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脊索瘤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 男,41岁,因左侧鼻塞、涕中带血伴头痛3年余,于2009年10月9日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反复涕中带血及阵发性头痛,以左侧前额部为主,无恶心、呕吐,无发热、畏寒,未经治疗。后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而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左侧鼻腔内可见较大淡红色肿物充满整个左侧总鼻道,鼻中隔明显受压右偏,肿物触之质脆,表面可见增生小血管,部分区域有少许坏死组织附着,清除后局部易渗血。鼻内镜检查见肿物与鼻中隔左侧面黏膜紧密相连,并挤压左侧中、下鼻甲,但与左侧中、下鼻甲无粘连。鼻窦CT扫描见左侧鼻腔内约3.5cm×3.3cm×3.0cm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30HU,边界清楚;鼻中隔受压明显右移,左侧额窦、筛窦及上颌窦呈阻塞性炎症表现,未见骨质破坏(图1)。

其他文献
咽旁脓肿系咽旁间隙的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蜂窝组织炎,随后发腱而形成脓肿,一般经颈外进路切开排脓,并置入引流条,我们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咽旁脓肿的方法治疗咽旁胀肿4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患者 女,56岁,因“右颊部不适1年,疼痛伴张口受限2个月”于2008年12月入院。入院查体:右颊部后1/2及翼颌韧带区黏膜糜烂,弹坑状组织坏死区,坏死组织深入同侧下颌骨,可探及下颌骨面。
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同一气道同一疾病”(Oneairway,Onedisease)专题学术论坛[项目编号:2012-07-01-137(国)]将于2012年7月26—28日在长春举行。
患者 女,30岁,㈥朽鼻腔流清水样涕5个月于2011年6月入院。患者5个月前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右鼻腔流清水样涕,体位自平卧变坐位时量增大,弯腰低头时量增加,无喷嚏、鼻塞,无手术、外伤史,外院抗感染及抗过敏治疗效果欠佳。入院查体:神志清楚,体型偏胖(体质量指数26.7kg/m2)。右侧嗅裂清水样分泌物,近蝶窦口处明湿,
患者 女,29岁,因发热头痛20余天于2011年8月19日入院。患者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头痛,伴发热,最高达39℃:伴恶心、非喷射状呕吐等,于当地医院抗炎治疗后短暂好转,
目的观察下调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ylation 6,HDAC6)对人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Hep-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体内抗肿瘤机制。方法将喉鳞癌Hep-2细胞注射入裸鼠皮下,1周后裸鼠荷瘤模型建成。将裸鼠分为3组进行治疗,即空白对照组、空载体组和HDAC6小干扰RNA(siRNA)组,监测肿瘤生长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组别裸鼠移植瘤瘤体内Ki
慢性鼻.鼻窦炎(CRS)和鼻息肉是一组多因素导致、多步骤发生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鼻黏膜炎性病变,尽管过去20年间相关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有很多重要的诊疗问题没有获得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认识[1]。2007年,由荷兰鼻科专家Fokkens等牵头组织的国际专家组依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5年CRS和鼻息肉的诊疗文件进行了整理和补充,随后在Rhinology杂志以增刊的形式刊发了该立场文件,即2007版
患者 女,53岁。咽部阻寒感10月余,夜眠呼吸费力3个月于2011年11月14日门诊以“双侧扁桃体肥大”收入院。患者10个多月的因“感冒”后出现咽部阻寒感,伴咽痫、发热,未测体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具有严重的潜在危险性。OSAHS治疗的经典方法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即被应用于OSAHS患者,其疗效虽显著,但依从性较差,拒绝接受的患者仍占到40%~50%[1],这些患者或放弃治疗,或选择口腔矫治器及手术治疗[2]。
随着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日益重视,口腔矫治器在其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体现。但是,说到口腔矫治器,目前的认识仅仅限于它可以应用在成人单纯鼾症、轻度及部分中度的OSAHS,分别针对下颌、舌采用下颌前移矫治器、舌前移器。其实,口腔正畸作为一门学科的介入,其作用范畴更为广阔,而口腔矫治器作为正畸医生的“工具”,其应用远远不止这些。