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农田灌溉水有效系数测算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dv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目标的一项主要指标。该研究通过3年的测算,总结了一套适合池州市现有情况的测算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2020年池州市农田灌溉水系数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为0.5412,符合相关计算方法和水资源考核的要求。
  关键词:池州市;农田灌溉水系数;测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 S2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4-0141-03
  1 引言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目标的一项主要指标。2016年,安徽省水利厅、发改委、财政厅、住建厅、审计厅、统计局等10家机构共同印发《安徽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年度考核工作方案》(皖水资源〔2016〕137号),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6项重点考核目标之一。目前,池州市已经开展了2017—2019年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工作。本文根据近年工作成果,总结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和经验,并对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测算。
  2 池州市农业用水现状
  池州市地处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6°33′~118°05′,北纬29°33′~30°51′之间,北濒长江与池州市隔江相望,东与铜陵市、芜湖市毗邻,东南与黄山市交界,西南与江西省彭泽、鄱阳县接壤。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均为海拔50m以上的山区,西北部大多为沿江圩区,地势低洼。池州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石台县和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国土面积8271.7km2,全部属于长江流域。
  池州市以农业经济为主,而种植业又是农业经济的主体,其中粮食作物占相当大的比重,并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作物。现行生产体制全部实行分田到户,以户经营,以农户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池州市农业生产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玉米等。全市现有重点中型灌区4个,其中提水灌区1个,自流引水(局部提水补充)灌区3个,总有效灌溉面积1.48万hm2;一般中型灌区23个,其中提水灌区14个,自流引水(局部提水补充)灌区9个,总有效灌溉面积1.80万hm2;小型灌区206个,其中提水灌区45个,自流引水(局部提水补充)灌区161个,总有效灌溉面积2.57万hm2。
  根据相关统计,池州市2020年规模灌区农田灌溉用水3.12亿m3,其中中型灌区供用水为1.79亿m3(其中,0.06~0.33万hm2用水量为1.0亿m3,0.33~1万hm2用水量为0.79億m3),小型灌区用水量为1.33亿m3。
  3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3.1 样本灌区选择 池州市现有重点中型灌区4个,其中提水灌区2个,自流引水(局部提水补充)灌区2个,总有效灌溉面积1.48万hm2;一般中型灌区23个,其中提水灌区14个,自流引水(局部提水补充)灌区9个,总有效灌溉面积1.80万hm2;小型灌区206个,其中提水灌区45个,自流引水(局部提水补充)灌区161个,总有效灌溉面积2.57万hm2。要求规范要求选择各典型灌区典型样本如下:中型灌区:池州市中型灌区的总数目为27个,其中,0.06~0.33万hm2提水灌区14个,自流引水灌区9个;0.33~1万hm2提水灌区1个,自流引水(局部提水补充)灌区3个。中型灌区中选择4个样点灌区,其中,0.06~0.33万hm2提水灌区1个,自流引水灌区1个;0.33~1万hm2提水灌区1个,自流引水灌区1个。均代表平均水平。样点灌区总有效灌溉面积0.88万hm2,满足取样要求。小型灌区:小型灌区的总数目为206个,其中,提水灌区45个,自流引水灌区161个,总有效灌溉面积2.57万hm2。小型灌区样点选择3个提水灌区,8个自流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总有效灌溉面积0.27万hm2,满足取样要求。
  3.2 灌溉用水代表年分析 灌溉水利用系数除了与灌溉规模、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外,还受灌溉供水量和输水流量(降水及气象条件)的影响。截至2020年10月,池州市降雨属于偏多年份,2020年汛期降雨量异常偏多,入汛以来(5月1日至9月30日),池州平均降雨量1536.8mm,比常年偏多60%。降雨主要集中在梅雨期,即6月2日至8月1日,持续时间长,多地长、短历时的暴雨极值得到刷新;8月出梅后池州地区降雨逐渐减少。2020年份水稻主要在汛前和汛后的5月和8月灌溉2次。汛前1—4月份池州地区平均面雨量基本与常年同期持平;汛期降雨集中在梅雨期,即6—7月份:2020年6月2日入梅,8月1日出梅,梅雨期长达60d,居历史第1位。梅雨期辖区暴雨频发,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空间分布极不均,降雨总量异常偏多,池州平均降雨量为1011mm。梅雨期频繁暴雨致使辖区中小河流及湖库均发生超警、超保等较大洪水过程,汛后期降雨量(8—9月份)池州地区平均面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0%。2020年汛期降雨特点主要表现为:(1)降水集中,降水总量异常偏多,尤以梅雨期为甚。整个汛期,池州平均降雨量1536.8mm,比常年偏多60%。较2016年同期偏多10%,较1998年偏多70%,比1954年同期略少;梅雨期辖区天气表现异常,降水总体偏多,多站累计降雨量均超过历史最大值。(2)梅雨期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2020年6月2日入梅,8月1日出梅,梅雨期长达60d,梅雨期之长,暴雨日数之多,累计雨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均为历史第1位。
  3.3 具体测算方法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首先选取典型田块,然后依照一定方法测算分析典型田块年hm2均净灌溉用水量,进而分析计算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量。最后,以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量、年毛灌溉用水量为基础,分析计算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典型田块每hm2均净灌溉用水量优先采用直接量测法测量,若暂不具备实测条件的灌区也可采用观测分析法,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采用直接量测法。   3.3.1 样点灌区各作物定额的计算 池州市选择4处中型灌区,11处小型灌区,满足样点灌区数量取样要求,能够较好地代表池州市灌区整体特点。对于播种面积超过灌区总播种面积10%以上的作物种类,选择典型田块直接量测作物净灌溉定额。对于播种面积低于灌区总播种面积10%的作物种类,采用分析法计算作物净灌溉定额。对典型田块年每hm2均灌溉用水量的观测,再根据灌区内不同分区不同作物种类灌溉面积,结合不同作物在不同分区的年每hm2均净灌溉用水量,计算得出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
  3.3.2 样点灌区参考作物蒸发腾发量(ET0)计算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采用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最新修正彭曼-蒙特斯公式计算,计算根据气象资料以日、旬、月为时段进行。选取重点中型自流灌区大板灌区、一般中型自流灌区八一灌区为样点灌区,根据彭曼—蒙特斯公式调查灌溉年气象资料计算其月均参考作物蒸发腾发量(ET0),详见表1。
  3.3.3 样点灌区作物系数(Kc)和作物需水量ETc值的确定 作物系数是反映该作物实际腾发量与参照作物腾发量关系的参数。其受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状况和管理方式等多种因数的影响,根据安徽省主要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研究成果与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84中作物的标准作物系数和修正公式及大板灌溉试验站灌溉试验资料确定池州市主要种植作物生育时期及分月作物系数详见表。作物各阶段的需水量ETc的计算利用同阶段的参考作物蒸发量ET0与相应阶段的作物系数的乘积求得,根据以上计算原理和相应数据,可得池州市主要种植作物各月需水量ETc,详见表2。
  3.3.4 样点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 根据安徽省试验研究成果确定池州市所在区域旬时段水旱作物降雨有效系数,调查池州各典型灌区调查灌溉年度各作物有效降雨量,接着计算样点灌区水稻育秧、泡田水量及渗漏量的计算,池州市主要灌溉作物为水稻,其余主要作物除油菜外,小麦、玉米基本不灌溉。根据以上参数计算池州市各典型灌区调查灌溉年度各作物净灌溉定额值,再进行样点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池州市中型自流灌区灌溉水源主要为中型水库蓄水水源,根据首尾测算分析法的计算公式计算池州市中型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5183~0.5698,中型提水灌区多为提引长江水源灌溉,根据首尾测算分析法的计算公式计算池州市中型提水灌区在0.5384~0.5455,小型自流灌区多在丘陵区,灌溉水源大部分为小型水库蓄水水源,根据首尾测算分析法的计算公式计算池州市小型自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5162~0.6031,小型提水灌区多为提引长江水系水源灌溉,根据首尾测算分析法的计算公式计算小型提水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5588~0.6331。由于条件限制,池州市调查的典型灌區全部为一般中等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因此不同规模与水源类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值即为各类型灌区计算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灌溉总供水量加权平均值,最终通过计算池州市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412。
  3.4 合理性分析 2019—2020年,池州市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4项投资14014万元,治理面积0.67万hm2。完成高效节水灌溉项目180hm2,总投资631.34万元。截至目前,东至大板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约完成80%,总投资2200万元。以上相关灌溉及配套工程的实施,较好地改善了灌区的输配水条件,为灌区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12提供了科学依据。池州市2020年度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依据各典型灌区的实地调查及相关统计,资料来源可靠,并根据每个典型调查灌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和节水改造情况调整样点灌区名单,计算过程科学,各灌区2020年度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结果比较合理。
  4 结语
  自2016年起,安徽省将农田灌溉水有限利用系数测算作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6项重点考核目标之一,池州市根据水利部和安徽省的部署,开展了2017—2019年的农田水灌溉利用系数的测算工作。从3年的工作中总结了相关的经验教训,完成了1套符合池州市现有农田灌溉发展水平和监测水平的测算方法,并通过此方法对2020年池州市农田灌溉水系数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为0.5412,符合相关计算方法和水资源考核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苏冬源,吴卫熊,冯世伟.2019年广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研究[J].广西水利水电,2021(01):98-100,107.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发和应用优质在线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以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分析化学优质在线课程建设为例,从基于超星学习通在线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实施、教学模式探讨、课程保障和考核设计等方面阐述了在线课程的建设思路与实施方案,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开展在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在线教学;分析化学;超星学习通;农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摘要 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主要是真核细胞通过反向剪接作用使3′末端和5′末端共价结合而形成的一条单链非编码RNA分子,它是一种特殊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在多种生物体中广泛存在。综述了植物中circRNA鉴定方法、分子特征以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等方面,表明circRNA可能在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以及生长和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以动物
摘要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以低剂量刺激、高剂量抑制为表征的双相剂量效应关系(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在动植物及微生物中广泛存在。根据测试终点的不同,hormesis可被绘制成倒“U”型或“J”型曲线,主要表现为生物体因内稳态受到干扰而引起过度补偿的生物学效应。蚯蚓作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对改良土壤结构功能、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均有积极有益影响。同时,蚯蚓作为毒理学研究中的指示生物和模式生物,
摘要 研究了深冬季节西葫芦播种时种子不同胚根长度对其出苗率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共设6 个处理,分别是处理①未发芽(干种子未浸种)、处理②未发芽(只浸种未催芽)、处理③种子露白(胚根刚刚露出)、处理④胚根长度小于种子长度50%、处理⑤胚根长度介于种子长度50%和种子长度之间、处理⑥胚根长度大于种子长度。结果表明,催芽可以使西葫芦种子早出苗、早齐苗、出苗率高,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幼苗质量。播种时未出芽的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农业这一基础和动力,农业是社会阶层分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稳定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生与稳定。在农业生产中,为实现作物高品质栽培,掌握土壤成分和运移情况,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以现代农业为背景,分析了数据同化在土壤盐分运移中的应用,为相关科研人员掌握领域动态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摘要 [目的]探明星海湖水生態承载力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于2015—2017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对星海湖水环境因子、生物因子进行采样测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建立星海湖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模型。[结果]BOD5对星海湖水生态承载力影响最大。压力指数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不显著,呈中压状态,冬季至春季压力指数在2015、2016年呈下降趋势
摘要 [目的]研究吉林芦花鸡与吉林黑鸡杂交F1代生长发育规律,筛选出更优的杂交组合方式。[方法]试验采用吉林芦花鸡(LL)、吉林矮脚芦花鸡(AA)与吉林黑鸡(HH)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构建6个杂交组合,外加3个亲本,共计9个组合,对各杂交组公母0~21周龄体重进行测定,最后运用3种非线性生长模型(Logistic、Gompertz、Bertalanffy)进行拟合分析。[结果]3个亲本及不同杂交组合
摘要 近年来,稻虾共作模式由于其较高的综合效益而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大力发展,已成为规模化经营主体广泛应用的综合种养模式。以光明米业长江基地稻虾生态种养基地为调查样本,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和定位试验,研究了稻虾生态种养模式的生产和生态效应,阐明了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下的关键技术,以期为规模化农场稻虾生态种养模式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稻虾生态种养模式;关键技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规
摘要 选用20个玉米杂交种组合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杂交种产量、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的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出籽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穗长、行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提高千粒重和出籽率,增加穗长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 份玉米杂交组合可划分为3 个类群,依据各类群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选育目标。在玉米育
摘 要:采用微波消解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同时分析油茶园土壤中铜、铅、锌、镍、钴、镉、砷、锑、汞等9种重金属元素。结果表明,分析的重金属元素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检出限为0.0011~0.054 μg/mL,回收率为89.80%~96.88%,相对标准偏差为1.31%~3.68%。说明该方法具有稳定性好、精密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土壤污染调查和多种元素的同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