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及技术措施探讨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bixia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规模的扩大,让城市化发展质量备受关注。给排水管道是城市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是保证城市安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重点探讨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与技术措施。
  关键词:市政排水管道;布置设计;技术措施
  在市政建设工程中,给排水管道的施工技术能及时疏通市政供水以及城市污水。市政给排水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工序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其中涉及到很多布置设计与施工因素,任何环节、任何一道工序出现故障,都会对整个市政给排水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提高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工作有效性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1、市政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
  1.1给水管道布置设计
  首先,最关键的是满足城市总体的规划要求,最大程度缩减管线长度,对其他相关管线进行协调控制,保证供水的安全性。给水管道是市政给排水管理布置设计的基础和前提,设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城市整体规划要求,时刻秉承“管线长度最小化”原则,协调控制好其与其他管线之间的关系,保障城市用水安全。
  市政给水管道分为输水管网、配水管网两大块。其中,输水管网,指输送水资源的管线,也指水源到水厂的管线网络。在布置设计输水管网时,除了用水大户外,管网一般不与用户直接连接。配水管网,指对用户实施供水管道的网络,配水管网会与水户直接连接。配水管网的管径只要有接户管、干管、分配管等,不同的管径功能不同。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配水管网时,必须立足当地的实际情况。
  其次,根据城市市政规划来选择确定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形式。新时期,我国城市市政给水管网布置设计分为环状管网、树状管网两种。环状管网管线长、成本高、不易产生水锤、安全性高等特点,适用于供水量大、要求高的城市;树状管网管线短、成本低、设计简单、水利条件差、安全性差等特点,适用于供水量小、要求不高的小城市。
  不同形式的给排水管网设计,节约水资源是关键,根据城市给排水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缩减布线长度,科学设计干管之间的距离,最科学的应距离区间为600-900米,具体情况根据城市实际工作时要求而来。
  1.2市政排水管道布置设计
  由于城市对雨水与污水处理方式不同,因此,二者的管道布置设计也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雨水管道的布置设计。城市中的雨水大多是通过沟渠相互连接,从而汇集在一起。特别是夏季暴雨频发期,一旦没有及时排除汇聚的雨水,很容易引发城市内涝灾害。而雨水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大部分城市雨水多直接就近排入水体。因此,雨水的排水管道应布置设计在河道周边,但是,应将排水管的标高设计的相对高一点,在充分考虑城市规划格局的情况下,科学划分汇水面积,设计多个排水口,防止出现管道被埋的问题。
  第二,污水管道的布置设计。城市污水主要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污染性强,易引发环境污染。所以,城市市政排水系统采用雨水、污水分流措施。对于污水排放,尽可能将周边污染汇聚起来集中排放,根据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的位置来设计排水管道,避开如公路、河道等区域来布置污水排水管道。充分考虑道路的坡度、方向来设計污水排水系统。保证管道的防渗透性,避免由于污水浸入地下引发环境污染。
  2、市政给排水管道技术措施
  具体案例:某市一区域在布置设计给排水管道时,提出了防治内涝和山洪方面的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时,给排水管道会占用部分河道,需要拓宽桥梁,因此,充分考虑管道开挖与回填、管材选用等内容,提高市政排水管道布置设计的有效性。
  2.1给排水水量计算
  2.1.1污水设计总流量
  在计算污水设计总流量(Q,L/s)之前,需要计算居住区的生活污水设计流量,公式如下:Q1=n×N×K2
  其中,n指污水定额,L/(人·d),包含居民的生活污水定额、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可按照当地用水定额的80-90%取值;N指设计人口数;K2指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污水设计总流量的计算如下公式所示:Q=Q1+Q2+Q3
  其中,Q1指居住区生活污水设计流量,L/s;Q2指工业企业内生活污水量、淋浴污水量,L/s;Q3指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量,L/s,其总变化系数应根据工艺特点确定。
  2.1.2雨水设计流量O,L/s。Q=FxqxW。
  F指汇水面积;w指径流系数,按有关规定计取;q指设计暴雨强度。
  笔者认为,在正式施工前,应充分理解和掌握给排水工程的规划图,对于管道系统的布置要科学、合理,控制好能耗与漏损概率。其次,要结合该区域的全面发展规划,在充分满足管线要求的情况下来铺设给水管道。考察道路的实际路幅状况。
  2.2给排水管道布置设计
  立足工程实际情况,选择低于DN1000的水管管径,选用球墨铸铁管。穿越障碍物的水管道采用焊接钢管。
  以给水工程规划图为依据,科学性、经济性布置设计管道系统,有效控制能耗与漏损概率,同时,参考整个地区的建设发展计划,给水管道敷设要满足管线要求。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合适地方进行布置,并保证有充足的预留管。
  2.2.1雨水管道布置设计
  该区域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降水变率和降水年际变化大,最大年降水818.6毫米,最小年降水242.7毫米。雨水管道设计应充分考虑降水变率和降水年际变化,选择管径;并根据使用功能选择适合的防洪设防等级。
  笔者根据该区域雨水管道填埋的较浅的实际推荐使用承插双壁波纹管、橡胶圈柔性接口。由于本区域属于黄土丘陵地貌,平均海拔高度1100米,山峪、沟渠众多,城区沿河道两岸分布,雨水管道要依据河流的位置来设计,遵循就近原则,设计管道在河道附近,并且地面标高要高于洪水位。
  由于区内建筑物沿主要河道分布,所以,设置多个排放口、科学划分汇水面积,保证雨水能在最短时间内流进河道。
  2.3污水管道布置设计
  管材的选择应选用抗渗透性强、承压性好的管道,笔者深入分析该工程相关数据,推荐使用HDPE缠绕结构壁管,热熔连接接口。一切以规划图来规划,尽可能降污水管道铺设与市政道路周边,选择的路线尽可能不要穿过河道和铁路以及高级公路等一些障碍物。道路排水应选用雨、污分流制,污水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道路布局、坡向等因素,设计在车道下方,污水预留的支管间距必须大于90m,确保每个地方不少于一根预留管。污水管的管径应根据污水量、水力坡度等因素来确定布置设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管道布置设计和施工过程都相对复杂,且涉范围较大,在某施工中环节出现问题,直接影响整个给排水施工的质量。对城市安全稳定、人民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所有,在给排水施工中,需保证给排水管理布置以及设计的合理性,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较大提升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为城市给排水管道的布置设计提供强大的技术与资金支持,不断创新改革,实现城市科学、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回望风云激荡的2017年,福建经济在增速处于合理区间、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态势中向前迈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重大改革试验加快推进,创新支撑作用持续提升,产业转型升
期刊
修改后刑诉法有关规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法律监督权司法化,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得到明显增强。应正确处理司法化的法律监督权与法院审判权的关系;法律监督的司法化重心在于强化
【摘 要】语用学研究语言的运用及其规律,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将语用学理论运用于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阐释了语用学中的语境、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论在翻译中的运用,每个方面都用了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使我们看到了语用理论在准确推断话语语用意义、推动翻译实践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翻译 语用学 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
东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不同,元极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当代展发出新的生命力.元极学的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与和谐性,天人合一为其思想核心,探索宇宙奥秘
齿轮啮合的动态特性研究是事关工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在对齿轮传动本身开展深入研究的同时,利用多元化的方法降低齿轮的啮合冲击,可以在提升齿轮传动效果的基础上,提高齿轮的工
摘要:城市道路桥梁的施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现在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建筑行业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尤其是城市道路桥梁的建设。在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注意的,无论是施工者还是管理者都需要特别注意,为了能够建设出高质量高标准的道路桥梁,相关人员需要不断地探索。本文根据调查,总结了一些在城市道路施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城市道路桥梁;
本文随机抽取三百条英汉谚语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谚语翻译中显化现象明显,汉译英的显化程度高于英译汉,并探讨了导致英汉谚语翻译中的显化产生的各种因素,指出英汉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太原市绿色转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山西省进行绿色转型的需求已经非常迫切的结论,并提出
水泥行业是我国的传统工业,也是基础工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水泥产量为66万吨,到2010年产量已突破18.8亿吨,年产量已经超过世界的50%,连续25年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水泥的生产过程会带来一定的温室气体的排放,约占全球人类活动导致排放的5%。全球水泥生产从2000年到2006年增长了54%,同期的排放量从5.6亿吨增加到18.8亿吨。模型估计显示2050年全球水泥产量将达到3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