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在进入相关的企业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对此,大学生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所学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材,推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需求;计算机;就业素质
信息产业是一个具有高速发展特点的新兴行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其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宽泛。计算机行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硬件生产、软件开发、信息通讯、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络安全管理、游戏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的研究与教学培训等。相比其他行业,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前景相对乐观。然而,随着普通高校招生力度的逐年增加、相关企业用人需求相对减少及用人能力标准逐年提高,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在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什么是就业素质
现阶段,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从事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型人才;从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型人才;建立针对特定应用环境的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对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计算机软件人才缺口尤为明显。
对于计算机专业应届毕生生来说,仅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具备一定的就业素质,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大学生就业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大学生在即将就业或求职过程中这一特殊阶段和时期有利于大学生个体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的相对稳定的心里特征和行为特征。大学生就业素质包括就业观、就业心理、专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身心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发展潜力等。其中,就业观是统领,专业素质是核心,身心素质是保证,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和决定大学生能否就业成功的内在因素。
2.应届毕业生进入职场应具备的素质
严峻的就业形势反映出应届毕业生还没有完全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素质还有待加强。从企业需求来看,大学生就业素质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2.1 基本素质
应届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前,需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是应届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的关键,也是对其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第一,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经过学校正规的专业训练,全方位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基础。它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最低要求,包括实用技能、专业理论、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等;此外,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他们能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企业用人的标准。
第二,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是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对工作作出积极或消极反应的心理倾向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工作态度影响了大学生对工作的判断、学习及工作耐心程度。态度积极则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自省能力和准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就业初期,往往因为经验不足,自我定位较高,被很多企业拒之于门外。因此,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第三,身心素质
应届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指拥有健康的体魄,坚韧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完整的人格,良好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较强的承受能力,坚强的意志等。
第四,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去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就业压力。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对一个新的环境接受的情况及程度的体现;承受能力是指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引起的心里压力与负面情绪的承受和调节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
2.2 中层素质
中层素质是建立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素质之上的,这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能否在以后的工作中有良好表现的决定因素之一。
(1)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对所承担事物高度负责的一种态度,具有责任意识是高效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根本前提。应届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应该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才能本着负责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良好的责任意识能够促使大学生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增加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同时,也能够避免出现工作不踏实、心浮气躁、频繁跳槽等一系列问题。
(2)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各项工作的分工得到了强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分工细化,这要求大学生必须掌握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意味着不同的知识、技能之间也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尝尝会面临着许多系统复杂的问题,而这就要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团队合作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精神之一。
(3)口头表达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求职者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口头表达能力就是直接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达到与人交流和沟通的一种能力。应届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到见解运用到工作中去。
(4)应变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使其在就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应变能力是指在外界事物发生变化时所做出反应或决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变化的事物中所产生的应对决策;随机应变;在变动的情况下明辨方向等。
2.3 高层素质
高层素质又是建立在基础素质和中层素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就业素质,它决定了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能否有更好的发展,也决定了大学生以后的发展空间。
首先,是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相关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更新快,因此,这就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自学能力,这是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与企业的适应程度。针对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能力是在所處的就业环境中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所具备的一种应变能力。
再者,是创新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就业素质,还要就被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立足于企业。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是时间在创新精神的知道下不断取得进步的能力。
最后,是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劳动,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的协调起来的能力。整体来说,企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中绝大多数工作是需要多人合作共同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都是组织管理者,需要承担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应届毕业生如果想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变化,就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3.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特征
3.1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环境、文化、工具等诸多因素的局限性,社会对技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各个企业根据企业内部的结构、性质等对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素质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3.2 在特定的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同一历史阶段,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好更快的就业,就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时代环境及背景的需求,正确定位,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而在特定的阶段,社会的发展是不会有较大变化的,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学生就业素质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3 素质特征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根据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环境对大学生的不同要求,这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一定的关联。基本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前提,而中层素质则是较基本素质更高层次的一种就业素质,高层素质则又是建立在基本素质和中层素质两者之上的一种素质。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为应届毕业生进入职场提供了一定的前提保障,而想在工作中得到企业的认同,则需具備一定的中层素质,在此基础之上,具备一定的高层素质,利于应届毕业生的长远发展,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素质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也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能否全面提高就业素质是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定位明确,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学习,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较强的自主创业意识或就业竞争意识。同时,应丰富自身的就业理论与实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求适应企业的发展和要求,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石晶瑜.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1):162-164.
[2]王贤国.大学生择业社会需求与学校对策[J].大连大学学报,2001(3):70-72.
[3]孙成才.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解决方法[J].科技向导,2011(17):59.
[4]熊小梅.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9(24):112-113.
作者简介:魏媛(1989-),女,宁夏平罗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关键词】企业需求;计算机;就业素质
信息产业是一个具有高速发展特点的新兴行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其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宽泛。计算机行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硬件生产、软件开发、信息通讯、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络安全管理、游戏设计与开发、计算机的研究与教学培训等。相比其他行业,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前景相对乐观。然而,随着普通高校招生力度的逐年增加、相关企业用人需求相对减少及用人能力标准逐年提高,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在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什么是就业素质
现阶段,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情况下,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从事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型人才;从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型人才;建立针对特定应用环境的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对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计算机软件人才缺口尤为明显。
对于计算机专业应届毕生生来说,仅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具备一定的就业素质,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大学生就业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大学生在即将就业或求职过程中这一特殊阶段和时期有利于大学生个体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的相对稳定的心里特征和行为特征。大学生就业素质包括就业观、就业心理、专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身心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发展潜力等。其中,就业观是统领,专业素质是核心,身心素质是保证,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和决定大学生能否就业成功的内在因素。
2.应届毕业生进入职场应具备的素质
严峻的就业形势反映出应届毕业生还没有完全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素质还有待加强。从企业需求来看,大学生就业素质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2.1 基本素质
应届毕业生在进入职场前,需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而这些基本素质是应届毕业生能否找到工作的关键,也是对其最起码的素质要求。
第一,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经过学校正规的专业训练,全方位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是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基础。它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最低要求,包括实用技能、专业理论、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等;此外,专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他们能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企业用人的标准。
第二,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是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对工作作出积极或消极反应的心理倾向与行为倾向,包括工作的认真度、责任度、努力程度等。工作态度影响了大学生对工作的判断、学习及工作耐心程度。态度积极则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自省能力和准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在就业初期,往往因为经验不足,自我定位较高,被很多企业拒之于门外。因此,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第三,身心素质
应届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指拥有健康的体魄,坚韧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完整的人格,良好的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较强的承受能力,坚强的意志等。
第四,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去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就业压力。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对一个新的环境接受的情况及程度的体现;承受能力是指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引起的心里压力与负面情绪的承受和调节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
2.2 中层素质
中层素质是建立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素质之上的,这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大学生能否在以后的工作中有良好表现的决定因素之一。
(1)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对所承担事物高度负责的一种态度,具有责任意识是高效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根本前提。应届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应该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才能本着负责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良好的责任意识能够促使大学生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增加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同时,也能够避免出现工作不踏实、心浮气躁、频繁跳槽等一系列问题。
(2)团队合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各项工作的分工得到了强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分工细化,这要求大学生必须掌握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意味着不同的知识、技能之间也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尝尝会面临着许多系统复杂的问题,而这就要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团队合作是大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精神之一。
(3)口头表达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对求职者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口头表达能力就是直接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等,达到与人交流和沟通的一种能力。应届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到见解运用到工作中去。
(4)应变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使其在就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应变能力是指在外界事物发生变化时所做出反应或决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变化的事物中所产生的应对决策;随机应变;在变动的情况下明辨方向等。
2.3 高层素质
高层素质又是建立在基础素质和中层素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就业素质,它决定了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能否有更好的发展,也决定了大学生以后的发展空间。
首先,是自学能力。计算机技术相关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更新快,因此,这就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自学能力,这是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与企业的适应程度。针对大学生而言,人际交往能力是在所處的就业环境中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所具备的一种应变能力。
再者,是创新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就业素质,还要就被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立足于企业。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与众不同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是时间在创新精神的知道下不断取得进步的能力。
最后,是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相互合作、共同劳动,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的协调起来的能力。整体来说,企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其中绝大多数工作是需要多人合作共同完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个人都是组织管理者,需要承担一定的组织管理工作。应届毕业生如果想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变化,就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3.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特征
3.1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有着不一样的要求。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由于环境、文化、工具等诸多因素的局限性,社会对技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各个企业根据企业内部的结构、性质等对大学生所具备的就业素质也有着不同的要求。
3.2 在特定的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同一历史阶段,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好更快的就业,就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时代环境及背景的需求,正确定位,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而在特定的阶段,社会的发展是不会有较大变化的,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学生就业素质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3 素质特征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根据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环境对大学生的不同要求,这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一定的关联。基本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前提,而中层素质则是较基本素质更高层次的一种就业素质,高层素质则又是建立在基本素质和中层素质两者之上的一种素质。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为应届毕业生进入职场提供了一定的前提保障,而想在工作中得到企业的认同,则需具備一定的中层素质,在此基础之上,具备一定的高层素质,利于应届毕业生的长远发展,为其实现自我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素质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也间接关系到国家的富强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能否全面提高就业素质是提高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定位明确,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学习,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较强的自主创业意识或就业竞争意识。同时,应丰富自身的就业理论与实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求适应企业的发展和要求,进一步推进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石晶瑜.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1):162-164.
[2]王贤国.大学生择业社会需求与学校对策[J].大连大学学报,2001(3):70-72.
[3]孙成才.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解决方法[J].科技向导,2011(17):59.
[4]熊小梅.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9(24):112-113.
作者简介:魏媛(1989-),女,宁夏平罗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