开始与Ethernet互联,使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基于嵌入式Ethernet技术的数据采集系统就为这种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