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纺性锆溶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Ⅱ——ZrO2/PVP杂化连续纤维的制备

来源 :应用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sa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具有可纺性的锆溶胶与质量分数为10%的PVP溶液共混,采用干法纺丝制备出ZrO2/PVP杂化连续纤维。运用FT-IR、TG、SEM、XRD等测试技术对杂化纤维形貌、组成以及杂化程度对热处理后ZrO2纤维形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化纤维的长度可达数十米,直径为10~25μm;PVP与锆溶胶分子间主要通过锆氧配位键形成杂化;热处理后的ZrO2纤维保持了原杂化纤维的形状,但直径明显减小,且随着ZrO2含量的减小,ZrO2纤维的收缩程度增加,甚至开裂;热处理后的ZrO2纤维晶粒尺寸随着ZrO2含量的减小而
其他文献
以3,4-亚甲二氧基苯酚和1-H-1,2,4-三唑为主要原料,合成了12种1-[(6-烷(苄)氧基-3,4-亚甲二氧基)苯基]-2-(1H-1,2,4-三唑)-乙酮(醇)类化合物。化合物经IR、^1H NMR、^13C NMR、元素分析测试
以Fe(NO3)3·9H2O、LiNO3、NH4H2PO4和蔗糖为原料,在超临界CO2流体中反应合成,进而经二次焙烧制得LiFePO4/C。结果表明,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经50℃反应24h,在350和600℃焙烧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肼五元环二胺单体3,3′-双(N-氨基酞酰亚胺)硫醚(BAPIT),并用^1H NMR、IR测试技术确认其结构。采用传统的一步法用对氯酚做溶剂,与二酐4,4′-HQDPA或BPADA聚合得到
采用钯催化的Suzuki偶合方法合成了一系列9,9-二辛基芴(DOF)和4,7-二噻吩-2,1,3-苯并硒二唑的红光共聚物PFO—BTSe。当在聚芴主链中引入4,7-二噻吩-2,1,3-苯并硒二唑后,其发光波长发生
以一定比例正辛酸和月桂酸为第一配体,通过皂化法合成了脂肪酸铕配合物,并溶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通过本体聚合得到了含脂肪酸铕的PMMA光致发光聚合物材料AxByEu/PMMA(A为
采用电导法研究了以二(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为表面活性剂、庚醇和癸醇分别与甲苯的混合溶剂为油相的反相微乳液体系在有无添加剂氯化钠时的电导行为。结果表明,甲苯对
经5-取代苯基-2-呋喃甲酰氯与取代苯氧乙酰肼反应,得到8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昆虫生长调节剂N′-取代苯氧乙酰基-N-呋喃甲酰肼衍生物,其结构经IR、^1H NMR和元素分析测试技术得以
对碘硫循环中Bunsen反应生成的聚氢碘酸相和H2SO4相的分离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溶液温度和溶液中单质碘的加入量对体系分相的影响,考察了在不同的碘和水摩尔比下进行Bunsen
以乙腈/三聚甲醛为原料合成1,3,5-三乙酰基-均-三嗪(TRAT),再硝解制备黑索今(RDX)。聚合反应中,当n(CH3CN):n(C3H6O3)=2:1,n(H2SO4):n(C3H6O3)=1:7.5,反应温度75℃,反应3h时,TRAT的产率为95.2
通过重氮偶合反应制得2种氨基偶氮化合物在经纯化干燥后,与水杨醛的乙醇溶液在60℃反应4h分别得到2种偶氮席夫碱类目标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测试技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