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外伤性气胸患者的效果

来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dogl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外伤性气胸患者的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58例外伤性气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9)与对照组(n=29)。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肺功能[最大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1 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l)]。

结果

观察组胸腔积血及空气吸收时间(10.29±2.13)min,短于对照组的(17.18±3.17)min,术中出血量(232.11±65.26)ml、胸管引流量(351.17±74.28)ml,低于对照组的(424.38±79.81)ml、(551.08±78.64)ml,切口长度(5.36±2.29)cm,小于对照组的(19.87±3.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15、10.043、9.952、20.487,P =0.000);观察组术后PEF(6.61±1.93)L/s、FEVl(2.80±0.79)L,高于对照组的(5.56±2.01)L/s、(2.23±0.7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9、2.800,P=0.047、0.007)。

结论

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外伤性气胸患者效果确切,具有出血少、手术创伤轻微以及治疗时间短等优点,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头旋转(转向病灶侧)吞咽训练对延髓梗死后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不良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延髓梗死后UES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治疗,包括口颜面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球囊扩张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头旋转(转向病灶侧)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评定项目包括渗透-误吸量表(PA
目的探讨温针灸对膝骨关节炎(KOA)实验兔软骨细胞凋亡及关节润滑素(Lubricin)蛋白含量的影响,为温针灸治疗KOA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及温针灸组,每组10只。通过注射木瓜蛋白酶水溶液将模型组、西药组及温针灸组实验兔制成兔KOA模型,假手术组仅将注射针头刺入髌骨下极髌腱外缘后撤出。温针灸组于制模后给予"内犊鼻"、"外犊鼻"温针灸治疗
目的探讨0.5 Hz和1.0 Hz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奥氮平治疗颅脑损伤后躁狂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颅脑损伤后躁狂障碍患者49例,随机分为1.0 Hz组(17例)、0.5 Hz组(16例)和假刺激组(16例),每组每日给予相应频率的经颅磁刺激20 min,每周6次,除此之外均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措施并配合服用奥氮平药物,连续治疗4周。3组研究对象均于治疗前后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
期刊
膈肌将人体胸腔、腹腔分隔,参与生命活动多个方面,在维持呼吸运动、稳定姿势、增加腹内压及促进淋巴回流等活动中均发挥重要作用。膈肌功能障碍可通过肺功能检查、力学指标检测、影像学检查以及电生理学检查等多种评估方法进行识别。针对膈肌功能障碍,可从膈肌训练、膈肌手法治疗及膈神经(膈肌)电刺激等多方面进行治疗干预。膈肌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却常被忽视,因此全面深入认识膈肌才能更好地利用膈肌,这样不仅能改善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针刺治疗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FD患者82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消化内科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循经取穴法,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天枢、期门、阳陵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假穴位针刺法,2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个疗程。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胃肠病
目的观察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经颅超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SH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辅以常规康复训练及患肢局部低频电刺激,观察组患者还给予经颅超声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固态测压方法观察健康人颈前区不同部位组合电刺激对食管上括约肌(UES)功能的瞬时效应,并探讨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共招募17例健康受试者,每位受试者依次接受假刺激(SS)、颈前区舌骨上下同步刺激(SIHS)、舌骨上刺激(SHS)及舌骨下刺激(IHS)四种形式刺激,脉冲频率80 Hz,电刺激强度以最大可耐受为限。借助高分辨率固态测压系统(HRM)采集4种不同刺激状态下受试者吞咽时和非吞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局部神经阻滞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2组患者均给予日常生活指导、超短波、中频电疗及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常规徒手定位神经阻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距离测量法对2组患者疼痛情况及腰前屈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临
目的探讨双侧手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后单侧手功能障碍患者3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组(16例)和对照组(15例),2组均给予患侧常规手功能训练,每次6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双侧手功能训练,每次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测量患者双侧手屈曲动作下及背伸动作下的屈指浅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