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取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是师生双方基于文本的有效对话,教师要吃透文本,有效提问,促进对话的深入。
  
  一、平等对话,点燃生成的精彩。
  
  对话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的。通常课堂中的对话分为显性对话与隐性对话两种。前者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具体实行了的对话;后者则是因为时间等多因素的影响,只发生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未能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碰撞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常见于我们个人的平时阅读中。课堂上我们注重的是显性对话,而湮没了太多的隐性对话(事实上确实无法兼顾)。对话前,教师备课时查阅多方资料,针对文本设计问题时尽可能地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学生只需带着耳朵认真听,踊跃说,就是我们最期望的场面。如能不囿于思维的局限,发表与众不同的独立见解,那简直就是一节课的闪光点了。忙着说,当然就忽视写了,所以学生们根本不需要动手,只要动脑动嘴则可。可是真正的对话不可能是“一”对“多”的(那是演讲),只能是“一”对“一”的,哪怕对话场的氛围营造得再热烈,要想每个人都充分表达根本就是不可能的。我们试着顾及到每一位学生,但事实上总是只能聚焦到某些学生身上,造成一部分人的无所事事,游离在对话圈子之外。那些对于“对话”不感兴趣,稍不留神就被自己的思维的翅膀带到九霄云外去的学生,这样的课堂究竟意义何在?即使他们也与文本进行了对话,但因为未能转为显性,而将对话导向虚无。所以很可能的结果是,不仅书上一片空白,而且脑中亦是如此吧!要想彻底改变此种状况,唯一途径在于缩小对话范围,那只能实行小班教学了。可是我们目前的课堂就是陷在好像“对话”又似乎“演讲”的尴尬境地里。
  
  二、回归生活,激起阅读的愿望
  
  课堂上,我们在聊“生活”。我们试着打通语文与生活的壁垒,将生活之活水引进课堂,但却忽视了文本,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忽视了对文本的潜心体悟。有时从文本中引发出一个话题,我们就开始热闹地言说,我们似乎特别害怕冷场,于是我们一个接一个地聊。可是时候我们聊完了“生活”,却突然发现与文本没有丝毫的关系,课本早就躺到一旁睡大觉去了。现在的课堂,我们只千方百计地求学生说,只要说起来!至于说什么,怎样说,说得怎样,反而不太注重了,因为生怕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现在回头想想,不禁后怕。“语文就是生活”这句大师的话,通俗丽又深刻。但语文绝对不能等同于原生态的生活,我想,那是指语文的内容,我们要从语文课中学思想内容人文情感,我们更要学习语文这门独特学科的表达形式。换句话讲,我们要学的是“语言”的功夫。我们要“仔细领会言语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而不是反客为主,本末倒置。现在的课堂,我们不知道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那么应该怎样做,这里边的“度”和“时机”该如何拿捏,也许这是最一个语文老师专业化素质的最大考验。
  
  三、特出主体,教学为学习服务。
  
  课堂上,我们在“教”。看起来,这样表达有点可笑,且慢,来看看我们在教什么以及教得怎样。一方面我们自以为是地教着,依自己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还有文章的个性来开发教学内容,这是现在语文界比较提倡的但也是最难以把握的教法,无论是施教过程还是评价标准。而另一方面我们教着教参,教着文体。文言文就是积累点字词翻译,现代文就是教些文体常识,长年累月地这样教着,使部分教师的热情消散殆尽。教学内容尚不大明确,教的效果又从何谈起呢?老实说,语文这门学科是最不能功利地用“有效与否”来衡量的。但是任何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这节课,你的学生思考了吗?”不妨时常问问自己。可是,我们的“教”无法找到合适恰当的切人点,无法帮助他们生疑,准确解疑,学生的思维没有发展,到头来还是无效教学。一篇课文,老师教了与没有教,结果一个样,甚至更糟,这样的情况大片存在。这真是对语文老师莫大的讽刺,这种情况可能也只能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甚至很多语文老师自己也困惑,“有的文章,学生一看就懂,没啥可教的;有的文章,距离学生太远,教了也不能懂。”但不能不教啊,怎么办呢?照着教参,设计几个问题,引发几个讨论,组织一场对话,这一课就这么打发了。照此看来,现在上课确实轻松,但灵魂愈加不安了,不知道到底教些什么,不知道怎样有效地教,心里发虚,不踏实啊!试想,这样的“教”又怎能奢求学生留下什么痕迹呢?无论是课本上还是脑海里。
  总之,对话的前提是找到“话题”,话题从何而来?不是教师的话题,而是学生的问题。学生学会提问,是会学习的前提。没有问题,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学习就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思考的动力。所以,培养学生的“生疑”能力至关重要。最原始的做法,就是充分利用学生与文本初次接触的契机,在文本空白处即时写下自己的困惑之处。在课堂上,为了杜绝有些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所以必须作出硬性的规定,每个人必须提出五至八个问题,而且必须认真地书写下来。之所以要写下来,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持有慎重的态度,充分地尊重自己的原初阅读,也为了让那些个性散漫的同学不至于很快将自己的问题遗忘。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会怎样针对文本来设疑。为了将这一行为塑造成良好的习惯,也为了保证问题的质量,教师有必要建立督查制度。课堂上必须给出时间来完成这一环节,才能为对话作出了有效的铺垫。
其他文献
[摘要] 美声唱法即“美妙的歌声”。它在歌唱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习歌唱者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本文将从美声唱法的正确姿势,腔体的统一,喉头的正确打开安放。呼吸的基础训练以及腔体的共鸣等五方面来阐述美声唱法的基础训练,  [关键词] 姿势;打开;安放;呼吸;共鸣    歌唱艺术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在我国,根据歌唱所用气息,语言和风格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习惯于吧歌唱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
课堂教学改革已两年有余,感悟颇多,但笔者确一直认为“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最根本的思想和目标,这也是大学四年本科教育对笔者最大的思想教育。毕业四载,本人也对“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期间亦有不少惬意与坎坷。恰逢此空前浩大的教学改革大潮,我校提出“学、讲、练、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这也促使笔者对教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笔者以为本次“学、讲、练、点”教学改革的中心是“学”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学科,更是初中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新的课标实施后,对思想品德课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的扣在了一起,很多课文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很多课文正是学生好奇的知识,而且课本又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每课都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很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我试图尝试了多种创设情境的手段,具体设想:巧设导入,唤起兴趣——精设情节,诱发兴趣——联系生活,增添兴趣——动手操作,强化兴趣——化静为动,发展兴趣。  【关键词】活动;经验;自主探索;主动参与    一、问题提出    当今的教学过度重视知识、能力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何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投入是不会发生的,而且学生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本身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变量,也是
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塑造者,人格的锤炼者。班主任应该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面对现实教育体制下的教育形势,学生难教,班级难管,似乎在很多班主任的心里产生了共鸣。如何有效地管理班级,可讨论的话题很多,我想,从班主任自身做起,做一个富有新时代的班主任是值得思考与实践的。记得一位优秀班主任在做经验报告的时是这样说过: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
[摘要] 通过对意识形态及其特点的研究,把握其实践性、总体性、阶级性等,是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 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特点;启示    一、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其开创者是法国启蒙学者、哲学家安托尼·德斯杜特·德·特拉西。1797年特拉西最早在其撰写的四卷本巨著《意识形态原理》中提出了“意识形态”,主要是
任何班集体都存在着“好、中、差”三类学生,因为他们的个性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也不相同。由此对于后者在学习中出现困难,统称为“学困生”。有的放矢的“补差”方法是“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这一方法源于“困材实施”的原则。  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了解到学困生的差距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这些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第二,识记的知识有误或不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实践证明,只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
【摘 要】学校往往是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地方,因此提高学校对于小学生在于文化教育及心理教育上的教学效率,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课堂效率很多情况下,由学生自身情况引起,而这些情况的解决方式,最好是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心理上得到解决。    一、当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生活背景特点    当今小学生在现在生活及社会背景下,无论是心理特点还是生活特点,都与以前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别。学校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