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国家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十三五”期间高职教育将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才引进作为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关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当前各高职院校纷纷启动“人才强校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产生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对探索高职人才队伍建设、构筑特色人才体系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
高职教育发展之初,其高学历与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早期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主要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近年来,伴随高职学院的数量以及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各高职院校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幅改善,师资队伍实力明显增强,满足了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保障了高职基本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二、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引进竞争力相对较弱
经过多年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初步形成规模,赢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同。但受长久以来客观条件的制约和社会观念的积累,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仍然处于低端,其认识、定位、投入、政策、评价等方面仍处于次要位置,在科研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高职院校的空间相对狭小。这些客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增加难度。伴随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以上问题逐渐得到相应缓解,但需要一定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标准不尽科学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办学水平,缩小与本科院校的差距,尤其是为满足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其他办学评估的需要,过于重视引进人才的学历、职称,相对忽视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要求,因此所引进的人才在发挥其作用时,无法完全满足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而真正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行业精英、业务能手,往往却由于学历、职称等方面的要求被拒之门外。
(三)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手段较为单一
在人才引进的手段上,高职院校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过于强调待遇、福利、安家费等硬件条件,而忽略人才引进的竞争趋势已经逐渐由硬性竞争转向软性竞争,人才更加看重所提供的用人环境与发展平台。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吸引力更加体现在是否有一个政策宽松、学风优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软环境。
(四)高职院校缺乏引进人才的有效管理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引进、轻管理的现象。在引进人才时出于学院人才结构的长期规划和调整,而在实际对于人才的使用及必要条件的支持上较为缺乏,造成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只是简单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难以达到引进人才的预期效用。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对策
(一)深化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办学水平与人才吸引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与人才吸引力正相关。当一所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蒸蒸日上,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时候,其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自然逐渐提高。各类人才的引进同时也有助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推动办学软实力提升的。因此,人才引进工作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理顺高职院校机制体制,把握内涵与外延建设尺度,努力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竞争力。
(二)科学规划人才引进标准,建立健全人事制度
在人才引进时,应当统筹考虑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实际,明确各类人才学科、学历、学术水平标准,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由粗放式人才引进逐渐向集约型人才引进过渡,注重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于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人才在任职条件上适度放宽。同时应当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当前机制体制对于人才引进的束缚,对学校的人事制度加以改进,拓展人才引进范围的深度和广度。
(三)建立引进人才管理机制,保障人才效用发挥
为了保证人才质量,发挥人才效用,应建立科学合理,激励与考核并重的人才管理机制。既要把人才安排到能够发挥所长的工作岗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加强考核管理。
(四)加强引进人才再培养,提升人才引进效益
在使用引进人才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人才的再培养。对人才“只使用不培养”,缺乏学习进修、提高机会的做法是引进人才管理的短视行为,将缩短人才的使用寿命,降低人才的使用价值。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需要不断“充电”以保持人才的质量。另一方面是由于所引进的人才尤其是来自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在引进之后应采取各类措施以使他们尽快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对这类人才的培養相对应更加侧重于教学理论培训以及教学能力的培训,切实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切实将实践技能转化为教学手段,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培养产生最大化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雪芳.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5)
[2]韩鹏.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机制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
[3]赵蕾蕾,韩华柳.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6)
[4]柯万利.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06)
[5]吴艳萍.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践与思考[J]. 交通职业教育.2014(06)
一、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
高职教育发展之初,其高学历与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早期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主要以高学历高职称为主。近年来,伴随高职学院的数量以及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各高职院校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幅改善,师资队伍实力明显增强,满足了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保障了高职基本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二、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引进竞争力相对较弱
经过多年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初步形成规模,赢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同。但受长久以来客观条件的制约和社会观念的积累,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仍然处于低端,其认识、定位、投入、政策、评价等方面仍处于次要位置,在科研申报、论文发表等方面,高职院校的空间相对狭小。这些客观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增加难度。伴随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以上问题逐渐得到相应缓解,但需要一定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标准不尽科学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综合办学水平,缩小与本科院校的差距,尤其是为满足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其他办学评估的需要,过于重视引进人才的学历、职称,相对忽视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要求,因此所引进的人才在发挥其作用时,无法完全满足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而真正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行业精英、业务能手,往往却由于学历、职称等方面的要求被拒之门外。
(三)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手段较为单一
在人才引进的手段上,高职院校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过于强调待遇、福利、安家费等硬件条件,而忽略人才引进的竞争趋势已经逐渐由硬性竞争转向软性竞争,人才更加看重所提供的用人环境与发展平台。高职院校人才引进的吸引力更加体现在是否有一个政策宽松、学风优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软环境。
(四)高职院校缺乏引进人才的有效管理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引进、轻管理的现象。在引进人才时出于学院人才结构的长期规划和调整,而在实际对于人才的使用及必要条件的支持上较为缺乏,造成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只是简单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难以达到引进人才的预期效用。
三、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的对策
(一)深化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办学水平与人才吸引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与人才吸引力正相关。当一所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蒸蒸日上,办学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时候,其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自然逐渐提高。各类人才的引进同时也有助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推动办学软实力提升的。因此,人才引进工作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理顺高职院校机制体制,把握内涵与外延建设尺度,努力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竞争力。
(二)科学规划人才引进标准,建立健全人事制度
在人才引进时,应当统筹考虑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实际,明确各类人才学科、学历、学术水平标准,避免盲目追求“高精尖”,由粗放式人才引进逐渐向集约型人才引进过渡,注重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于具有实际工作经历的人才在任职条件上适度放宽。同时应当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当前机制体制对于人才引进的束缚,对学校的人事制度加以改进,拓展人才引进范围的深度和广度。
(三)建立引进人才管理机制,保障人才效用发挥
为了保证人才质量,发挥人才效用,应建立科学合理,激励与考核并重的人才管理机制。既要把人才安排到能够发挥所长的工作岗位,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加强考核管理。
(四)加强引进人才再培养,提升人才引进效益
在使用引进人才的同时,应当高度重视人才的再培养。对人才“只使用不培养”,缺乏学习进修、提高机会的做法是引进人才管理的短视行为,将缩短人才的使用寿命,降低人才的使用价值。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需要不断“充电”以保持人才的质量。另一方面是由于所引进的人才尤其是来自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在引进之后应采取各类措施以使他们尽快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对这类人才的培養相对应更加侧重于教学理论培训以及教学能力的培训,切实帮助其提升教学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切实将实践技能转化为教学手段,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专业技能的培养产生最大化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雪芳.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5)
[2]韩鹏.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机制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
[3]赵蕾蕾,韩华柳.高职院校人才引进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6)
[4]柯万利.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策略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06)
[5]吴艳萍.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践与思考[J]. 交通职业教育.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