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R&D投入的区域差异及其解释

来源 :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GameKin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在对我国R&D投入区域差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引起这一差异的影响因子提出一个假说,并对该假说进行了检验,认为对区域R&D投入做出正向贡献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程度及人力资本投入。
  
  关键词:R&D投入;区域差异;市场竞争程度;人力资本投入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6-0038-03
  
  1.引言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思想最早由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但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经济增长理论家才将这一因素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中。阿罗(Arrow,1962)和谢辛斯基(Sheshinski,1967)首先将技术进步作为资本积累的副产品,通过产生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和知识的外溢来导致整个经济生产率的提高。其后,罗默(Romer,1986)继承了阿罗的干中学的概念,提出了一个以知识生产和知识溢出为基础的知识溢出模型,用技术外部性或知识的溢出来解释经济增长。卢卡斯(Lucas,1988)则沿用了乌沙华(Uzawa,1965)的模型机理,用人力资本解释长期经济增长。
  但是,以上模型解释了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却没有引进技术变迁的理论,技术的进步仍然不是技术创新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技术投资、主动技术创新的结果。针对以上理论的不足,R&D模型应运而生。在R&D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主动进行的经济活动,即R&D投入和一种R&D生产。R&D模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平创新模型(Horizontal Innovation Model),即增加产品种类的R&D模型,另一类是垂直创新模型(Vertical Innovation Model)即改进产品质量的R&D模型。前者如罗默(1990)、格罗斯曼和海尔普曼(Grossman & Helpman,1991)、琼斯(Jones,1995)以及巴罗和萨伊马丁(Barro & Sala-i- Martin,1995)等。后者包括阿洪和豪威特(Aghion & Howitt,1992)的R&D竞争模型,西格斯托姆(Segerstrom,1990)的专利竞争模型,格罗斯曼和海尔普曼(Grossman & Helpman,1991)的质量阶梯模型等。学者们较一致的观点是,R&D投入能带来技术进步,产生正的社会外部性,并诱发经济制度变迁。
  我国学者对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的讨论,主要集中在R&D发展与经济增长、R&D发展的地区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形成两个方面。钟宝国等(2007)R&D投资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研发投资投入的增多我国GDP呈现平稳上升态势,微观企业在研发投资方面有较强的动力,但缺乏资金的支持。许冶、周寄中(2007)对我国政府公共R&D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发现,二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苏素(2007)、邓海斌(2006)分别从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角度论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R&D、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关系。而林毅夫(2004)却认为,R&D投资尽管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但却违背中国的比较优势,以技术模仿、引进与吸收为主的战略政策才是符合中国比较优势原则的正确选择。赵喜仓等(2003)对2000年我国R&D现状进行了地区比较分析,对如何进一步优化R&D资源配置效率、协调R&D资源地区差异提出了政策建议。覃成林(2002)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分析了区域R&D产业的发展差异,认为尽管各区域对R&D产业发展都高度重视,但中部地区的产出效率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而且投入小的区域其产出效率却比较高。胡鞍钢、熊义志(2000)认为欠发达西部地区要摆托低水平均衡陷阱,必须依靠知识技术进步,充分利用R&D知识溢出效应,而地方政府必须成为缩小R&D差距方的主要组织者、推动者和服务者。
  尽管以上对我国R&D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却主要集中在以R&D的地区差异来解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创新能力的差异,而却未对R&D投入地区差异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拟在对我国R&D投入区域差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就引起这一差异的影响因子提出一个假说,并对假说进行检验,以期对我国R&D投入区域差异给出解释。
  
  2.我国R&D投入的地区差异
  
  从1998~2005年8年间各区域R&D经费投入总量、均值及发展变化趋势来看,全国R&D经费投入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R&D投入总量、省均值、省均年值按东、中、西依次下降
  8年间,全国31个省(市、区)R&D经费投入共10 284.8亿元,年均投入1 285.6亿元(表1),省均投入331.77亿元,省均年投入41.47亿元。其中东部地区投入7 231.1亿元,省均年投入82.17亿元;中部地区投入1 594.4亿元,省均年投入24.91亿元;西部地区投入1 455.3亿元,省均年投入15.16亿元。年均投入值和省均年投入值中部地区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2.05%和30.32%,西部地区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0.13%和18.45%。
  2.2 东、中、西各省R&D投入占全国的比重基本上依次排在前、中、后十位
  
  按1998~2005年各省R&D投入年平均值占全国的比重排序,东部11个省市区中,有7个排在前10位(表1),依次为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辽宁和浙江,其余依次为西部的四川、陕西和中部的湖北;中部地区的8个省中,除湖北和江西外的6个省排在11到20位之间,另外4个分别为东部的天津、河北、福建和西部的重庆;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区中,除四川、陕西、重庆外的9个省区全部排在21至31位。
  2.3 各年份R&D投入的份额表现出东部持续上升,中、西部持续下降的趋势
  从1998年到2005年,东部地区的R&D投入增长了4.63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8.01%,这种高速增长使其在全国的份额从64.78%快速上升到72.40%(表2),上升近8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同期分别只增长了3.22倍和2.68倍,增长率分别为22.83%和20.44%,应该说增速不能算慢,但由于基数小,且增速相对东部较低,从而使其份额分别从17.75%和17.47%下降到14.86%和12.74%,合计约下降8个百分点。
  
  3.假说、数据、模型及结果
  
  3.1 假说
  一个地区的R&D投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区域整体的角度看,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或整体经济实力,这是影响R&D投入的基础性因素。可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或经济实力越强的地区,其R&D也越大,占GDP的比重越高。(2)市场竞争程度。市场竞争为企业的R&D投入提供了原动力,按照经济学理论的一般解释,市场竞争程度越高的行业或地区,其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也越高。(3)地方政府对R&D活动的重视程度。地方政府重视程度涉及政府对R&D投入主体的资助力度及所制定的政策对R&D投入主体的激励程度,一般可认为,政府对R&D投入重视程度越高,当地该投入强度越大。(4)人力资本投入。R&D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人力资本投入是形成人力资本存量的主要手段,人力资本投入越大,R&D活动也应该越活跃。基于此,我们给出了一个假说,即一个地区的R&D投入由以上因子决定,区域之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导致了R&D投入的差异。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村庄内部的空间构造对村庄公共权力的产生和运行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一方面,明确的村庄次属空间单元的存在使得村庄公共权力的分配能够找到一个明确的地理依据,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因权力——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村庄派性的形成;另一方面,村庄空间的非均衡性又造就了村庄权力的一种与制度规定并不相同的层级性,由此而导致了村庄中心与边缘的政治格局。国家权力的实现依托在村庄既有的空间格局之上,从而凸
期刊
内容提要:金融产业成长表现为时间上不间断的连续过程,经历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推进,逐渐实现量性区间向质性区间的过渡。本文从量性指标和质性指标两方面,通过纵(时间序列)、横(空间维度)两个方向的对比,考察西安区域金融产业成长的基本现状,研究西安市金融产业成长的时序特征,希望对加快西安金融产业成长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金融;金融产业成长;量性指标;质性指标  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
期刊
内容提要:南方村落多为单姓聚族而居,以血缘为联结纽带,构成“血缘共同体”;北方村落则是多姓杂居,家族之间的关系作为村落内部最重要的关系形态,是村落共同体的联结方式,以此为纽带形成的是“关系共同体”,族际关系的不同形态决定村落的生活和治理的不同面貌。血缘共同体与关系共同体因其内部的结合方式和纽带的差异,使得共同体内部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地方性共识、规范和伦理取向也大相径庭,相异成
期刊
内容提要:19世纪美国西部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变的历史震颤,这不仅是工业化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融合,而且是各种社会因素积极整合的必然结果,为我们认识工业化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借鉴美国西部工业化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在我国西部工业化进程中,落实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国;中国;西部;工业化   中图分类号:F41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
期刊
内容提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产生了类似于公共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地悲剧”,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蜕化,如何实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解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公地悲剧;旅游资源;甲居藏寨  中图分类号:F59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依据中外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金融生态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针对目前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建立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通过运用三种建模方法,对西部各省区的金融生态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估;得出重庆、四川、陕西三省市的金融生态水平建设表现最好,甘肃、内蒙古、广西、新疆次之,而宁夏、云南、贵州、青海、西藏的表现较差,需要引起重视。最后,文章针对以上实证分析的结论,给出了相
期刊
落后地区公共物品的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能显著减少收入分配差距,关键公共服务的提供对于贫困人口的脱贫、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世界发展报告 (2004)却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服务,如道路、教育、健康服务、卫生饮用水、通讯等很难真正让贫困人口享受到实惠”[1]。在我国广大牧区,尤其是高寒牧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阻隔及逐水草而居生活方式的影响,人口分布稀疏,公共产品供给尤为不足,广大
期刊
内容提要: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演进受相互间胁迫和约束机制制约,如何促进其协调发展已引起广泛关注。对云南省近15年来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的演化状态及协调发展态势的分析表明,两系统长期处于不协调状态;近年来,系统耦合关系虽呈协调演进之势,但其速度缓慢,且环境保护和治理滞后;未来两系统协调发展仍将面临重大挑战。  关键词:耦合度;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态势;边疆山区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以甘肃省为例,运用金融发展的三个指标即经济金融化程度、证券经济化程度、保险经济化程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甘肃经济金融化程度指标C/GDP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协调,金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问题;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有不显著的作用;保险业对甘肃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甘肃;实证
期刊
内容提要:在全球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虚拟水战略主张贫水国从富水国进口水强度高的农产品来间接解决本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虚拟水战略由于未充分考虑贸易双方的水资源比较优势,认为只有贫水国和富水国之间才能发生贸易,这客观上使水资源在全球尺度上不能完全有效分配。文章将虚拟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以中美农作物产品贸易为例讨论了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水贸易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中美农作物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