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融背景下清代诗人笔下的归化城书写

来源 :阴山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sZhang_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归化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成为清代军事驻防、经济贸易、宗教传播、文化交流等的重要枢纽,以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为主的多种文化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为此,日益繁华的归化城逐渐进入诗人视野,他们对归化城的诗歌书写是各民族在长期互动中发生的文学事件,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融入整个文学洪流中,充分展示了清代归化城在北方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的空间意义,从中亦可窥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基因.
其他文献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民俗事象.民俗既是风俗习惯又是文化现象,民俗的形成和巩固需要借助方言这个有机载体,方言词汇是了解民俗事象的活化石.方言与民俗休戚相关,二者互为因果.作为涵化了民俗要素的陕北方言,是陕北文化的语言符号和民俗符号,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等理论以陕北民歌作为研究底本,从方言与民俗的关系,梳理和分析陕北方言的特殊量词的修辞功能和文化功能.这是研究陕北方言与文化的新路径,能够为民间文化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启迪.
人治道路以建设人格化秩序为其鹄的,必然存在超越法律的主体和权力;而法治道路则以建设非人格化秩序为其奋斗目标,意图将所有人格主体纳入法秩序约束范围.我国之所以选择法治道路,主要原因包括:从历史出发,“走出人治”“迈向法治”是党和国家历史抉择的结果,目的 在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从现代化目标来看,现代化作为植入和培育现代性的过程,法治的精神和制度更能契合现代性的精神和制度性需求;从人权的角度观察,法治是人权保障的政治承诺和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美国汉学家康达维英译《文选·赋》的副文本规模庞大,具有特色并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一是副文本融合中国传统注疏与西方文学译著体例而自成体系风格;二是注释内容丰富考辨深入,兼取古今中外之长而富有学术内涵;三是康达维副文本成就的获得既是对前辈汉学家运用语文学方法解读文本的学术继承,又是出于他自觉以“译文+副文本”方式有效传播中国古代辞赋的学术使命;四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翻译及跨语言文化传播有方法论启示.
词学史上论析金元少数民族词人,关注最多、评价最高的莫过于萨都刺,被称为“一代眉目”.萨都刺承继北宗,而又兼容婉约,内蕴深厚,词风独特.萨都刺词是元代民族文化交融的体现,也是元词南北词风交融的体现,具有重要的词史意义.
行政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是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特征.被认定为不合法的规范性文件并不意味着该文件的失效,人民法院通过发出或者抄送司法建议的方式,对不合法规范性文件予以纠正告知.这种案后处理具有发现、威胁、纠正等司法功能.但当前处理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审查认定的法律授权不明晰,不合法的纠正措施不强制,不合法责任的追究不到位等.因此,应当根据司法审查标准类型化处理措施,分为内容审查标准与程序审查标准的处理程序;同时,建立制定机关对司法建议的反馈机制,明确案后处理程序与制度;最后,还应当建立规范性文件不合法
早在本雅明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因素,技术的发展导致“灵晕”的流逝,改变了社会和个体的视觉习惯.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的观看取代了记忆的地位,事性的隐退和物性的凸显改变了原有的物我关系,进入纯粹形式的静观之中.视觉受到物的形式的刺激暂时得到解放,最终结果是理性对感性的收编,视觉审美自成体系,遮蔽了现实.新时期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我们试图通过对本雅明视觉思想的分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司马迁在塑造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四位公子的人物形象时,所依靠的是不拘史法,肆心而作,突出创作主体之“奇美超常”,将人生遭际和情感的激荡与史学实录边界进行碰撞的率心笔法,将历史人物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既依循历史又激活历史,从而创作出人生的历史,而非历史的人生.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狐女形象的描写极具研究价值.追溯狐文化的源头,可知中国古代狐女形象由来已久且不断发展变化,及至《聊斋志异》,已完成了在文艺作品中世俗化和人格化的演变历程.以词汇统计的方式整理《聊斋志异》中狐女形象的基本信息,发掘其年龄区间及籍贯地域化特征,梳理其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呈现点,可以得出蒲松龄建构的美狐世界所展现的审美趣味.该世界中狐女形象具有显著的“少女化”特征且往往品德高尚、温柔敦厚,与个别淫狐、恶狐形成美丑对比,展现了蒲松龄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与向往.同时,美狐自身的开放特性与后期的保守
应该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艺术作品的阐释活动.根据艺术作品中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变化,艺术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古代时期、现代时期、后现代时期.古代时期的艺术所指大于能指,作品揭示普遍的真理,意义事先存在;现代时期艺术关注个人的价值,所指缩小了,能指的地位有所上升,二者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后现代时期,所指与能指的意义链条断裂,能指被无限前推,所指则消失了.所指存在一个弱化的过程.基于不同时期艺术作品意义明确性程度的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阐释方法来进行阐释.对于缺乏意义的后现代艺术,采取主观主义的阐释方法,每一件艺术作品都
“莲”文化是中国花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成为花卉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莲”文化研究可分为奠基、发展、深化三个阶段,对“莲”文化进行溯源可自生殖崇拜始,并以此为基点不断演变并且逐步深化,揉入了儒家、道家、佛教各自的宗教内涵,具有浓厚的哲学、宗教意味.莲的美学蕴涵伴随着宗教蕴涵产生,形成了特殊的审美风尚和理想人格,这一理想人格在宋代得到了确立.周敦颐的《爱莲说》确立了“君子莲”的理想人格,是“莲”文化在哲学、宗教与美学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