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双语教育成功的因素分析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2008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加坡在短短40余年间实现了从殖民地岛国到现代化发达国家的转型,坚定有力的双语教育政策功不可没。文章主要从政府、学校和社会家庭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政府的教育规划、学校的培养机制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新加坡是个国土面积仅为626平方公里的岛国,殖民地历史长达140多年,独立至今才44年的时间。但是,在短短40多年的时间内,新加坡成功地实现了从单纯依靠贸易经济发展的国家而向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国家的经济转型,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样一个新兴岛国为何能如此迅速崛起呢?新加坡人自豪地认为,新加坡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教育。
  作为一个多元种族社会,新加坡实行的双语教育政策一直被视为一个教育体制的成功案例为世界所传唱。美国著名的《洛杉矶时报》曾刊登长篇特稿《教育是新加坡生存之道》,文中说:“在新加坡,被认为是最低的两种源流的学生,仍然高过世界水平,比一般的美国学生,仍然遥遥领先。”根据路透社的一则电讯,第三届国际数理能力调查显示,新加坡学生的成绩排名世界第一。双语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政府的教育规划——有力的政策保障
  
  (一)坚定推行双语政策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自1980年以来,人口种族构成基本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据2005年的资料统计,在新加坡388万人中,华人约占75%,马来人约占15%,印度人约占7%,其他种族约占3%。同时,新加坡存在着多种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基督教和天主教。考虑到种族与文化的多元性,新加坡政府规定了四种官方语言,即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其中,马来语为国语,英语为行政语言。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出于维护多种族社会团结稳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考虑,决定推行双语教育政策。至今为止,新加坡已经形成以英语为第一语言,以本种族为第二语言的非平行双语教育结构。英语是新加坡的教学媒介语言,也是行政、商贸和科技用语。本族语作为传承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语言,也被重视。新加坡规定每个学生必须修订一门母语。作为全国考试的必考科目,学生的母语成绩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才能修读初级学院或升入大学。双语教育的实施,一方面保留了各民族本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小具备了英语沟通的优势,奠定了迈向国际化的基础。更主要的是,促进了各族群之间的交流沟通,维护了国家的团结稳定。
  (二)加大投入教育经费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自1990年起,新加坡政府特别拨款建立了教育基金计划(Edusave Scheme),保障每一个儿童都能最大限度和平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政府每年对符合条件的6到16岁的中小学生提供200至240新元(2009年)的学生资助基金。为了使好学生能够安心学习,政府对近1/4的进入独立学校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对于政府和政府资助的学校的学生,年度成绩排名前5%的小学生每人可领取300新元的奖学金,中学生领取500新元的奖学金,排名前5%至10%的小学生每人领取250新元的奖学金,中学生领取300新元的奖学金。同时,政府注重学校教育硬件设施的改善,努力创建一流的办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所有的政府资助的中学每年都可以得到固定拨款,以便改善设备和完成教学计划。
  据资料显示,1959年教育支出为6080万新元,1984年为17.2亿新元,1995年教育支出为37.1亿新元,加上5亿新元的教育储备基金,教育经费的投入达到42.1亿新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9%,人均教育经费近1400新元,居世界发达国家前列。
  (三)集中统一教育行政管理
  新加坡实行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国家教育部负责教育和管理学校的教育事业,包括制定国家教育计划,统一协调全国教育计划,帮助学校开展教育,为学校改善设备和改进教学质量。例如,教育部中的课程设置部(Curriculum Planning Division)主管设计、审查和修订双语教学大纲,引进西方的双语课程; 人事部(Personnel Division)负责招聘和培训合格的双语师资; 信息服务部(Information and Service Division)统管教育部和学校的电脑系统,将每个学校都配备“学校联系”(School Link) 的全国性多功能电脑网络,保证各个学校和教育部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保证了政府双语教育政策的顺利制定、实施以及改善。
  
  学校的培养机制——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分流教育,因材施教
  新加坡坚持在推行精英教育模式的同时,分流教育资源,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力求使每一个人都能接受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双语教育政策根植于学前时期,大部分幼儿园都推行了双语教育。到了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一次分流考试,根据成绩将学生分流到不同语言流的班级。EM1班要求最高,英语和母语水平均要求达到第一语言程度;EM2班要求适中,英语要求达到第一语言程度,母语要求达到第二语言程度;EM3班要求最低,英语要求达到第一语言程度,但对母语的要求降为第三语言程度。
  (二)灵活设计,课程多样
  新加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例如,小学六年级时,学生都需参加小学离校考试(PLSE),不同语言流的学生参加不同程度的英语、母语和数学考试。学校根据考试成绩将分流实施学生的中学教育。约10%的具有学术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学生参加特选课程班(Special Course),学习高级英语和母语;约50%的具有学术倾向且语言能力一般的学生参加快捷课程班(Express Course),学习作为第一语言的英语和第二语言的母语,通过GCE“O”级水平考试的学生可以进入初级学院开始为期2年的大学预科教育;其他能力相对差的学生参加普通课程班(Normal Course),学习学术性课程或工艺性课程。
  (三)强化师资,广纳英才
  自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1993年在第一届校长会议开幕式上提议改善教师待遇后,新加坡政府在加强师资投入,提高师资水平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新加坡社会已经形成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教师被称为“教育官”,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精通双语或多语,享受着比一般公务员还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了改善教学质量,新加坡大学提出了“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的口号,成立了师资招聘办公室,在英美等国重金聘请著名学者前来任教。同时,对于本国教师队伍,给予教师进修的机会,设置奖学金让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外攻读更高级的学位。争取教授、确保副教授与高级讲师的稳定,积极培养有高级学位的年轻教师,是新加坡保证师资队伍质量的三大工作重点。
  
  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趋向——广泛的文化认同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制度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涵盖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政策的影响促使了新加坡人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新加坡的家长特别支持学校的双语教育制度,自觉参加政府资助的培训课程,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据新加坡《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报告》,5至14岁的华裔儿童在家中使用英语的人数比例,从十年前的23.3%提高到35.8%,增幅达12.5%。
  社会普遍认为,英语在国际贸易和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用价值和环境的压力迫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英语。例如,新加坡社会非常重视学历,个人的学历往往和第一次就业的工资标准直接挂钩。中学学历毕业生月工资为600到800新元,大学学历为1000到1200新元,硕士学历为1400到1600新元,讲师4000到6000新元,教授的工资则上万元。同时,进入社会后,工作中定期组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并纳入岗位考核计划,激烈的社会竞争促使学生努力学好知识和技能。
  综上所述,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教育规划,学校的培养机制以及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趋向,是这三方面共同作用的成果。政府明确的教育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为学校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学校的培养机制体现出先进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了政府的教育政策;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趋向反映出广泛的文化认同,营造出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反过来保证了政府教育政策和学校教育机制的有效运行。
  我国目前也在提倡双语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许多挫折和困惑,例如,国家政策不明朗,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机制不统一,社会对双语人才认可度不高,社会趋同感尚未形成等。在调整教育政策和推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双语教育之路。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因此,建筑项目的数量正在逐步的增多,水文地质作为岩土工程勘测作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8例慢阻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让广大农
我国制度化的女子学校教育始于清朝末期,最初为教会女塾,后来又有民办和官办的女子学堂。女子学校教育孕育并促进了妇女体育的发展,妇女体育也丰富了女子教育的内容并为女子教育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但“贤妻良母”式的教育传统制约了妇女体育的发展和提高,而着重军事体育训练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又不利于女子教育的全面发展。    近代以来,教育作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一部分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和进步;与此同时,体育作为教育的一
随着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种种问题的出现,全社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以帮助学生克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校园一向倡导自由的空气。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需要有心理的支撑和成长的助力。当代大学生正处于变革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与竞争;又恰逢动荡的年龄,各种心理活
教材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的工作,包括教材建设工作,教材研究工作、教材管理工作等三个方面,其中教材研究工作是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及教材选用质量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必须提高对教材研究工作的认识,加强对教材研究工作的领导,当前地方高等院校教材研究工作相当薄弱,尤其要引起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地方高等院校教材研究工作相当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点院校对教材建设工作相当重视,已出现的教
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则是办好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它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稳定乃至人才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式创新问题,则是摆在我们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由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政治多极化的外部环境给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国家和政府在建设城市化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建筑行业和建设城市化共同向前发展,也推动了建筑技术向前发展,项目实施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办学层次与类型的日益增多以及教学内容与手段的不断更新,对教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务管理必须从静态的、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模式。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意见。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管理认识不足。教学管理中,大多只注重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